1644年,大明洪武元年,清顺治元年。
就在朱元璋在南京接到徐达奏报的同时,北京顺天府,也有一群人在讨论着如何应对南方这突然出现的明朝。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此次入关,我大清抽调了10万八旗勇士,再加上前朝最精锐的5万关宁铁骑。试问这天下,谁人能敌?”
“李自成的50万东征大军都被我们打败了,他徐达的北伐大军只有区区25万,难道我们还怕打不过吗?”
此时的满清高层,刚刚打败李自成,坐拥北京成,正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时候。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他们就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还没遇到任何能对他们产生威胁的敌人。
东,他们打得朝鲜李氏王朝称臣纳贡。
西,他们征服漠南蒙古,迫使漠北、漠西的蒙古各部向他们臣服。
南,他们也接连打败前朝的军队,六次南下掳掠,如入无人之境。
现在,他们又打败了灭亡前朝的李自成,占据了前朝旧都。
对于打败南方突然出现的、新的大明,他们也信心满满。
就连坐在上首的多尔衮,也并不认为打败徐达是什么难事。
“范先生,你对这事怎么看?”
多尔衮看了一眼角落里低头不语的男人,出言问道。
这被称为“范先生”的男人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回答道:
“回主子的话,奴才认为各位王爷、贝勒爷们说的不错。我大清铁骑天下无双,定能摧枯拉朽的打败北伐明军。”
“况且,自古以来,都是从北往南打的。奴才还从未听说有哪个朝代,是从南往北打,而能一统天下的。”
这被多尔衮称为“范先生”的男人,自然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范文程了。
不仅朱元璋、徐达这些穿越者关于前朝的记忆被抹除了,这个时空的土著对于前朝的记忆也都被抹除了。
多尔衮、范文程等人,自然也不例外。
他们虽然是打着为前朝末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但在进入北京城后,却连前朝末帝的尸骨都没找到。
所有关于前朝历史的事物,全都凭空消失,不知道去哪了。
也不知道前朝国号,只能笼统的称为“前朝”。
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不正常,但查了半天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暂时搁置。
因此,范文程自然也不会知道,前朝之前的元朝,就是被徐达率领的北伐明军灭亡的。
听到范文程的话,多尔衮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只是有一点……”
见范文程有些吞吞吐吐的,多尔衮眉头一皱,道:“先生有话直说。”
范文程闻言,一咬牙,道:“奴才斗胆,请主子下令,暂缓剃发!”
自从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后,多尔衮便下令,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命令一下,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的民众纷纷起义,反抗剃发易服的政策。
但兵强马壮的满清才不在乎。
在多尔衮这些人看来,谁敢反抗,杀了便是。
因此,听到范文程的话,房间里的人都面色不善的看向范文程。
范文程赶紧解释道:“我大清才刚刚入关。现在就要求剃发易服,难免会激起各地的反抗,增加我们夺取天下的难度。”
“不如先暂缓剃发。等将闯贼、西贼和南方的明廷都打败之后,天下大势已定,再行剃发易服之事!”
多尔衮闻言,觉得范文程这话确实有道理。
于是下令,暂缓薙发易服令。
但此时的满清高层都没有想到,在这个时空,他们不会再有定鼎天下的那一天了!
同时间的南京城里,朱元璋收到徐达的那封信以后,也召集群臣,商讨北伐之事。
徐达在信里介绍了满清的情况。
信里也说到“鞑清刚进北京,便要求治下汉人全部剃发易服”的事情。
并且认为:“一旦让鞑清夺取天下,对天下的祸害,恐怕更甚于胡元!前朝二百多年消除胡风夷俗、恢复华夏风尚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徐达在信中建议,继续按照之前定下的战略,先进兵北京,打败清军以后,再一路向西,席卷山陕。
一来,清军刚刚入关,立足未稳,又因为剃发易服大失人心,河北多地爆发了反清起义。
二来,李自成刚刚经历大败,需要休整,而潼关等险要之地都在明军手里,大顺军暂时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三来,李自成是清军的手下败将,明军打败清军,再去打大顺军,能顺利得多。
朱元璋与群臣商议后,都觉得徐达说的在理。
最终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河南,镇国将军郭兴等人守潼关,防范大顺军。徐达率大军,直取北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集结,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
由于明朝此时的京杭大运河全程通畅,不像元末时那样有淤塞,因此明军的粮船行驶的很顺利,明军的北伐速度也比历史上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