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铛铛铛……
上课铃声响起,读初三的李四海,随着同学们一起快步走进教室。
李四海走进教室里,在自己位置上坐下。一看排课表,今天这节课,又是代数课。
每个老师教完一节课,便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们做好交上去,老师给学生批改对错。
李四海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批改作业时还给打分。
那时候,李四海经常数学得一百分,上初中后,老师批改作业,不再给学生们打分,变成了写优良差。
胡老师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每次讲完一节代数课,便会在课后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们做好交上去。
本来,李四海自上小学开始,数学一直名列前茅。自从上初中以后,学习慢慢越来越跟不上了。
“代数”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胡老师布置的作业,李四海也越来越做不好了。
小孩子上学,一跟不上学习,就对读书越来越没了兴趣。每天上学,就成了在学校混日子,消磨着美好时光。
因为学习成绩差,也不记得倒的是哪一天开始,李四海便经常偷偷不交作。
有样学样,许多同学也都这样糊弄老师。
有天,胡老师讲课的讲桌上,以前上课时候收起来,堆得高高的作业本,不知不觉变得矮了许多。
上课的时候,胡老师看了看,堆在讲桌上明显少了许多的作业本。
便将同学们都看了一遍,然后和大家说道:“凡是没有交作业的同学,你们自己站起来,然后在前往我旁边站好。”
哗啦啦一个凳子响,前往前边的同学,不分男女竟然占了全班四分之一……
看看这个比例,这些都是在班上的同学中,代表学习不好的那些学生。
所以,乡下读书有出息的人,也不是很多。何况还有一些读书成绩好,但是又交不起学费的人,那读书出去的人,便更加少之又少。
李四海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才刚刚兴起什么“计划生育”。
经常听爸妈讲,李四海便是“计划生育”执行前,出生的最后一批人。
后来,再超生的人,便会被追缴不少罚款。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乡下又没有节育的想法。只要怀上了,都会生下来,一般家庭兄妹都多。
家里兄妹平常都有三五个,一家有十个八个的,也是多得很。
人们常讲的“七大姑,八大姨”,只会在李四海他们那个年代前后出现。
听说那时候,婆婆和儿媳一起生小孩坐月子,那都是经常的事情。
小叔叔和小姑姑们,比侄儿侄女小的事情,也经常碰得到。
到后来,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要说“七大姑,八大姨”,人们连一个亲姑,亲姨都没有了。
李四海家里面,便有五兄妹。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李四海最小,乡下人称“幺霸脚”。
一家人也都是农民,大哥李四忠,自从结婚后,两口子年轻力壮,觉得在大家庭吃亏,天天在家里闹些“幺蛾子”。
人们常说,“树大要分叉,人大要分家。”爸妈见状,便让大哥李四忠夫妻分家独过。
二姐李四香,嫁给了本村的王云富,虽然说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两夫妻都勤快,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
家里太穷,三姐李四菊,不知道听了谁的吹,竟然和别人私跑离家,后来听说在湖北嫁了婆家。
那时候,乡下也没有一个电话,一个乡镇里,只有乡政府有电话。
李四海家里,也不知道李四菊地址,就没有人去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直到后来过了好几年,李四菊写信回家,才知道,她是受了老乡的骗,说是一起出门打工。
那时候刚刚兴起出门打工,李四菊也想出门挣钱,又怕爸妈不同意,便偷偷和老乡一起走了。
谁知道,老乡却是个骗子,在去南方的路上转道去了湖北,把三姐李四菊带在湖北宜昌,卖在了当地。
其实嫁到宜昌也不错,至少比李四海老家好多了。
毕竟是花钱买的,李四菊婆家对她管得很严,怕她偷偷跑了,落得人财两空。
直到李四海的三姐,在那里生了小孩,家里管得松了,她才能写信回家,告诉家里她在湖北的地址。
那时候的人真不值钱,乡下人又老实,李四海家里,竟然没有报警抓那个老乡。
四哥李四江,大李四海两岁,听到三姐信上讲,湖北那里比老家好多了。
看了三姐来信,四哥便写信联系三姐,让三姐在湖北那里,看能不能帮忙找他个工作。
三姐收到李四江的信,便让丈夫帮忙,给弟弟在哪里镇上,找了一个学徒工作。
李四江收到三姐回信,得知三姐帮忙给他找到了工作,他便背上行囊,前往湖北宜昌做工去了。
爸妈在家饲候着那些田地,照顾年老的爷爷。
既然读书没了兴趣,李四海勉强混完初三,初四便没有再去学校,辍学在家也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