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护国战争结束前,蔡锷将军的病况就因军务劳顿而日益加剧。紧张的战事结束后,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多次致电云南军政府请求辞职养病,未获允准。
民国五年,即1916年6月24日,北京政府任命蔡将军为益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7月6日,北京政府又进一步任命他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这时,蔡将军的喉病经德国医生施治后,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肿痛加剧,甚至声音全失,说不出话来。他的精神萎顿,饮食也骤减,本应该好好休养治疗,但四川军政各方纷纷来电邀请他立即到成都就任,他只得拖着病体从泸州赶到成都赴任。
蔡将军到达成都后,带病坚持工作,很想有所作为。他大刀阔斧地整编川军,统一财政收支,并制定军队、官吏奖惩条例。但因病势日重,实在无法坚持工作。于是再三电请辞职治病,并保荐护国军参谋长罗佩金代理川督,戴戡代理省长兼会办四川军务。
8月7日,蔡将军获准假两个月,随即离开成都东下,于8月28日到达上海治病。他的老师梁启超特意来看望他时大惊失色,因为昔日年轻英俊的蔡将军此时已经瘦得形销骨立。梁老师几乎连蔡锷的面目也认不清了,喉咙也哑到了发不岀一点声音。
在上海医生的力劝下,蔡将军随后只得再次东渡日本,于9月底进入九州福冈大学医院治疗。这期间,北京政府颁布授勋令,授予蔡锷一等勋位。在授勋排名中,蔡锷仅次于孙中山先生和黄兴。
蔡锷离开上海时,黄兴也是重病在身,但他竟抱病专门前来码头为蔡锷送行,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没想到仅过一个月时间,在日本治病的蔡将军就收到了黄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的唁电,黄兴的死讯让他更是悲痛欲绝,但他仍坚持在病榻上亲自作挽联相赠。
11月8日凌晨,蔡将军病情严重恶化,他自知已到最后关头,于是打起精神口授遗电,凌晨四时,一代将星终于溘然长逝,年仅34岁。
当时也在日本的蔡将军挚友蒋方震在拍回国的电报中,对蔡将军之逝作了如此述评:“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蔡将军的英年早逝,引发了举国上下的悲痛。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在得知其讣讯的当日开会决定下半旗以致哀悼。北京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民国六年,即1917年4月12日,蔡将军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
国葬当天,虽大雨滂沱,行止不便,但送葬队伍仍有上千人。北京政府正、副大总统和军政机关以及广东等10多个省,还有岳州、衡阳、邵阳等地,以及参议院等单位,都派出了送葬代表送葬。
湖南督军谭延闿及各官员、军队,冒雨徒步护灵上岳麓山。下午2时,蔡将军灵柩运抵岳麓山万寿寺后山的墓地,由谭延闿领首,举行了隆重的下葬礼仪。在17声葬炮和哀乐鞭炮声中,护国英雄、一代民国军神蔡锷将军的英魂在此长眠和安息。
蔡将军的病逝,让李向东悲痛欲绝,他犹如第二次失去亲人那样感到了无比的痛苦和忧伤。
李向东自蔡将军从上海东渡日本开始,就一直作为他临时的贴身卫队长,带着十几个卫士紧跟在蔡将军的身边,并和一班专门负责蔡将军的医疗和饮食起居等事务的人员一起,陪伴着蔡将军走完了他最后的这段人生旅程。
这段经历虽然短暂而痛苦,但却使李向东迅速成熟,他学会了超越眼前的痛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蔡将军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在蔡将军治病期间,李向东深受蔡锷的信任,将他的许多书稿交给李向东帮他整理校正,李向东由此了解到了蔡将军的生平和他不凡的人生。
蔡将军出生于1882年湖南邵阳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就表现出超常的天赋,6岁开始读书习字, 9岁便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对联文章等也能信手拈来。
相传,当地知府命人在衙门口写下上联,令全城饱学之士前来衙门对下联。上联是: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
恰巧路过的小蔡锷,当着知府的面对出了下联:惊蛰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回春。
蔡将军此联境界之高远,对仗之精准,令知府大人当场拍案叫绝。
蔡将军12岁那年就高中秀才,被誉为“神童”。就在这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当世有识之士,拉开了变法图强的序幕。
受时代影响,蔡将军最终放弃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将“国富民强”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他果断放弃科举,转而钻研新学。
随后,他又考上了由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的长沙时务学堂,接受了更为系统的新思想理论的学习。
此后,蔡将军继续东渡日本求学,中途为了给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报仇,毅然回到长沙参加自立军起义。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奋而将自己的名字“蔡艮寅”改成“蔡锷”,取刀剑锋刃之意,随即投笔从戎,再赴日本报考士官学校,从此走上了一条训练新军、发动起义、护国报国的从军之路,并成为民国的一代“军神”。
蔡将军发起和领导的护国运动,对民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袁世凯病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实际控制北京政权的则是北洋军阀的另一个头目、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
1917年6月,原驻徐州的军阀张勋利用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间的矛盾带兵进入北京,并于7月导演了拥戴被废黜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重新称帝的又一出复辟丑剧。
但在举国强烈的声讨下,原想利用张勋倒黎的段祺瑞,以武力粉碎了这次复辟,打跑了张勋,收降了他的“辫子军”后剪掉其辫子遣散回乡,辫子军从此成为历史。
段祺瑞自此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执掌北京政权后,他拒绝恢复民国元年的《I临时约法》和国会,而用他自己炮制的御用国会装点门面,假共和之名,行军阀专政之实,导致了民国的统治分崩离析,各省的督军纷纷各行其是,中国从此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掌握北京中央政权,并统治山东、河南、安徽、福建、浙江等省。
以冯国璋和他的继承人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则以英、美帝国主义为后台,统治直隶(1928年改称河北)、江苏、江西、湖北等省,并同皖系争夺对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权。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统治东北三省,并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扶植下,逐渐把势力扩张到关内,同直、皖两系争夺北京中央政权。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属于北洋系统的军阀。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都把军队当作自己的私产,凭借手中的武力实行军事专政。官僚、政客和土豪恶霸则是他们所依靠的主要社会力量。
为了巩固和扩大地盘,并争夺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各派军阀之间进行着频繁的争夺以至战争,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的历届北京政府,都受帝国主义列强操纵。北京政府的财政,主要依赖外国政府的借款来维持。
截至1919年5月,各派军阀公开或秘密举借外债180多次,数额达银元8亿元以上。为了借到外债,他们将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权益,包括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银行投资权、内河航运权,以及关税、盐税、烟酒茶税、米捐等大宗财政收入,都作为借款的抵押品。
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向北京政府提供大量政治性贷款,操纵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北洋军阀加剧了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北京政府先后颁布《暂行新刑律》、《治安警察条例》、《出版法》、《报纸条例》、《惩戒国贼条例》等法令,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基本的自由权利。
军阀们还建立起严密的特务网,稽查、暗探遍布各地。不仅社会最下层的工人罢工、农民反抗要受到严厉“制裁”,就是上层人士对现实政治表示不满,也随时有被加上“乱党”、“国贼”等罪名而受到迫害的危险。
为了争权夺利,中央和地方的军阀都竭力扩充军队,全国陆军由1914年的45万多人增至1919年的130多万人。仅北京政府的军费支出就占了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为了支付巨额的军费和行政费用,支付对外国的“赔款”和外债本息,北京政府和各地军阀、各级政府任意加征各种苛捐杂税,并滥发公债,滥铸铜币,滥发纸币,对人民进行变相掠夺。
经济上的横征暴敛,政治上的黑暗统治,加上军阀战争造成的破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向东自蔡将军病逝后,回到了滇军队伍中,并因战功被举荐免试进入了已经恢复学制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就读特别班,他强压着为全家人复仇的强烈意愿,在认真学习军事理论的同时,苦练军事技能和武功。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沿袭了原云南陆军讲武堂良好的传统和学风。学校的制度和作风一直是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
由于课程较为完善、教学严格、纪律要求高,使得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毕业生的质量,在当时与其它军事学堂相比,明显高出一筹。
李向东就像一个在沙漠中干渴行走已久的旅人,如饥似渴地在学校认真学习,虚心求教,钻研兵法,苦练技术。他的学习态度,受到了各科老师们的普遍赞扬。他的学习成绩和战术水平,也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评价,成为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
但在学习之余,已经十八岁的李向东变得开始沉默寡言起来,因为面对当前中国复杂严峻的社会现实,他感到犹如身处黑夜,路途遥远,长夜漫漫,雾霭沉沉,中国将往何处去?自己今后的人生又应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始终在李向东的心中萦绕着,让他的内心一直难以平静。
所幸的是,李向东还有一个他内心最喜欢的去处,那就是冯晓君的家。此时冯晓君已经即将高中毕业,正准备报考大学,所以她只能偶尔约着他一起去看滇池,登大观楼,爬西山龙门,畅谈人生理想和生命的意义。
李向东此时也是一心求学练武,所以也能克制自己内心对冯晓君的感情。他之所以喜欢去冯晓君家,不仅是能够在她家吃到可口美味的家乡腊肉等菜肴,而还能经常和冯晓君的爸爸冯少聪以及冯少明老师,讨论和交流一些对时局的看法和思想。
冯少明老师一直是李向东最崇拜的人,他现在已经是昆明一所中学的教师,但还没有成家,所以李向东去得最多的,就是他那里。
冯少明对李向东这个当年的弟子也是最关心的,他不仅和他交流思想,还经常推荐他看一些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书籍,因为这些书籍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他。
在冯少明的影响和引导下,李向东逐渐摆脱了一度的沉默和焦虑,又开始变得开朗活跃起来。他在陆军讲武学校中主动结识更多的学员,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不断的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因为,他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强大,才能战胜任何困境,在今后报仇雪恨的同时,走向更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