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24日凌晨两点投降了,英军指挥部里升起了白旗,新加坡城内的华人,本地人以及亚约其他国家的侨民无需通过广播公报便知道谁是胜利者了,他们从藏身处钻了出来,领着亚约指挥官到各个分散的英军藏身点和秘密仓库去。
守军在烧毁补给品,浓烟四起,爆炸声不断,凌晨5时,傅宜生中将便登陆进入新加坡视察,而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向东南亚联军司令部汇报说“新加坡要塞投降了”并向第三集团军颁布命令:
“在近两个月的苦战中,你们忠勇可靠,使敌人不断受到沉重打击,你们的攻击挫败了敌人准备发动的进攻,使他们的装甲车辆损失殆尽,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求你们再接再厉,以实现我们伟大的目标。”
之后他在城区边缘的一栋小楼里会见了波帕姆爵士和珀西瓦尔中将,波帕姆递交了投降书,
傅宜生警告说:“如果你们继续破坏自己的交通工具,那么我只好将你们的被俘人员囚禁在海滩上被太阳炙烤,如果你们继续烧毁给养,那么你们的士兵就只好饿死。”
波帕姆爵士极不情愿向这位中国将军投降,他表情冷淡地回答道“中将先生,我只是在履行职责。”稍后他又以稍稍缓和的语么说“我没有下令烧掉给养。”
傅宜生说服了波帕姆以及珀西瓦尔返回了武吉知马山的指挥部,此时这里仍然是乱糟糟的,大量的物资堆积在各个地方,部分守军仍然在进行小规模的抵抗,枪炮声时断时续,但在亚约联军的劝降下,垂头丧么,蓬头垢面的英军开始从各个地方往划定的受降地区集合。
不久,印度11师师长,第45旅旅长等英军指挥官也慢慢来到了受降点,俘虏们的表现也更不相同,英国人表情悲伤,而印度人则抽着香烟默认了自己的失败,许多人还很好奇的询问亚约军官是哪国人,因为他们想知道如何分辨东北亚国家的人。
这样放松的姿态甚至让亚约的军官有些吃惊,因为他们仿佛根本没有受到战败的影响,“就像是来游玩的游客。”
英国战地记者凄惨地写道:“英军(这次作战)彻底失败了,大量装备被敌人缴获,中国人在这里获得了足够的汽车,枪支,汽油,弹药和各种补给品,这些物资能够立刻装备中国军队直指印度。
中国人在拔除新加坡要塞后很快就会进军印度,每一个中国指挥官都想实现在印度的宽敞旅馆内痛饮威士忌和汽水的梦想吗?,是的,他们一定会这么干的,他们想像自己的祖先那样做一个伟大的征服者。”
新加坡的陷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英国本土和缅甸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从缅暹边境撤下来的英国军官争相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后撤,公路上挤满了溃兵和车队,英军甚至无力在比林河的防线站稳脚跟,打算退后到锡当河。
张伯伦10月24日晚正在和内阁开会,他们对目前中英战争的形式忧心忡忡,此时英国已经失去了印度洋舰队,缅甸和马来亚也岌岌可危,伊朗方向英军只能苦苦支撑,印度已经暴露在亚约的兵锋之下,
根据张伯伦的私人秘书回忆“.....这时一份电报送到了首相手中,首相读完后脸冷若寒霜,随后电报被交给了丘吉尔。”
张伯伦之后坦率承认:“这真的是个难以描述的严峻时刻,电报上说‘新加坡投降了,4.5万人(其实是六万人)被俘。’这太突然了,我不敢相信新加坡要塞在开战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被攻克,于是我要求核实电报,几分钟后,电报被证实了.....
这是我开战后遭受的最沉重打击,不仅军事上令人难以接受,而且严重损害了英军的声誉。”
在亚约各国,新加坡战役的胜利引起了一阵旋风,广播电台演奏起了军歌,当播音员宣布说傅宜生中将已经攻克新加坡后,欢呼声震天动地。
各种邀请信寄到了傅宜生中将的家中,其中不乏亚约的几个王室的邀请信件,他们都表示想要见一见傅宜生将军,并称赞他取得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此战过后傅宜生也跻身世界名将行列。
而和亚约各国一样兴奋的还有德意两国,当得知亚约攻克新加坡的消息后希特勒破天荒地喝了一杯酒,他声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值得他喝上一杯。
德国的侵略准备工作更快了,而一同加速的还有与苏俄的谈判,目前里宾特洛甫已经带领这代表团前往了苏俄,双方极有可能在此次访问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同时苏俄也更频繁的与中国政府进行接触,苏俄大使接到命令一定要向中国表示他们的善意,表明苏俄绝不会和英国站在一起,解释苏俄完全没有回应英国近期对他们的拉拢,同时他们还比较关心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某些秘密条款中国政府是否还承认。
联想到苏德近期频繁的外交活动以及英国实际上陷入和中国的全面战争中,顾维钧认为苏俄即将会“收回”他们在东欧的利益范围。
而世界岛的这番变化也让美国坐不住了,他们发现不能继续采取公正的中立立场了,因为英国人的败退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现在中国海军切断了印度和英国本土的联系,英印军的战斗力将会飞速下降,而新加坡战役证明英国在亚洲的军队战斗力本身就很令人怀疑。
所以罗斯福虽然不得不在战争爆发后发表正式中立声明并实施中立法,但在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罗斯福企图用禁运政策曾给美国带来的灾难--1814年国会大厦部分被焚来说服国会废除禁运条款。
经过国会内外的激烈辩论,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取消禁运条款,实行现购自运原则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罗斯福随即予以签署,美国开始有限度地支持英国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