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隆隆,群山被笼罩在一片雨幕中。
天气不佳,征程受阻,但将士们也正好能多歇息数日。
营地所选的位置很好,阳坡,岩石嶙峋,还有少量的山洞,不用担忧山洪或者是泥石流的冲击。
尽管暴雨并无带来寒意,卫士长皇跃还是将两枝火把点燃了,帐篷里的光线状况随着好了很多。
“鲁侯,毕侯和禽他们的情形如何?”南宫括用一块毛皮擦拭着自己的佩剑,询问姬旦。
“沿淮阳东进的纵队已经前出到了颍上的麸地,泉人、郹人、妢胡、豽隗、沘人都已一一绥靖,正在与角、瓦、秉、州赖等淮夷诸族的联军对峙。”姬旦将毕师的最新动向通报给南宫括,“鄝邑也固若金汤,小子们的表现很好!”
(备注:郹方,在今河南新蔡境内。麸方,又名妢胡国,隗姓,在今安徽阜阳境内。豽隗,在今安徽阜南县境内。沘方,又称妣方,古沘水下游的土著,古沘水即今之淠河,沘人领地在今安徽霍邱县北部。古州赖,又名州来国,在今安徽凤台--寿县--淮南一带。角、瓦、秉,都是周初生息在今安徽颍上县--霍邱县--凤台县一带的淮夷部族。)
“好苗子,放开了养会更为茁壮!姜寄这小子日后也堪大用。”
“就是啊。所以您提议组建鲁师,我就让他倆负责。”
姬旦微笑道。他素来为人严肃,但是和南宫括在一起却够放松,因为后者自年轻时便辅佐周文王,算是看着姬旦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长辈。
“让他们进攻和扫荡蓼人及那帮子淮夷同伙有难度,防守却是很好的磨练。蓼人虽然男女老少都提前转移了,鄝邑毕竟有城有郭,有着数百之室,所以我就知道年青人行的!”
大将南宫括自己不到十七岁就出道,成为周文王姬昌麾下的重臣。所以他一向喜欢栽培年轻人!尤其是在军务方面。
身为君将,戎马征战中必须要善于发展和利用盟友,而避免落于人单势孤的处境。
之前剪灭大邑商,武王姬发就充分联合发动了四方诸侯的武力;奉命开拓王国南土,南宫括也是不仅支持和依仗家族的年青人以及调拨旗下的西土之士,更是大力又巧妙地整合了附从军和当地土著之族的力量。
所以,他才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了姬旦,启发鲁侯凭空创建了鲁师。事实上,姬旦和儿子姬禽至今都没有空闲机会去经营在鲁山的封地。
姬旦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巩固王国新疆域并封建王室及西土豪门子弟的大事,南宫括的指点让他开拓了思路:除了像兄长册命封建管侯、祭侯、曹侯、成侯、霍侯等兄弟那样直接投放相当数量的雍州兵将为部属,南宫将军的做法效率更高!还有利于促进和下属诸侯国武士阶层的关系。
所以,他筹建鲁师就是个试点,看看“以夷制夷”的策略效果,也正好全面锻炼下长子姬禽的政治军事才能。
带姬禽一起东征,可不仅仅是上阵父子兵,姬旦对长子禽的未来是抱有厚望的!
外面突然人声骚动起来,在一片风雨声中很容易辨别。
不待姬旦和南宫括起身,卫士皇跃已经报告了:“是一群野象在路过,将士们感到很稀奇!”
果然,是一个野象家族在头领的带领下于雨中徜徉,硕大的身形和奇特的长鼻子吸引了很多将士们。
这是第二次遇到这种庞然大物的家伙们了!怪不得豫州的名号里有半边的象字呢。
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胜算在握。
夏与商两朝,都曾与异己的夷人势力发生过严重的武力冲突。尤其是商王受,派出重兵试图征服东南夷却难以得手。
有鉴于此,姬旦对征伐淮夷的战事打一开始就做好了艰难奋战的思想准备。在淮水上游大别山下的前哨站打起来之后,姬旦发现面临的情况和困难比预料的更为复杂!
虽然,淮夷之众的邦国远不如殷商强大,但他们的作战方式却很适合水乡的环境,也符合兵法的原则。看来,之前的商王大军之所以拿叛服无常的淮夷和扬州夷众没脾气,就是吃了对手游击战的亏。
大规模的战事,上策从来都是速战速决!劳师远征,属于兵家大忌,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劳民伤财蠢行!
二次东征也不例外。
但是,姬旦图谋的是一劳永逸!就此为新兴的王朝和天下万族都带来可持续的和平安稳……
所以,他知道这会是一条荆棘、泪水和汗水铺就的艰难道路,但必须走向去才能抵达荣耀的彼岸。
姬旦并不过于担忧麾下大军的粮草。
毕竟这个时代天地广大而人烟稀少,大自然有的是飞禽走兽和鱼鳖让远征的将士们可以通过打猎捕捞有效补给。蓼人及其盟友擅长的游击袭扰,也伤不到王师的筋骨。以辎重运输为例,只要加强以一个百人队的护卫,那些强悍却战技一般的淮夷武士们就会打消下手截夺或破坏的念头。
同时,大后方的一切也不会受到前敌战事的扰乱。不像对手那样生产生活全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削弱。
然而,有备而来的姬旦没有料到的是淮夷人的性子是如此的倔强和坚韧!
家园被占,窜居于环境恶劣的荒山野谷和河汊沼泽,但他们就是咬着牙不肯归顺强大的己方。然而,制伏淮夷又恰恰并非将他们的领地简单占据了便了之。
于是,姬旦决定要塑造于己有利的战争战场态势,坚决贯彻和达成战前确立的战略目标。
将军南宫括,军中的地位和经验仅次于姜子牙!有他和自己同舟共济,姬旦的底气更为厚实!
一番商计之后,鲁侯姬旦和南宫括将主力大军开进了南面的崇山峻岭,兵分三路。要的便是让对手最终大吃一惊!让江淮之地的土著们感受极致的震慑力!同时,多流汗水少流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