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文人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
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
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罗)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罗隐的才气还是非常出众的,也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当初认他为叔叔的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就很喜欢罗隐的诗,他自己还写诗
,而且将自己的诗谦虚地命名为《偷江东集》。割据青州的王师范经常派人送信送财物给罗隐,求他赠诗,等得到后,大喜不已,爱不释手。有个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却说:"儿子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罗公诗文一篇。"可见罗隐在当时的名气之大,但这名气也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碍。罗隐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江南甲乙集》、《灵壁子》等。 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的认识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书生的冷遇:"数步荒榛接旧蹊,寒郊漠漠雨凄凄。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坟墓的高低显示了人死后礼遇的高低。
还有比较出名的《自遣》,对他和当时一些有才华而不能报国的志士的无奈心理做了描述,有的句子至今还被一些人引用,但已经是断章取义了。罗隐在《自遣》中写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其他的诗中也常有佳句出现,如《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筹笔驿》的"时来天地皆同力。
除了诗外,罗隐的文章也很出名,主要是《谗书》中的小品文,在序言中罗隐自嘲地写道:"我来到京城七年,饥寒交迫,几乎不像一个正常人了。丁亥年的正月,拿过这本书来自己骂自己:'他人用书得荣誉,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
用书取富贵,你却因此得贫困。'所以,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谗媚自己罢了,就叫谗书吧。"罗隐的儿子塞翁,官至节度使推官,擅长画羊,当时人视为一绝。罗隐的《谗书》中有一篇《题神羊图》估计就是在儿子的画上写的,他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大意是:"尧的时候有神羊,是触不直辨是非的。后人却将羊角的形状画得怪异,以为这样才是神羊。哼!尧的羊和今天的羊本来就是一样的。原来的羊纯朴,现在纯朴之风已经败坏了,羊也变得贪婪狠毒,人也堕落了。所以现在的羊角歪了,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触不直辩好坏之人了。" 罗隐有才,但他初期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太狂妄了,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像天下除他之外再无有才之人,但失意使他的诗才朝着另一个讽刺的方向有了大发展。假如他稍微收敛一些,恐怕在当时会有更大的作为,但这样,那个有才气有傲气的罗隐就不会出现了。朱温也久闻罗隐盛名,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去,被罗隐绝。同时他还建议钱镠讨伐后梁,灭掉叛逆唐朝的朱温。他说:"王是唐朝之臣,发兵北伐义不容辞,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称帝于东方。怎么能向北称臣,做羞辱之人呢?"钱镠以为罗隐被唐朝长期压制,会怨恨唐朝,这时见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道义为重,对他的人品很是钦佩,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北伐,但对罗隐更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