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第138章 男耕女织才是最幸福的
对于朝鲜国内的情况,朱慈烺时刻关注着,在汉城被攻破的七天后,锦衣卫的密探就将消息传回到了山海关。
此时几十万大军早已抵达山海关,并且都已经进行完了第三项的综合战力考核。
第三项考核也不复杂,朱慈烺按照花名册,随机从五军中各自挑选了两千名士兵将领,其中弓箭手,刀盾兵,长枪兵,骑兵各五百。
挑选完后,根本没给他们任何整编融合时间,也没有指定谁是指挥官,然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考核。
完全就是模拟一群被打败,刚收拢的溃兵。
首先是对号令的考核,两千人按照号令,进行一系列的演练。
结果除了中军,其余各军皆是一塌湖涂。
然后便是体力考核,半个时辰内,全副武装徒步行军二十里,同样达到要求者,寥寥无几。
再者就是胆气考核,两千人抱团,直面骑兵冲锋,五十步内阵型不乱,便算合格。
同样除了中军,剩下四军皆出现了骚乱,至于最后一项骑兵考核,由于训练时间太短,也只是简单的考教了一下马术,和马上噼砍。
各军的两千人都是随机挑选,临时组合的,他们的素质完全能体现得出来,各军整体的战力和单兵素养。
一连几日考核下来,也让朱慈烺认识到了,想要训练出一支能战的军队出来不难,只要军饷不缺,伙食足够,便能做到这一点。
可要训练出一支强军出来,却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如今大明日常士兵的操练,和战场的指挥十分的混乱,还不如汉唐时期,就更别提战国时了。
原本朱慈烺还想着如果各军的实力还算可以,那便趁机直接杀入辽东,将建奴灭了,可考核过后,便将这个念头立即掐灭了。
如果堂堂正正打一场,五军加起来确实不惧建奴,防守更是绰绰有余。
可要是主动进攻,去攻城拔寨,在骑兵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多半最后得吃大亏。
所以在收到朝鲜国都已被攻破,便率领大军打道回府,他决定回去后,制定一部统一规范的步兵操典,必须严格按照操典来训练。
而不是像现在这般,将领们各训练各的,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来操练手下的士卒。
同样,战场的指挥体系也要形成统一,号声,鼓声,旗语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所有士卒都能理解。
为了公平,朱慈烺将黄得功的右军,和周遇吉的后军进行了换防。
由周遇吉率领后军接管山海关和蓟镇的防务,黄德功则是率领右军先一步行军至通州,中途接受考验。
这次的会操检验虽然费时费力,但对朱慈烺的收获却非常巨大,起码让他对古代的行军打仗有了个具体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也让所有士卒都认识到了皇帝对军队的重视。
同样各军将士都对皇帝产生了巨大的归属感,整体的士气都提高了一大截。
所以他打算留下祖训,今后的帝王每两年,都要像这般亲自检验一次军队。
大军回到通州后,已经到了五月份,整整耗时两月。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金灿灿,八百多万亩麦苗都已到了收获的时候。
朝鲜的事儿朱慈烺没再管。
不是母国食言,而是朝鲜自己不争气,连最低的一个月都没坚持住,让母国如何救援?
随着朱慈烺一声令下,各军又纷纷返回各自驻地,开始帮着军户们收割夏粮。
而这,也是军队第一次帮军户收粮,同样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因为大锅饭是不能吃太久的,这点朱慈烺比谁都清楚,所以夏收过后,各军屯也要进行改革,像宣府大同那般,将田地分到各个军户名下,各自耕种,各户单独开锅。
各军的正兵和辅兵,除了少部分老兵退役,也要彻底转为职业兵。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兵,哪怕身经百战,也是比不上十七八岁的小伙子。
各地都在轰轰烈烈的割麦子,大收获,朱慈烺却是将精力再次放到了城西的工业区上。
只见城西原本的空地上,已经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两百间砖瓦大平房,每一间都差不多有两百个平方大。
从里面传出来的嘎吱声,显然已经开始在纺纱了。
而更远出的平房住宅区,和更多的大平房作坊,仓库也正在修建。
京城附近的军户虽然回去夏收了,可那些武官们又从宣府大同招募来了几十万刚春播完毕的青壮。
“陛下,目前已投入五千架防纱机,每一间平房可容纳四十架纺纱机,要是织布机再不尽快投入,仓库里的纱锭就要快堆不下了。”
朱慈烺看着车间内几十名妇女正在操纵一架架纺纱机,竟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彷佛又回到了前世的一家工厂,一旁的柳心兰则是介绍道。
朱慈烺不在的这两个月里,纺纱织布的事儿都是她一直在打理。
“心兰,这些妇女都是从哪里招募来的?”
朱慈烺看着那些手脚略显生疏的女人们问道,这些女人中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最大的四五十岁都有。
“回陛下,她们都是军械监旗下匠户的家属,按照营造监招募青壮干活的规定,每人每日都有三十文的工钱,所以还有许多匠户家的女卷都嚷着也要来纺纱。
陛下如今织布机也打造出来了上万架,要不空出几间屋子出来织布吧,不然仓库里的纱锭真的要堆不下了。”
“好吧,那就暂时空几间房子出来用于织布,先培养出几百名会织布的女子出来,到时候再让她们负责教授那些军户家的女卷。
不过,这纺纱不能按照一日给三十文的固定工钱,而是应该按照她们每月纺出多少个合格的纱锭来给工钱,可以规定每个纱锭多少钱。
每个车间派遣一名识字的宫女或太监来负责记录管理,同样他们的俸禄,也要按照整个车间纺出的纱锭数量来定。刚开始可能有些生疏,就给一个月的适应期吧!”
朱慈烺边走,边给她传授了一些现代工厂的管理制度。
纺纱肯定是要按量来计算工钱的。
“嗯,奴婢都记住了,不过陛下,奴婢觉得织布如果也放在工业区集中来织,应该能省时省力许多。”
“这个问题朕也想过,集中来织确实要减少许多麻烦,但这样一来许多女子便要长期离家与亲人分离,少女还好,可妇人就比较麻烦,所以朕思来想去,还是就让她家织布好了。”
朱慈烺摆摆手,叹了口气。
这是古代,恐怕没哪个男人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长期离家。
别说长年累月的离家,就是在外面单独歇一夜,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儿。
所以暂时也只能搞小农经济,男人种田,女人平时在家织布。
这样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生活,才是所有华夏古代百姓所追求的。
无非就是将纱锭送到各村,然后再将布收上来,有些麻烦罢了,但为了百姓的幸福,朱慈烺认为这点麻烦还是值得的。
至于工业化,还是等蒸汽机发明了再搞吧,到时候可以专门培养一些工人家庭,妻离子散肯定是不行的,那不符合这时代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