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重游
纪炀一家从汴京坐轮船出发,一路不用换乘,直接顺着运河便能到潞州扶江县。
扶江县的码头, 如今也是个重要码头。
每年大批香粉, 葫芦器具,全都从这里运出。
承平国各处的商人,但凡路过这,都要买些回去买卖, 毕竟扶江县的香粉跟葫芦,那可是一绝。
早些年他们这的土化肥也很不错,只是如今山林清干净了,只留了一些家底,供他们本地用。
好在做化肥的凌家湖早早转行做了码头的买卖, 如今日子只好不差的。
纪炀虽说在汴京,但也接触不少潞州人士,潞州官员,自然对扶江县还有些了解。
他们在潞州城并未停留太久, 便又坐船到扶江县。
从码头下来的时候,不少人还是对蒸汽船感兴趣。
看到纪炀一家更是多注意几眼, 没办法,这一家颜值实在太高了。
可中间那个男人, 怎么有点眼熟?
不过扶江县码头人头攒动,很快便看不到了。
纪炀看着有些感慨, 他当年来的时候,走的可不是这条路, 而是那条让原主丧命的陆路。
算下来, 竟然已经过去十五年时间。
便是林婉芸也有些感慨的。
她当初跟着大哥林启过来的时候, 同样是十五年前,第二次来则是跟着相公去灌江府上任,路过这里。
她虽然待得时间久,可也深知这里的变化有多深。
以前的扶江县可没有码头,更没有这么多人。
这里的码头建设得格外好,纪炀看着,就知道后续的官员时常维护,没有糟蹋他的心血。
一家三口在码头上巨大的石碑前驻足,仔细看着上面的人名。
这些都是当初建造运河跟码头的工匠名单,这么密密麻麻的名字,却有当地码头船家们每年重新描绘一遍。
让这些刻上字的字迹绝对不褪色。
纪晴林看了看,忽然道:“爹爹,有你的名字!”
有他的名字?
纪炀疑惑,当初他可没让刻自己的名字啊。
按照小晴林矮小的视线,果然在最后的部分看到他的名字。
后面还跟了一行小字。
昌盛三十六年底补录。
昌盛三十六年?那会他已经离任,好像是个叫章善的新科进士接任?
他竟然补录了自己的名字。
纪炀一时感慨,前些年他见过章善,他进京述职的时候两人还说过几句话。
没想到他竟然没拿这个邀功,要知道这些年他在京中的权势,足够让一个五品官员平步青云。
他们一家人说这话,旁边也有人听到,笑着道:“这些年好多石碑上的工匠都来咱们扶江县定居,你们一家也是这样吗?”
“对了,若石碑上有你的名字,可以去府衙领补贴,他们会安顿好你们一家的。”
当年不少工匠都留在扶江县生活,没想到后续他们还搬家来此。
看来确实有优待。
也是建了如此造福当地的运河,当地自然投桃报李。
看来这些年此处的官员们都还不错。
纪炀笑着谢过,开口道:“我们只是来此游玩,听说这里花田阡陌,十分好看。”
“那要去南边啊,女子香坊那边,都是花,快去吧。”
纪炀他们二月初出发,这会不过二月中旬,有些花已经开了。
扶江县本地百姓见怪不怪,每年来赏花的人可多呢。
不过他看着这位一看就尊贵的男主人,怎么有点眼熟?
也怪他年纪小,他今年不过是十八,纪炀走的时候,他应该五六岁的样子,不能一下子认出纪炀,一点也不奇怪。
纪炀手底下的人把行李放到客栈。
纪炀一家三口,还有后面平安,素竹里两人跟着,则在扶江县里慢悠悠转转。
码头做事的,多是凌家湖雇来的人,当初纪炀怕他们土化肥的原料用完,便坐吃山空,就让他们做这码头的买卖。
其他几个村子的人,玉家湖如今做起水产养殖,上集村依旧在做葫芦器具,现在已经朝精美的方向走了,马家湾跟三江村主要在为香粉事情忙。
当然,香粉作坊还是女子来做,毕竟打出来的名头就是,女子做的香粉更好,如今的香露等更不用说。
现在只是略略说了这几个大村,或者说大镇子的发展。
纪炀刚来扶江县的时候,下面只有这几个村子,剩下都是大片荒地。
如今的扶江县下面以这四个镇子为主,而镇子下面各有村子五六个,总共近三十了,人口更不用说。
常住人户早就超过四千,人口则在六七万左右。
是潞州实打实的望县。
林婉芸感慨:“那会你在的时候,扶江县多小啊,人口更是少之又少。说出去,都没人相信还有这样的县城。”
“其实这样的县城并不少,越偏的地方越这样。”纪炀看着眼前的一切,自然只有高兴的份。
看到从无到有的发展,很少人能忍得住吧?
从码头往南边走,很快就闻到花香,还有成群结队的女子在街上行走,有的是去香粉作坊,有的是去学堂。
纪炀等人还在扶江县官学停留片刻,这里算是扶江县的中心,以前的几间学堂,如今已经扩建。
扩建的时间有两次。
一个是在纪炀接任官员章善手中扩建。
另一次扩建则在纪炀跟国子监打擂台,让更多贫家子弟进官学后扩建。
所以,如今的规模已经让人咋舌,因为韩家如今根基在这里的缘故,不少外地学子都过来求学,而且不分男女,都能过来。
之后韩家家主韩潇当上国子监祭酒,想来读书的人更多了,甚至有不远千里留在这读书的。
纪炀他们在这转一圈,得知扶江县官员要迎来第三次扩建,或者说开分院,直接去北边墨子山建学校,否则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
墨子山可是好地方,埋葬不少为国尽忠的兵士。
在那建官学,也是一种传承。
估计很快就要动工。
纪炀还分析了下,发现现在的知县并非盲目扩张,主要当地的入学率很高,无论男女都能入学,更让学校需求增加。
对本地百姓来说,哪家不让女子读书,都是极短视的。
就算再不懂道理的,也会明白,你家女孩子不读书,根本不可能进香粉作坊。
便是抱着这个想法,都会让她们去读书的。
而且身边人又能带动周围的氛围,毕竟周围孩子们都在念书,只有你家孩子在家里绣花,说出去还很不好听。
既然日子好过,手头有钱,读就读了。
扶江县读书向来是不贵的。
外地过来求学的学生,也有不少女子,基本都是看在扶江县地方安全,这又富裕,女子地位高一些的缘故。
种种原因之下,再修所学校很有必要。
说到治安,纪炀没想到这里的捕头他还认识。
那就是当初在他手下做事的卫峰。
也就是现在灌江府捕头卫蓝的哥哥。
卫峰在扶江县多年,一直兢兢业业,把这里的治安维护得很好。
即使来往的人很多,同样让这里十分安全。
这也是各地商贾愿意来扶江县码头歇脚停靠的原因之一。
而卫峰手底下的人,自然从当初的几个人变成上百人,还组织了当地的百姓时时巡逻。
把从纪炀那学到的,几乎用全了。
路过官学之后,几乎就来了整个扶江县的主街。
街上店铺林立,来往的行人跟商贩更是不少,一部分街道甚至用了水泥。
看来这里一直在响应纪炀做的事。
即使他离开多年,这里依旧处处有他的痕迹。
小晴林好奇看来看去,她趴在她爹肩膀上,又去拉娘亲的手。
他们这一家三口走在街上,格外吸引人注意。
不过他们并未在街上停留,也没有往衙门方向走,而是直接去了那边花田,还未靠近,就能闻到那边的香味。
现在花田的西边,是一排排香粉作坊,以及衍生出来的香露作坊,旁边还有整齐宽敞的道路,运货的马车在这上面络绎不绝。
听说这一个作坊,便解决当地几千女子的就业。
也有男的想参与进来,可惜了人家这招牌就是只有女子做了,那香粉才好。
而且香粉作坊归在当地官府名下,坊主是当初被纪炀照拂过来的水淑敏,她把这里经营得极好。
提到水淑敏,扶江县多人都知道她。
她可是整个扶江县里,头一个和离的女子,之后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不靠夫家也不靠娘家,她可是潞州当地不少女子中的楷模。
小晴林听着娘亲说这里曾经的模样,又看到现在的样子,一路上哇个不停。
纪炀忍不住笑,不过听娘子跟女儿夸他,到底不一样?
他们这边慢悠悠走着,路过花田的时候,还有做事的女子让他们随便采摘花朵戴。
“只要不是故意糟蹋,游客们都可以采摘的。”
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一种方法。
再说,普通人再摘能摘多少,她们这里可是花海!
纪炀给母女两个编了花环,正在这享受大自然呢,方才去放包裹的小厮匆匆跑过来,后面跟着的,则是纪炀方才还提到过的人。
当地捕快卫峰!
卫峰少有如此不稳重,他认识纪炀的时候不过十八,现在也才三十多,在扶江县却做了十年的捕头。
这可是扶江县,是远近闻名的富裕县城。
人人都说他治下好,还说他年轻有为,沉着冷静。
只能说,那是没见过他们知县大人!
卫峰的手下看着一向沉稳的大人听到消息后,飞速往花田方向跑。
等见到纪炀,卫峰眼泪都要落下,立刻抱拳道:“知县大人,许久不见,您,您回来了。”
纪炀虽然卸了职务,可如今还是纪学士,但在以前的人眼中,他永远是那个知县大人,这是绝对的尊称。
“方才有人说,在码头好像看见您,正好又遇到去酒楼放包裹的小厮。我就急匆匆来了。”
纪炀并未刻意暴露身份,但也没怎么隐藏,本就是松松快快出来玩的,被认出也不稀奇。
虽说如今扶江县人多了,可认识他的人同样多啊。
“你现在如何,我看着扶江县很不错。”
他们这边还在叙旧,后面又有人匆匆赶来,看那官服,应当是扶江县现在的知县。
这消息一传开,来看纪炀的人更多了。
更有人骑着马去跟几个里长禀告,估计很快都会聚过来了。
至于纪炀一家的住处,那自然不能住客栈,知县让他们去住衙门,衙门翻新过,绝对够住。
曾经千里奔到汴京,为纪炀说话的王家人,更是想请纪炀住到他家。
但到最后,纪炀还是去打扰韩家人。
韩家的韩族老自然没意见,甚至欢迎得很,他们半个韩家都在汴京,剩下半个韩家在潞州扶江县,对纪炀的感激自不用说。
韩族老甚至还考究了纪炀的学问,见他果然不错,更是喜欢。
纪炀算是发现了,只要来韩家,必须要考试。
接下来几次,小晴林目瞪口呆看着大家对她爹的感谢,更知道她爹在这都做了什么。
而她更是扶江县的团宠,不管去哪个店铺,人家都不收她的钱。
若不是家教实在好,估计也是小纨绔苗子。
而纪炀也知道大家的近况,更有被人搀扶着,也要过来的凌家湖前里长。
也就是凌俊鹏他爹。
他儿子能当上指挥使,是他辈子都想不到的,甚至已经在汴京有了房子,等到凌俊鹏致仕,全家都能搬到汴京。
虽然凌里长不想去,但这事绝对值得夸耀。
他如今年纪大了,却觉得日子越来越好。
凌家湖先是借着土化肥发家,之后靠着码头生活更是不错。
家里的田地种上良种后,日子更不用说。
凌家其他几个兄弟,也都聚了过来,对纪炀的感激溢于言表。
种葫芦的上集村里长,自然也飞奔而来,看到纪炀老泪纵横。
不是纪炀,他们会有如今的日子吗。
他们的葫芦制品,甚至卖到关外去,不知多少人夸赞,还有依靠葫芦做出来的动画,多少人都喜欢。
虽然近来汴京那边的消息说,可能很快不会依赖葫芦来做。
可他们依旧能卖到关外啊,就算不卖葫芦他们还可以发展其他东西,依靠着码头,有什么不能做的。
越是扶江县的人,越知道当初他们知县大人费尽千辛万苦,也要建成码头的原因。
其中获益最大的,还要属全县的女子们。
准确说是香粉作坊。
这些花粉基本都是用来做熏香的材料,如今香粉作坊的复合香,更是畅销全国,谁都调不出来她们这里的香。
纪炀当时的宣传语就是,这里做香粉的都是女子,所以才会更好。
水淑敏那时候不理解,现在却很明白,她牢牢把着这个口号,所以当地女子们的活计越来越广。
之后有些女孩子研究出来的熏香跟花露,更是质量上乘,还落实了这个口号。
再依靠码头的强大运输能力,她们这里的鲜花果树越种越多,最近调出来的果香,更是清新怡人。
水淑敏等人还带来不少新香,就是给纪炀娘子的。
虽然知道知县大人的娘子肯定少不了这些东西,可却是他们的一番心意。
纪炀甚至看到了在马家湾的丘益川。
这个人就是当初被他庶弟的亲舅舅,那个已经死了的户部侍郎安插的眼线。
还把纪炀在扶江县说的话,以及纪炀用便宜价格买宅子的事告诉那边。
好在他及时发现,又从这人口中得知一切,然后顺利化解那些问题。
纪炀知道他也是被逼迫着做事,放了他一条生路,让他回到扶江县,跟他在这的妻子好好生活。
如今丘益川已经把之前的事抛下,专心在扶江县种田养家,俨然成了种田好手。
他这次也跟了过来,眼里充满愧疚跟感激。
纪炀见他这样,私下找他说了话。
当初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也就是被死了的侍郎强行纳妾那位,虽被流放,好歹性命没问题,在那边也安了家。
丘益川的爹娘也被安置,家中兄弟还算孝顺,让他放心。
这让丘益川泪流面貌,再次感激知县大人的宽宏大量,跟这些相比,他一辈子不能出扶江县算什么。
这期间,扶江县知县全程作陪,除了私下的事之外,这个知县可是殷勤得不行。
废话,纪炀可是当朝的学士,是皇上留了又留的人。
别看他身上没有官职,可他的能力,皇上对他的信任,还有朝中的人脉,再有他在扶江县的根基,哪一点不值得捧着。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他想跟着纪学士学学,当初他中进士的时候,没能到纪大人手下,心里一直遗憾,这种好机会,肯定要弥补啊。
纪炀自然也不吝啬,随便指点几下,就够当地知县受益无穷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纪炀还带着家人去墨子山祭拜,甚至帮新官学动土。
相信建在烈士墓附近的新官学一定能继承其精神。
扶江县从一个人口一两千的贫穷县城变成如今的模样,先有纪炀打底,再有后几任知县一点点补充,这才造就了如今的生机勃勃。
从贫穷的下县,变成最顶尖的望县,这个过程实在让人感动。
而且从扶江县里,还出来不少优秀的人才。
玉敬泉,凌俊鹏,卫蓝,还有江春,这些人都在外面做官,有些人官职还不低。
韩家更不用说,全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扶江县的百姓,也为他们这里的人骄傲,更为纪炀是他们的知县大人骄傲。
所以他们才会集体请求,请当时的知县章善,把知县大人的名字补刻在码头的石碑上。
当初大人不想刻自己的名字,只刻工匠们的姓名,可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才是最值得留下名字那位。
其中一个叫安冬的工匠,就是在运河修好之后定居在扶江县的。
挖运河这种活,其实没什么人愿意做。
但他实在没钱养家,只能过来。
等挖好运河之后,安冬看着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有人过来感谢,心里忽然觉得,他这个活计好像也没那么差。
当时的扶江县刚刚开始发展,他私下听那些大官说过,说当地知县很厉害,有他在,这个地方看着荒凉,以后必然不错。
安冬把这话记在心底,拿着工钱回家后,看着家乡的恶吏,干脆带着全家搬到扶江县。
安冬可以说,这是他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虽然他刚来没多久,纪大人就已经被调到潞州城,最后又被调到汴京。
可他还是觉得这里好。
他到了之后,便开始开耕荒地,没想到他这个外来户都能用本地的耕牛跟农具。
当地人还说了,谁要是排斥外来的人,那就是跟他们过不去,既然到了扶江县,都是一家人。
有耕牛跟农具,还有当地官吏帮忙,他们很快在扶江县安家。
不过很不巧,房子还没盖好,已经快到冬天,本来以为这个冬天会很难过。
可当地的知县把他们安置到附近的大房子里,听说是个姓王的人家,他家说都是前知县纪炀大人照拂,才能保下祖宗基业,他们年年都会作为安置点的。
不止此处宅子,还有附近的庙宇,以及官府的房屋,全都能用来安置。
他家的小孩更能得到每天一小碗羊奶,而且还会看着小孩喝下,大人则是一些肉粥。
就这样,安冬一家渡过在扶江县第一个冬天,竟是这辈子唯一不用担心明天会不会饿死,会不会冻死的冬天。
等开春之后,官府让他们赊账购买种子,使用农具耕牛土化肥,以后跟着村子里挖水渠来还就行。
安冬算是发现了,只要他们家勤劳,他们家肯做事,一定能在扶江县立足。
听说,这都是前知县吩咐下来的,新知县每样都照着做。
再之后,那就是官学刘平原刘教谕让夫子问他们家小孩要不要上学,听说各家各户都问了。
那个刘教谕认真负责,对孩子们非常好,前几年已经升到潞州城的官学做事,刘教谕也是个时不时都会提起纪炀纪知县的人。
直到如今,安冬的孩子都要成亲了,虽说学问够不上科考,但平时读书习字,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他自己在田地里种良种,娘子在香粉作坊,孩子在码头给人记账。
这样的日子可真好啊。
所以听说纪炀纪大人回扶江县的时候,他头一个带着妻儿去看。
只见那纪大人丰神俊朗,身边的娘子也是漂亮的跟仙女一样,后面跟着的小姑娘要多好看有多好看。
就是他,给自己全家带来了好生活好日子。
此时他们一家又坐轮船离开,听说是要去纪大人娘子幼时长大的地方看看。
码头上都是来送行的百姓。
纪炀的名字,既刻在码头的石碑上,也刻在他们的心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