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
“左右左!”
……
博县城外的临时营舍处,杜乡乡卒们,自离开盖县之后,每日间,都没有放弃训练。
就算在那夜成功伏击黄巾军,次日时,尚能行走的乡卒们,亦是按时开展训练。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昔日的八十多道声音,而今出去准备回乡的伤卒,另有阵亡之众,只有五十余人。
五十人,恰属于一屯。
一屯人的声浪之音,响动了北校场之所。
这已经是刘祈等人,来到郡治博县,并成功归营后的第二日。
作为募兵之卒,本不受重视,故刘祈等部,单独处在这北校场,只等营校长官命令下,一同开拔往广宗之地。
刘祈于昨日,就已经见过了那位郡中都尉,但他只是远远地望了眼,随后便被左吏安排率部,遣居此地驻扎。
他这清水亭亭长,也被暂时委任为己方这五十余人的屯长。
若放在以前,实只需要将人带到,即算是完成任务。但这次郡中下发命令,由各亭亭长照应己方乡卒,接受郡都尉统一安排,后再率部往战场。
刘祈并没有太在意是屯长,还是亭长,反正于杜乡众人间,还是比较喜欢喊他亭长。
默默回想郡都尉昨日嘱托,刘祈心道再有两日,就要离开泰山郡了,他同方真问询了下郡府送来粮草接济诸事后,这才大步来到了众人身边。
“许二哥,训练到哪里了?”
李展、许桉等人,时下正担任着培训教官。
其中许桉主要是督促纪律,李展则专门负责刀矛手的实战性训练。
因训练之事颇多,从早上到现在,除了拉伸之外,余者都在锻炼臂膀与腿之力气,消耗也是极大,故在郡府送来粮草后,杜乡众人,吃得也最快。
于此,刘祈已是打算再让方真寻那左吏说说,帮杜乡多要一些粮食。
即便是深秋时节,午间很是凉爽,然以许桉等人,也是满头大汗,即得闻,其忙回道:“亭长,我等接下来便做你说的仰卧起坐,但这实在太饿肚子。”
刘祈颔首道:“等郡中将粮食送来,每日便至少两顿干饭,也就不用忧此事。但光吃饭,若是训练过多,身体反而不美,若能寻一些肉食才好!”
谈到此处,刘祈自己都忍不住都摇头,肉食便是普通人一辈子都可能吃不上几回,也只有富贵人家,一年才能吃上一两顿,论起此事,要想借此为乡卒们补充蛋白质,真是相当于痴人说梦。
不过,转念一想,这次面临的敌人,是何他们身体差不多的黄巾军,本就不需要太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作战技巧,反之的话,就显得有些矫正过度。
刘祈遂将李展、许桉等人集合起来,道出了他的想法,即是适当降低乡卒们的训练强度,当注意贪多不好,还是将更多时间放在对战技巧上面。
而身体综合素质的强化,乃是不断积累之过程。
刘祈于方桉调整,李展等人,自然没有异议。
“刘君,家父听说你的事情后,让我来请你过府一叙!”
诸葛瑾早一段时间,同刘祈已然混熟,到来之后,便是直说道。
泰山郡郡丞,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遣长子邀他,刘祈还是有不少意外的。
在同方真、李展交代了一些事后,刘祈便同诸葛瑾一道往城内而去。
诸葛珪作为本郡郡丞,为了方便上下班,故早数月,初来任上的时候,就已经租下了一处院落。
当刘祈到来之后,发现诸葛家的院落,比想象中还要大。
这等规模的院落,处在郡治之所,定然价格不菲。
但诸葛氏作为琅琊望族,这些钱,诸葛珪定是也能拿得出来。
今恰逢休沐,诸葛珪正是于家舍内,将公文拿回。刘祈到来时,其本人还在书舍之内,处置着公务。
身为长子的诸葛瑾,非常懂事,于客舍内作陪,看刘祈好奇徐州,如琅琊郡等地,诸葛瑾便是借机讲解了地方的风土人情。
出身世家的他,谈吐幽默,让刘祈早有好感。而刘祈见识广远,每论述一个问题,也让诸葛瑾感悟深刻。
不觉料到了学术之上,刘祈也是大方承认,他略同皮毛。
正在二位同龄少年说得尽兴之时,忽见一个小童,跌跌撞撞地挣脱了侍女拉着的手,跑进了客舍之内。
歪着脑袋,看了眼刘祈后,忙向诸葛瑾走去,且呼喊道:“大兄!”
“阿亮,不是让你陪在母亲身边吗?怎么不听话,又乱跑了?”
这就是诸葛亮?
只是而今的诸葛亮,年纪看去三岁左右,尚从外表上,看不出十几年后,成为天下间的风云人物,更名垂千古的模样。
“阿母说饭食做好了,时已过午后,要请客人一道食用!
阿翁也说了,当让大兄好生招待客人,万莫怠慢,似是郡府有事,他要出去一会!”
诸葛亮声音很是稚嫩,但谈吐间,思绪较之年龄清楚不少,很快便将两件事诉说完了。
为侍女抱走时,诸葛亮又扭过头,看了眼刘祈。
刘祈望去,脸上带着笑意。
诸葛瑾见刘祈回头,抬首无奈道。
刘祈发自内心夸赞道:“祈观之,尊弟少即有不凡之姿,将来必是做大事之人!”
听闻刘祈夸赞,诸葛瑾还当是谦逊之言,也没当回事。
而有母亲吩咐后,又有父亲临时离开,他亲自将刘祈请到厅舍,邀之一同进食。
刘祈还真是有些饿了,自清早开始,他只是吃了一顿饭。
就如同杜乡乡卒们,每日都有训练,消耗极大一般,他每日间,于箭术和剑法的训练,同样没有拉下。
且待诸葛家的仆从,将饭食送上后,比这些时日于途中所吃,那可要丰盛太多,里面甚至还有小片羊肉。
足足吃了两大碗米饭,肚子有了七分饱,刘祈这才停下快子。
见诸葛瑾脸色有些怪异地看向自己,刘祈不由得道:“让君见笑了,君家中之饭食,实在好吃,遂多吃了两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