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一个月之前吧,那个常总还曾经找到过我这边。
当时那个家伙就跟我聊起过关于董事会之后的那些事情,
还说要拿三千万收购我手里百分之五的股权,我当时没答应他。”
二条这时说到。
高志伟听二条这么说也有些感慨。
“估计那个常总也是看上二条,你是跟李新一同创业的关系。
所以才能给出三千万这种天价。”
“你这话可就说的不对了,我手里边的那百分之五的股权。
跟你们那些管理层手上掌握的是一种性质,
当初那个常总就是怕我把手里的百分之五的股权卖给李总。”
二条这时笑眯眯的看着高志伟说到。
“不然你真以为那个常总为什么能拿三千万来买我这百分之五的股权?
根本不是看在创始人的身份才怎么做的。”
李新听到二乔这么说顿时笑了起来。
“不错,这一年多学可没白上,对于这里面的东西了解的一清二楚。”
众人这顿饭一直吃到了下午接近四点,李新跟二条聊了不少事情。
二条跟在李新身边也算是彻底的改写了自身的命运,之前离开硕丰食品之后。
二条便直接找到了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所开办的培训班。
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花了点钱,托了些关系进入了一所成人大学读书。
二条明明是一个初中文凭的人,在读完两年之后出来便是拥有大专文凭的人了。
二条当时在得知李新跑去电子科技行业发展,还想着继续跟着李新一同创业。
投资点钱进去星海科技参个股。
不过李新知道这个行业对于投资方面的风险以及数额有多大,就没有让二条这么做。
二条被李新拒绝之后也没有说些什么,而是打算继续掌握硕丰食品这边的股权。
考虑今后继续朝着财务这方面进行发展。
王霞他们这帮人暂时就被李新,安排在了洛杉矶大酒店这边住下。
李新临走的时候特意吩咐了王霞他们一声,千万不要掺和进硕丰食品这边的事情来。
王霞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得,将重心放在星海电子科技这方面。
尤其是得密切关注天鹅那边总经理的情况,那边一有回应必须第一时间告诉李新。
李新出了酒店回家之后,刚好碰到潘淑琴买菜回来。
“哎,你怎么今天回来了?提前都没打电话通知我一声。”
“我本来也没想着最近回家的,只是硕丰食品这边出了些问题,我这不是赶回来处理一下。”
李新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家里被潘淑琴收拾得一丝不苟。
电视机旁边的相框里,则是李新、潘淑琴和他们的孩子李沐的合照。
原本潘淑琴是打算在这里放上一副结婚照的。
可惜当初李新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穷的连锅都揭不开,根本就没钱拍什么结婚照。
潘淑琴帮李新将衣服换下来之后倒了杯水说到:
“公司那边这是出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着急回来解决?”
“这边的事情你不用多操心,但是咱们这么长时间没见,是不是应该亲热亲热?”
潘淑琴看着李新此时那不正经的表情顿时羞红了脸,伸出手来捶了李新一下说道;
“一喝点酒你就没个正行,把这杯水喝了之后,赶紧给我上床上躺着睡觉去。”
下午杨光正式被常总认定为硕丰食品的新一任总经理,并且接受了外界的采访。
杨光在采访上对记者说硕丰食品,目前并不存在股权混乱的这种情况。
经过董事会的协商和投票,管理层和如今融资后的新股东已经得出了。
硕丰食品今后最好的各种战略路线。
之后硕丰食品董事会将会对李新提起法律诉讼,
追究其涉嫌挪用巨额公款以及在公司账户上,做假账等一系列违法情况。
并且今后硕丰食品的重心将会放在,重点打造十二座分工厂上面。
原先分为三期的建设工作,预计在明年将会全部落实完工。
硕丰食品在融资过后将会进行一系列的整体战略改革,
其中包括了硕丰食品的各类加工和代工合作。
以及硕丰食品内部管理层所持有的股份和分红,将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仅如此,杨光还对外界说明目前硕丰食品董事会的三大股东。
已经与李新那边达成了,股权方面的统一意向。
预计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三大新股东将会从李新那里全面接过硕丰食品的控制权。
这则声明一经发布,便又掀起了一大波舆论热潮。
葛峰那边的电话已经快要被那些询问的记者打爆了,
而葛峰根本就没有办法接电话,并对于这件事情做出什么回应。
毕竟现如今硕丰食品内部,高志伟已经被那个常总给逼走了。
如果自己再被董事会投票出去的话,很有可能让硕丰食品现在内部岌岌可危的生产秩序。
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此时内外两层压力葛峰自己也只能装死,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说。
更不会参与有关董事会的一切事情。
葛峰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郑州,自己的厂长办公室内。
装作根本就没有这件事情发生。
硕丰食品那边的事情闹得乌烟瘴气,各种报道和新闻甚至已经传到了南方的一些城市。
再加上毕竟李新现在是星海电子科技的董事长,所以对于那些报社的主编来说。
这件事情里面可以写的内容,简直是不要太多。
第二天王霞的房间内,堆放着一大堆他派手下买来的报纸。
而这些报纸上除去关于那些娱乐板块的报道以外,
其重点大篇幅报道的全部是关于硕丰食品内乱的事情。
不过王霞看完这些报纸之后,发现确实有几篇报道还算是写的比较务实。
重点描写了一下杨光这个人以及硕丰食品,为何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
做到如今的地步。
这篇报道当中将硕丰食品内部的政策详细的说明了一下,硕丰食品之所以能够这么优秀。
完全是因为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下层人员的施压,是非常疯狂的。
一件事情只问结果根本就不看过程,而杨光加入硕丰食品一开始也只不过是一个。
负责市场推广的小员工。
但升到现在中层管理的位置上,杨光也只用了短短五个月不到的时间。
而这篇报道的作者认为这五个月的时间当中,
杨光这个人的所有才能已经在这种高压的政策之下被榨干了。
可是在他下面管理的那群人里,不断的有新鲜血液输送进来。
其中就不乏有才能的年轻人,如果杨光在这个时候不再想办法继续往高处走的话。
等到那些年轻人彻底崛起,他就只能听从更高一层的领导安排降职或者说被开除。
也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杨光他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冒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