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彩制作的最后一步是做图,这定稿后,用两层拍图纸(无光毛边)打湿,待干湿适宜后,拍下瓷上的图稿,复拍成正稿。 拍图就更加简单了假如要复制生产,待拍下来的图稿干后, 用一种少胶浓墨在上面重描一次,再浸湿,可拍几百件瓷器。 现代的很多图案精美的瓷器,就全都是这么来的。 看着感觉这种工艺,是不是很眼熟?其实这就是贴花工艺。 只不过刚开始这么做,技术还显得有点粗糙。 到了现代,这叫移花。 移花是用粘贴法,将花纸上的彩色图案,移至陶瓷坯体或釉面。 分釉上贴花和釉下贴花等, 釉上贴花有薄膜移花、清水贴花和胶水贴花等。 釉下贴花有在贴花纸上只印出花纹轮廓线,移印后再进行人工填色的; 也有一次性贴上线条色彩的,称带水贴花。 贴花纸有纸质和塑料薄膜两种,用纸质花纸须经过揭纸、洗涤等工序。 后发明了薄膜花纸,便不须揭纸等工序并便于机械化、连续化操作。 这些全是为了既能做出漂亮的瓷器,又能大规模快速工业化生产,而弄出来的工艺。 当然,工艺没有好坏,只有作品才有好坏。 就算是用贴花工艺,也是可以生产出极品瓷器的。 就比如清宫造办处,准确的说应该是清宫造办处设立的“珐琅作”。 人家的工匠厉害,做什么都好。 只不过,因为陈文哲不用大规模生产瓷器,所以就用不到贴花工艺,他也从来没有做过。 现在陈文哲想要制作一件瓷母,不是为了炫技, 而是为了学习。 毕竟瓷母之上的工艺太多,他要能做出一件,那就说明他所有工艺,已经能够达到清三代宫廷造办处的水平。 这可很不简单,还是说那件瓷母。 乾隆十三年,年已六十六岁的唐英,接到乾隆帝的旨意,负责烧制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英广泛派遣得力助手,去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全国各大名窑。 他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或者仔细研究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述,然后反复研制、试验,烧制成功。 所以,学习洋彩,熟悉一下北宋五大名窑的制作工艺,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次做的是一件哥窑胆瓶,这也是仿宋时期的作品。 还是那句话,如果是原来, 仿制这么一件胆瓶, 陈文哲还要好好寻思寻思,仔细思量一下。 可是现在他做这么一件胆瓶,已经毫无困难。 现在陈文哲做的这件胆瓶器型不大,最终烧制出来,应该会是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 这件的器型,他是仿的真品。 也就是说,他仿的是一件有名有姓的东西,这件作品的真品属于清宫旧藏,为世人所熟知。 在这里要特意说明一下,仿制瓷器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那就是器型的大小。 原来陈文哲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一点,因为他有经验,可以让最终的仿品,跟真品相差很小。 再说,仿品做出来,一般是当做真品欣赏的。 而真品瓷器,就算是一对,一起烧制,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之前陈文哲从来没有在意这个。 但是,要想仿制一些名品,比如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这件瓷器是陈文哲做的最早的一件高仿。 他做出来之后,刚拿到一念堂展出,就引起了轰动,为什么? 还不是他仿的好,简直跟真品一模一样。 高仿,不就是这样吗? 还真不一定,之所以陈文哲仿的标准,那是因为他的技术厉害。 当时他做的时候,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技术难关,是釉色,也就是粉青釉。 当时他刚刚开始研究青釉瓷器,就不要说雍正时期的官窑粉青釉了。 他当时能够做出来,已经是十分难得。 仿制这种有名有姓,价值一个多亿的瓷器,最大的困难,其实还不是釉色,主要是器型。 有人会说,器型有什么难度?不就是一件盘口尊嘛? 盘口尊是什么?不就是一只口型像是盘子,比较大点的瓶子吗? 这东西虽然比图通瓶子难做,但是这对于一名稍微熟练一点的瓷工,能算是个事? 其实釉色、器型什么的,都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小。 虽然瓷器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接触,可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说很少有人注意到,瓷器的器胚和最终烧成的成品,大小是完全不同的。 烧制之前,制胚的时候,个头都是要大很多的。 只有进窑烧制之后,器胚才会缩小到我们常见的那种状态。 说瓶子,我们的感触不会太深。 那要说茶碗,那就有感触了。 平时我们喝茶用的茶碗,最大也就十来厘米高,可这样的茶杯,刚刚做成的器胚,没进窑烧制之前,怎么也有十几厘米高。 高度明显,还要胖一大圈,这器型茶具可就大了。 这里就涉及到一個烧制瓷器的收缩比,专业的说法叫烧成收缩率。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制作哥窑器,收缩比太重要了。 哥窑的特征都知道,最著名的就是百圾碎,这说的明白点,就是瓷器釉面开片。 汝窑瓷器也开片,但是没有哥窑这么特征显著。 还有,原来很多事情,陈文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工艺他会做,却没有研究透彻。 而随着烧制的瓷器增多,涉及的工艺增加,很多细节,他弄得越来越清楚。 就比如这瓷器开片,其实就是因为热膨胀系数的不同,才会造成釉面的破碎。 破碎了,还破碎的很漂亮,这就让这门艺术发展壮大起来。 而要继续烧制让釉面开片的瓷器,最终,还是要面临烧制瓷器过程当中的收缩比问题。 要想控制烧成收缩比,就一定要知道烧成收缩率。 烧成收缩率是表示陶瓷、耐火材料、砖瓦等,于燥后的坯体,在焙烧过程中,产生体积或长度缩减的物理量。 这是评价上述材料质量的一项技术指标,也是制造模具的一项主要参数。
“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