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近很忙, 既要处理朝政,关注武考的情况,还要留意“仙稻”的生长状态, 以及福建的战事进展。
虽然忙得不可开交, 但康熙的心情很好。
首先是朝廷里吏治清明。
去年他处理了一批乡绅土棍,将几个收受贿赂的贪官革职,犯法的郡王也撸了爵位。这一招杀鸡儆猴,效果极好。许是时间过得不久的原因, 底下人不敢忘, 如今都十分守规矩, 没人敢犯事儿。
或许有, 但应该不严重, 尚在能容忍的地步。水至清则无鱼, 这个道理他明白,只要做得不太过分, 他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太苛刻, 他担心下面人会反抗, 再生出事端。
其次是武考,这一次让他选出了几个功夫超群的人。
他要好好培养他们, 一部分送去军营里栽培,毕竟三藩之战损失了不少老将,导致军营里青黄不接。一部人留在宫中,担当皇子的武谙达和皇城守领。
仙稻的生长亦是十分顺利。
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 仙稻培育出来的秧苗,比寻常品种生长的速度更快, 茎叶也更粗壮。眼下是六月中, 普通秧苗还是青苗的模样, 而这仙稻已经开始扬花,准备出穗儿了。
真好啊。
至于福建的情况,那就更好了。
先前贵妃出的那个主意,让台湾岛民到福建落户,用郑军的兵士兑换粮油。他和大臣们商讨后,作了部分更改,便开始采用。
圣旨发出去,一个月后,施琅和姚启圣就来了反馈,说见效极快。
一开始岛民都不相信,以为是哄骗他们的,最后有一个土匪寨子被郑氏逼得走投无路,里面几个土匪决定赌一把,绑了十来个郑兵,暗自划船到福建。
他们上岸后,竟真的领到了粮食和布匹,很是欢喜,很快重新回岛,带着自己的至亲和好友到福建落户安家。
有他们的例子在,岛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抗拒,全盘否定,渐渐有人跟着上岸。
他们上岸,想要物资,需要用郑军将士来换,于是上岸的岛民越多,郑军损失的人就越多。
郑氏人心惶惶,对岛民越发防范、憎恨;而岛民们看待他们,是大肥鱼,是拿去换粮食的工具,势在必得。
施琅见郑军恐慌,找准有利时机,带着水师进攻。作战十分顺利,胜多负少。
这种情况下,本该一鼓作气,将澎湖列岛和台湾一举拿下的,不过时机不合适啊,六七月正是台风频发的时候,船只出海容易触礁沉没,只能暂且缓一缓。
康熙笑着批完了施琅的战报,将它收在一边,摇着折扇走出澹宁居。
**
午间日头毒辣,风里头都带着热气,康熙一个人走了几步,觉得无趣,便踏上船,跟船夫吩咐:“去观澜榭,从稻田那条水道划。”
六月里,玉蜀黍已经结果了,坐在船上能看见大片成熟的庄稼,这让康熙心里很满意。
“皇上,观澜榭到了。”
“嗯。”
康熙掀起袍子,轻轻一跃,上了岸。
看着往后退开的小船,康熙露出一抹笑意,有时候他也觉得国事冗杂沉闷,想要寄情于山水。
奈何……
罢了,他还是等孩子们成长起来吧,替他分忧解劳,到时他能轻便不少,多一些闲暇时光。
进了观澜榭,里头很是安静。
他便去侧殿,孩子们正在午睡,却不见蓁蓁的影子,沉思片刻,往书房走去。
到了书房,果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儿,她面前正摆着一本书,看得很是专注。
“这又是在看什么书,这般入神,连朕来了也不曾察觉。”
康熙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满,伸手将那书夺了,先看了封皮,嗯?竟然没有封皮,看不到书名。再看内容,嗯?居然不是话本子,而是……
看清里头的内容,康熙一改漫不经心的神色,眼神逐渐变得慎重。
这书居然讲的是如何改变土壤的肥力,如何让庄稼增产。这可不是他现在最想了解的东西吗?
蓁蓁瞧着康熙这如饥似渴的模样,悄悄勾起了唇角。
她猜得没错,皇上果然对这种内容感兴趣,不仅不排斥,反而想要知道得更多呢。
康熙常年看奏折,从文字上获取信息的速度极快,不到半个时辰就把手上的小册子看完了。
“剩余的呢?”
很明显,他看的这本不是完整的,肯定还有下册。
蓁蓁一脸无辜的摇头,“这书是臣妾无意中翻出来的,就只有这个残本,没有下册。”
“真的没有?”
“真没有。”
“那实在太可惜了。”康熙满是遗憾的摇头。
蓁蓁故意道:“有什么好惋惜的,不过是一些陈词滥调,拾人牙慧。”
“你啊…”康熙将蓁蓁圈到怀里,揉着她的头发,缓缓道:“可别小瞧了那书,那上面对农事、机械的记载极为详尽,鞭辟入里,乃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蓁蓁嘟嘴,“有这么玄乎吗?臣妾怎么不信呢。除非…除非皇上证明给我看。”
“怎么证明?”
蓁蓁拿回那本书,翻了翻,最后道:“这上面不是说按照他记载的法子,造出来的水车更好用、更省力吗?咱们不如也制造一个看看,先看能不能造出来,再看使用效果有没有吹嘘的那么好。”
“还有上面说的改善土壤费力,咱们再找块地,种点东西,对比一下,嗯?”
“好,咱们就造一个,来看看这书是不是胡编乱造的。”康熙心头也好奇。
康熙让造办处的师傅把图纸复刻下来,拿回去研究、制造。
五六日后,造办处的人便把龙骨水车造出来了。
康熙带着蓁蓁一块去看,正好番薯地里该浇水了。
这新造的龙骨水车比现今常用的大很多,仅一个人踩动就能让它运作起来,片刻后,便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流出来,顺着沟渠灌溉番薯藤。
蓁蓁上去试了试,连她都能很轻易的踩动。
还真是省时省力!
“怎么样,那书不是胡编乱造的吧?是不可多得好书吧?”
康熙背着手,脸上一副自豪之色。
蓁蓁心头暗笑,面上却是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是啊是啊,真是一本好书,皇上您独具慧眼,是这书的伯乐。”
面对蓁蓁敷衍式的吹捧,康熙扯了扯她的脸,揉搓一阵才作罢。
“唯一可惜的就是这书是残本,不完整,也不知晓另外半部记载着什么好东西。”
蓁蓁觉得,现在应该是能说出真相的时机了。
“皇上,臣妾想跟您坦白一件事,但您得先答应不治罪于臣妾。”
康熙坐下,端了一杯凉茶,悠哉游哉的笑道:“嚯,还治罪,看样子这事儿不小啊。说出来,让朕先听听,再决定治不治罪。”
“皇上先答应臣妾才行。”
“行,答应你。说吧~”
蓁蓁小心翼翼的说道:“其实那本书不是残缺的,您看的部分,是臣妾从完本上撕下来的。”
康熙拧眉,“既有完本,为何不拿出来,反而要撕开。”
“臣妾不敢啊。”蓁蓁见他有生气的苗头,连忙坐过去替他捏肩,刻意放软了声音,“那书其实是禁书。”
“禁书?原来是这个原因。”康熙眉头松开,声音轻快,“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又不是没看过?那什么聊斋志异一样是禁书,朕拦着你看了吗?”
“可这本不一样啊。”蓁蓁说得吞吞吐吐。
“哪里不一样?你先把那书的下半册给我瞧瞧。”
蓁蓁便把下册交给康熙。
康熙看着那厚厚的“下半册”,挑了挑眉,这被藏起来的岂止半册,分明有一大半!说明里面还有很多好东西嘛!
康熙的心情又变好了。
这回拿过来的书有了封皮,蓝色的封皮有四个大字,《天工开物》。
康熙自言自语,“天工开物?朕听着怎么有些耳熟呢。”
蓁蓁心虚,没接话。
康熙这回看得更痴迷了,直到入睡时分,仍不愿上床安置。
蓁蓁催促了两遍,见他没有回应,遂作罢。
第二日没有大朝会,不用上朝,用过早膳后,康熙捧起那本书继续看,直到下午未时,他才看完。
一口气看完,心理上是满足了,就是脑子和眼睛累得慌,他上了床,闭眼前嘱咐众人不要打扰他。
蓁蓁:……
有一瞬间,她以为皇上会过劳死,眼睛闭上就再也睁不开。
两个时辰后,康熙被饿醒了,醒来后立即着人上夜宵。吃完后,拉着蓁蓁出门散步,陪他消食。
夏日的夜晚,繁星闪烁,徐徐清风中有花果的香气,这样的氛围让人觉得十分惬意。
“皇上将那书都看完了?”
“看完了。的确不错,若朕能早些得到这书,就能早些发现玉蜀黍和番薯,也不必蹉跎时间。”
“还有那些农具、肥料的制作之法,都应早早的推广宣传。”
“皇上就没发现书里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康熙认真回忆了片刻,无果,摇头问道:“不妥?你指的是什么?”
“所以,皇上也没有发现这书有不妥之处,对吧?既没有不妥当的地方,那就不该被禁,是不是?”
康熙直觉蓁蓁在给他下套,不肯正面回答。
“你说它是禁书,谁禁的?为何禁?”
“臣妾先问您的,您先回答,这书该不该禁?”
蓁蓁停下步子,等着康熙的答案。
康熙无奈停下了步伐,叹口气,“不该。”
“那你现在可以告诉朕,它是什么原因被禁的?”
“这书是先帝爷给禁的,说是里面对咱满人的称呼不合适,有藐视、不尊的嫌疑。再者,它的作者宋应星曾为南明出过仕。”
蓁蓁说完,便立即留意康熙的神情。
“哦,这样啊。”
哦?那是什么意思啊。
“皇上,您不会反悔了吧。”
“反悔什么?”
“您刚不是说了嘛,这书不该被禁呀。”蓁蓁有些着急。
康熙轻笑,“你担心朕要禁它,为何担心?”
“您方才不是说这是好书吗?好书被禁了,多可惜呀。所以,您不会禁它吧?”
康熙没出声,沉默的往前走。
蓁蓁连忙跟上,跟了好一会儿,都没听到声响,她上前拉住康熙的手,“皇上,您说句话呀。”
“还在挂心书的事情?”康熙诧异的看了她一眼,“朕不会禁的。不过,你为何对此事如此上心?”
他方才就是在思考这事。
从他看见这书、去验证这书,再到获得全本,看完后又知悉这书被禁原因和其作者经历,一环接一环,彷佛每一步都有人算计好,在背后推波助澜。而那个引导的人就是蓁蓁。
他不喜欢被人算计,所以方才的心情有些不快。他知晓蓁蓁没有歹意,但她这般上心的意图是什么呢?
蓁蓁道:“臣妾就是觉得这书的内容太好了,不忍心它被封禁,日后失传。这里头记的可都是老祖宗们的智慧,若是丢了,多可惜。”
她说得很真诚,康熙便消了疑心,“放心,不会失传的,朕会让人把它放到文渊阁里珍藏。”
“可这不一样是束之高阁吗?臣妾看那上面记载的东西,都是非常实用的,工艺技术不都是要常用常新吗?如果不用,怎么能升级精进呢?
臣妾以为这书最好还是流入民间,也许有人会从上面得到启发,有更深的造诣呢。毕竟民间人口众多,出现天才、奇才的可能性更大。”
更深的造诣……
康熙再度沉默。
他想起自己之前视察养心殿造办处时生出的疑惑,造办处明明招揽了全国最厉害的匠人,却只能守成,无法精进,更勿谈创造。
难道真的是他管得太多,限制了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贵妃说的那种可能,或许、可以试试?
“嗯,朕不会再让这书束之高阁,朕会叫人仔细钻研,把这里面的东西都学透。”
“回去安置吧,夜深了。”
“好。”
**
康熙办事的效率一向高,再者马上就是秋收的季节,他便让造办处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造了一批新器具,打算等收割的时候和如今的农具做对比。
半个月后,玉蜀黍成熟,正式采摘。
康熙带着王公大臣们下去体验了一日,让众人不忘稼穑之苦。
玉蜀黍收完,康熙命人计算亩产量,发现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多斤。虽然一亩地只增产了二十多斤,看着不多,但全国不止一亩地啊,哪怕是一个村子,也有一千多亩地,那就能增产两万多斤粮食!
“一个村庄能增产两万斤粮食呀,能养活不少人口。”
康熙乐得当晚喝了一坛桂花酒,醉得一塌糊涂。
过了两三日,“仙稻”也成熟了,穗儿黄澄澄、沉甸甸的,几乎把稻秆都压弯了。
康熙亲自去收的,毕竟就那么一颗穗儿,种子本身就少,培育出来的也没几株。花了两刻钟的功夫,他就把这批精心培育的仙稻收完了,捶打下来,放在烈日下暴晒。
第二日,稻谷晒干,装起来用升斗测量,大约有一升半。
康熙叫人匀了半升出来,将它舂成米,再送去御膳房煮熟。
不多时,一盆米饭端上了膳桌。
瞧着康熙要去拿筷子,梁九功抢先道:“皇上,让奴才先试菜吧。”
皇上虽宝贝这个“仙稻”,可谁也没尝过啊,谁知道能不能吃,万一有毒呢?万一粗粝得刮嗓子呢?
皇上出了事,他也没好日子过,还是让他先去试菜,探探这“仙稻”的底儿吧。
康熙看着面前晶莹剔透的饭粒,心情很愉快,“行,你试吧。”
梁九功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豆粒大的眼仁立马瞪圆,有了神采。
这仙稻当真儿配得上这名,比宫里的碧粳米还好吃。
“如何?”
“甚好甚好。”梁九功翘着兰花指,几乎将“仙稻”夸出花来。
康熙笑意里带着几分自得,仙稻可是上苍赐予他的,能不好吗?
“朕也来尝尝。”
嗯,口感清爽,不粘不腻,有淡淡的回甘和清香,非常好。
康熙很满意,“将这次做好的米饭,匀做三份,送到太皇太后、贵妃和太子那里,让他们也尝尝。”
他原本还想再匀半升稻子出来,舂成稻米,叫诸皇子也尝尝,深思后还是放弃,都留着做种子吧,明年多种一些。
一升的稻种,培育成秧苗,约莫能种满三四亩的水田,收成可以翻上好几倍。并且种植面积扩大了,才好估算亩产量。
康熙倒是有些盼望日子能过快一点,最好马上就到明年的春天,他想继续试种仙稻。
时间如流水,四十天后,畅春园里的普通稻种成熟了,终于用上新造的那批农具。
除了刚开始教大家怎么使用,多耗费了一点时间,熟悉后,在那些新器具的辅助下,农人们的收割速度加快不少,人也轻松省力一些。
康熙越发觉得这个《天工开物》不该被封禁,里头记载的都是好东西啊,尤其是这些器物,比如今普遍使用的效率高出一半。
他让人把这些书印刷了几百册,送到各省,各省再往下面的州县派发,叫人把这上面的器具造出来,推广使用。
水稻收完后,便是中秋。中秋刚过完,康熙就带着一干人去木兰围场行猎。
有了去年出巡的经验,今年的筹备工作做得更好,康熙将所有的孩子都带出去了。孩子要去,他们的生母、养母自然也跟着一块去,这出行的队伍变得很臃肿,行进的速度并不快。
出巡是个高兴的事儿,不过走了三五天,大家就兴致缺缺。
路途不平,马车颠簸得厉害,人坐里头并不舒服;其次,旅途中的供应本就不如宫里、园子里及时,何况这么多人,难免会有疏漏、照顾不周。
众人这吃不好、休息不好,哪还有好心情?
正在大家精神萎靡的时候,南边传来了好消息。
施琅居然拿下了澎湖列岛,将郑氏打得落花流水!
七八月份,沿海本该是台风肆虐的时候,谁也不敢贸然出海。郑军统帅刘国轩便是这么猜测的,料定施琅不会带兵进攻,放松了守备。
谁料,施琅偏要兵行险着,带着两万水师、两百艘战船,杀过去了。并且天公作美,非但没遇到台风,海上的风向对清军还是有利的。于是,施琅对手下的将士们说这是上苍在庇佑,是正义之举,故而众人作战时更为勇猛。
刘国轩被打得措不及手,加上指挥不当,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开战不到六个时辰,就带着残余部队狼狈逃离,退回台湾孤岛。
康熙看着这封捷报,龙心大悦。
到了围场,康熙将这个消息告之蒙古诸部,一来是分享喜悦,二嘛,也是为了震慑那些不安分的小部落。
今年的木兰围猎,准噶尔部落又没来。
康熙记得很清楚,自己有派人去通知过,对方却置若罔闻,是越发不把他当回事,越发猖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