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其他类型 > 时太祖 > 第八十八章 这就是穿越者的好处

第八十八章 这就是穿越者的好处(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桃花运 龙婿叶辰萧初然 龙婿当道叶辰萧初然 豪门对照组养崽后暴富了 至尊龙婿叶辰萧初然全文免费 上门女婿叶辰萧初然 总裁的影后小娇妻 重生1995 大道令天 天命赶尸人

大圣王朝立国之初就是强敌环伺的局面,北方的草原部落还有西北的戈壁滩,那里部落所饲养的牲畜以羊、马、牛以及骆驼。此地民风彪悍,部落战斗力可怖。

好在这些部落自己都在互相杀伐攻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否则,对于中原大圣王朝来说,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之前的丝绸之路早已被截断,中原与西域的往来贸易早已不复存在。这就变相的促进了大圣王朝,转而进行海上贸易。

丝绸之路的断绝,使得海上贸易空前兴盛。只是随着王朝的没落,海盗四起的沿海,使得大圣王朝的海上贸易也遭到了重创。

通州城是紧靠沿海的,这里有大圣王朝官办的最大的船厂。这个时期的木船,甚至于出现了巨型货船。

相较于前代王朝,大圣王朝的造船技术不仅有了显著进步,而且出现了许多革新。首先就是海船的载重量大为增加。

在史籍记载的主要还是外国的海船。外国海船不用铁钉,而以橄榄绳穿孔绑结,载重量和安全性都有限。

而仅仅是通州府的船厂所造的海船“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五千料约合三百吨。这些是常见的海船的规模,而更大的海船可载万斛至数万斛。

最鼎盛时期,大圣朝全国年造海船、江河舟船共三千余艘,而到先帝时期依旧是年达三千三百三十七艘。即便是新帝登基的那几年,每年的数量在先帝在位基础上减少四百二十一艘。但每年新增的船舶仍是十分可观的。

只是随着后来王朝的没落,造船业终于彻底停摆。通州的船厂更是杂草丛生,之前还有船厂工匠闹事的情形出现。这一切,只是因为朝廷已经无力维持船厂运转,而那些失业的工匠没有土地,朝廷对此又是不闻不问。他们不得已,这才聚众闹事。

前任通州府知府,就是船厂工匠闹事,吓死在任上。后来的官员都知道通州府是个烫手的山芋,没有官员愿意前去赴任。

直到有人想到了被贬往陈州的董天正,于是董天正便从陈州卸任,来到了通州府任职。

通州府是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与府平级;散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与县平级。陈州便属于散州,而一贬再贬的董天正之所以被升任通州府知府,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船厂工匠闹事的原因。

而董天正上任之后雷厉风行,很快就安置好了这些闹事的工匠。那就是,在船厂附近开辟农田,鼓励种植。同时,将船厂囤积的货船,可以允许工匠们用于捕鱼。

可是,古代受于技术的限制,海捕的效果并不大。这同样也使得,海洋生物极其丰富。

只要能够想到办法,能够将这些货船改成大型捕鱼船。这些渔船,就可以为百姓们提供食粮。

没有冰柜之类的储存措施,这些鱼只能熏干或者晒干。不过,这可以极大的缓解百姓们的食物问题。

唐小宝只是看到了这个挑这鲜鱼的渔夫,才想到了这个方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靠着大海,如此丰富的渔业资源不充分利用起来,实在可惜。

古代的渔民捕鱼,一般都是把新鲜的鱼获给卖了获取钱,然后在用钱来买自己所需要的粮食等物品,或者把捕获的鱼制作成鱼干便于长期保存。

然而捕鱼这个行业是看天吃饭的,而且捕鱼的收获多少也并不固定,有的时候收获很大,有的时候甚至于一条鱼都抓不到也实属寻常,这样的收入是及其不稳定的。

捕鱼不像农民种地,只要没有太大的恶劣气候变化,一般都能获得稳定的产量,并且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还会继续增加,而这些捕鱼就很难做到,古代也很少说有人养鱼发家致富的。

渔民地位极其低下,在当时作为渔民来说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很多人连岸上的房子都买不起,只能一家人住在船上。甚至于,有的渔民连读书入仕的资格都没有。

唐小宝知道,海捕既然有大船,就不愁抓不到大鱼。问题是,如何储存这些鱼才是个大问题。

他也顾不上其他,拽着董小六就走:“回衙门,告诉你爹,咱们想到解决粮食的办法了。”

通州府府衙,当董天正听闻了唐小宝的建议之后,不由得呆住了。他如同看一个傻子一样,死死的盯着唐小宝:“你说说,捉鱼?”

谁知,唐小宝却极其认真的点点头:“是的大人,咱们不知是捉鱼,还可以制盐。”

海水制盐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古代的百姓们早就发明了海水制盐的方法。只是,这个时代的海水制盐技术,极其的落后。

在这个时代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

不是有海水晒盐法么,难道说古人不会用海水晒盐,只会用燃烧木柴煎盐么。

古人当然没有这么蠢,春秋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率先改革。为了适应春秋争霸的军费需要,齐国宰相管仲推行“官山海”政策,将山林海泽的资源收归国有,食盐和矿产首当其冲,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盐政。

几千年来,盐税一直是各个朝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说,盐业史也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海盐生产,是从煮海发端的。这种煮海成盐的古老制盐法,叫做煎煮法。

煎盐灶和灶房,均骑跨卤池而筑,每灶置锅三至五口,分煎锅与温锅,煎锅置于灶火门,温锅排列于后。煎时,冷卤入温锅,温卤倒煎锅,由煎锅熬盐。

煎盐大多以芦草为燃料,昼夜兼作,烧沸卤水,蒸发水份,随干随添,至满锅投皂夹或麻仁数片,卤即凝聚成盐。

为什么不用晒盐的方法,岂不是事半功倍么。

古人不是不想,而是晒盐技术不纯熟。晒出来的食盐,大多是不能食用的。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

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所以说,在通州府的沿海,官办盐场依旧是煎盐之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人在斗破,以拳交心! 香江:风再起时 我靠脸混入上位圈 冠军教父 万界领主,开局人族禁咒大法师 王爷,失踪的小郡主在乡下种田呢 偃偶 不如当身自簪缨 落魄贵女种田记 凶兽入侵,我能听见万兽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