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听了提问,内心竟然生出隐约的不安。
“难道仙人在怪朕,没有说实话?”
“朕一直对仙人说谎,是这里的村长。仙人这是挑理了?”
嬴政内心,从来没有如今天这样忐忑不安。
“到底要不要跟他仙人说实话?”
嬴政不断地问着自己。
李斯、尉缭他们,此时不约而同地看向嬴政。
和嬴政一样,他们心中也是阵阵不安,毕竟他们在嬴政的命令下,都向许先生隐瞒了身份。
这时候他们要看嬴政如何回答。
“唉,这一切都是陛下让我们这样做的。”
“也不知道陛下是此时坦白,还是继续瞒下去。”
嬴政眼见几人都看向自己,身为千古一帝的他,此时竟感觉额头开始冒汗,这种内心的局促和不安,以前从未有过。
毕竟许彻是天上的神仙。
嬴政正在纠结的时候,许彻半天也未听到几人回答,幽幽开口。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因为从哲学意义来说,好像每个人都知道自是谁,但是又是说不清楚。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赵村长,这些问题就留下大家,课后思考吧。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哲学存在的意义。”
嬴政听后如释重负。
“看来仙人并未怪罪,而且听许仙人的话,这是在像朕传道?”
大秦时代,已经诞生了道家。
因为嬴政没有下令焚书,不光是儒家言论,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因此得以保留,而嬴政对于一些道家学说,竟有一些了解。
毕竟前面的时候,嬴政一直追求长生,甚至误信赵高之言,想要寻找长生不老药。
嬴政通过许彻的话,将哲学和道家思想,关联了起来。
许彻不会想,嬴政对于哲学的理解,会是如此。
事实上,大秦时代的道家思想,本身也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观,某种意义来说,道家思想也是一种哲学流派。
嬴政的大方向,并没有错。
随着几人初步弄懂了什么是哲学,许彻接下来的重点,开始讲述管理学和经济学。
毕竟哲学的东西,眼下来说,对于村子的发展,并不一定起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教会赵村长他们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意义十分深远。
嬴政听说还有专门的管理学科,大呼不解。
“先生,饿想明白捏,饿一直以来都负责管理村子,却不知道,这还能形成学科捏。”
许彻听后,马上作出解释。
“赵村长,是这样的,所谓的管理学,就是系统地将一些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研究规律探讨方法,并且最终确立有效的一套方式”
“赵村长眼下可以管理村子,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些经验方法,如何留给后来的管理者。”
嬴政听后不断点头。
“原来是这样啊。”
“先生的意思,是让饿培养接班人捏。”
嬴政做为大秦的始皇帝,他深知大秦正式确立未来的储君,对于国家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来仙人在暗示朕,要早些定下未来储君。”
“只是许先生这时提出,应该不只是让朕立扶苏为太子这么简单。”
想到这里,嬴政马上发问。
“许先生,那饿要如何培养接班人捏?”
许彻想了想。
“很简单,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并且还要听从村民的意见,也就是这个接班人,不但能带领大家,而且还能得到村民的拥戴,才是合格的。”
嬴政听完又一次震惊。
“先生,这听起来,咋有些地方,像是科举捏?”
许彻听后笑了。
“确实,这种制度叫做选举,怎么村里以前没有进行过选举吗?”
但是许彻又想到,这里是一个快要让外面遗忘的村子,村民们不知道什么叫选举,也很正常。
虽然村民们不知道,但是许彻知道,他们一定已经自发地这样做了。
不然也不会有赵村长、李会计等人的职务。
许彻简单易懂地,开始普及。
“说起来,就是一些能力出众的人,都可以参与竞争,然后在众多有能力的人当中,经过村民投票,票数最多的人胜出。”
“为了防止投票过程中作弊,每人手中的票,都是不记名的。就好比古时候,有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官员,帝王生前是不能观看的。这样,才会约束帝王在位之时兢兢业业。”
嬴政听后恍然大悟。
“说得是捏,为了得到支持,这些参选的人,一定会尽心尽力地,替饿滴村子着想,替村民们着想。”
一边说着。
嬴政心情大好,他知道这一次,又得到了神仙指引。
“许先生这神仙手段,果然厉害。”
“一招就解决了,朕头疼许久的事情。”
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
嬴政岂会不知,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身利益,会做出许多对百姓不利的举动,但是普天之下,郡县那么多,嬴政想要过问,又如何过问得了。
只要这些官员,不是太过分,没有到民怨沸腾的地步,嬴政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民不举,官不究。
说得正是此种情况,所以大秦即便以法立国,但是想要真正的落到实处,很难。
阳光之下,也难免有阴影。
而大秦以前采取的,是人才举荐制度,又注定了一引些官员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正所谓,官官相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许彻前面提出科举制度,很好的解决大秦人才来源问题。
如今。
他又提出选举之法。
正是有效的解决眼下,一些地方官员,俨然间已经形成各自的地方势力。
此时贵族势力,被嬴政用策略打压下去,但是这些地方官员,俨然间又将成为一股新的势力。
不但如此,这股势力如果不进行压制,早晚会有一些势力较大的地方,不听号令。
许彻跟嬴政讲大唐历史时,曾经说过。
在大唐节度使权利最大的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当时的情况。
令不出长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上头的政策在好,下面的节度使根本不拿皇帝老儿的命令当回事。
嬴政想到这些,暗自打定主意。
“朕一定,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在我大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