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也是深受嬴政思想的影响。
他向国王提议,在与乌孙国王做下来商议之前,先与乌孙国通商,并且允许他们国家的商人来这边做生意。
一旦他们的商人在此聚集,那时候乌孙国想要搞事情,就要想想他们这些商人在这边做生意。
“大王,我们最鼓励他们的王公贵族,也参与经商活动。”
听了这里甘野站出身形。
“父皇,为了让其他国家看到好处,儿臣愿意这段时间,前往乌孙国,并带一些王公贵族的公子们,参与商业活动。”
车师国王听后犹豫。
“你去那边,是不是太冒险了?”
甘野微笑。
“父皇不要忘了,大家签订的协议。”
“若是乌孙国敢生出非分之心,就不怕其他国家集体针对?”
“父皇不要忘记,前面的时候,乌孙国拦截秦使,已被各国针对过。”
车师国王闻听大喜。
“好,就依你之言,我车师国今日起,就要做出改变。”
车师国是第一个,决心做出改变的国家,这一消息被章邯第一时间知晓,当即飞报嬴政。
嬴政闻听大喜。
“好,到底是年轻人,有魄力。”
“传朕旨意,既然车师国愿意带头做出改变,我大秦在政策上面,向他国进行倾斜,朕要得就是他们起这带头作用。”
一道王令下达,很快这道命令就被执行下去。
一时之间,大秦的商人主动与车师国的人做生意,并且这里还设了专门的中转机构。
俨然间,这里就变成了货物中转基地。
西域各国的人,都知道大秦的商队,会把好东西,第一时间送到这里进行中转,经由车师国再向其他国家分发。
每个国家都表现得眼红起来。
但是许多事情,是眼红不来的,毕竟车师国的动作最快,同时与大秦最为亲近,他们得到最大的好处,天经地义。
车师国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而嬴政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毕竟建立一个这样的中转国家,省了很多环节,无形当中,等于大秦把生意直接和西域各国,实现了完美的对接。
车师国每日车水马龙,一派热闹而繁华的景象。
大秦的货物,源源不断向这边输送,而其他国家的商人,又将各国货物送到这里,然后集中到一处,有大秦的商人,将西域商品带回大秦。
每人都看到其中好处。
嬴政竟不知道,此事如果被许彻知道,一定会惊叹嬴政的想像力,他这一做法,就是现代化的一个物流仓储体系,已经有了雏形。
而这种大规模的物流仓储体系建立以后,拉动了许多周边经济。
一时之间,很多人都开始置办车辆,专门搞起了运输。
车师国竟慢慢地成了,一处贸易集散中心。
车师国王越想越是欢喜。
“我皇儿这次果然没有白去向大秦取经。”
而百姓们,这时候除了念国王的好,更念大秦的好,如果没有大秦牵头打通这条让他们发家致富的商道,这样的场面,简直无法想象。
这时,甘野又一次提出建议。
“父皇,对于大秦的感谢,我们总不能停在口头上。”
“儿臣前面可是答应秦王,将有比之前送的更好的贡品送上,现在也该兑现了。”
车师国王当即点头。
“这是自然。巴鲁,此事就由你来负责。”
车师国这个小国家,又一次走在他们前面。
……
乌孙国。
他们前面已经吃过一次亏,因为拦截秦使的事情,差点让他们被各国孤立,如果没有这次加入各国联盟的挽救,现在乌孙国就是一个孤零零,自己关门过日子的国家。
国王听说此事,马上召集群臣。
“快些准备,我国的礼物,一定要超过车师国一倍才行。”
“多出这一倍,权当上次事情的补偿好了,希望大秦方面,可以不计前嫌,再有好的事情,也多多向我国倾斜才是。”
……
龟兹国。
因为前番章邯出使这里,也不是太顺利,这时候的龟兹国,连同国王在内,一直都心中生出无尽悔意,虽然大秦方面没有计较,愿意与之合作,建立往来,但是龟兹国,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此时自己都感觉过意不去。
现在,他们想做出改变,结果每每都被车师国抢在前面。
“报,大王乌孙国那边似乎有所动作。”
“据探子汇报,乌孙国这次要送的礼物,超出车师国一倍。”
“什么?传本王令,我国进献的贡品,要多车师两倍。”
为了挽回局面,在各国贸易往来间,他龟兹国能争到一席之地,龟兹国王这次不惜血本。
……
车师国。
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商人们发现,虽然生意好做了,路也修得很快,马上更加宽阔的道路会让生意更加好做,但是语言不通的问题,成了最大的障碍。
“老安达,我们得学习一些秦话了。”
“是啊,不学秦话已经赶不上这个时代,我车师国每天都在变化不断。”
“现在我都感觉自己不学习,已经不会做生意了。”
很快地,车师国内形成一股自发的风气,就是全面向大秦学习。
而车师国王,此时也是有意将这个国家,朝大秦那个方向发展,毕竟大秦发展到现在,有了很多成形的模式,这可以让他少走许多弯路。
“好,本王全力支持。”
“凡肯学习秦话者,可免三月锐赋。”
车师国王如此支持,一时之间,整个车师国掀起了学习大秦文化的热潮。
而许彻不会想到,他原本只想让村民们更进一步提高识字率的拼音方案,竟在车师国也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天啊,这套方案太神奇了。”
“不愧是大秦国师的发明,有了这套注意方案,学习秦话也太方便了。”
“我们不但能说,而且还会写简单的秦字。”
……
咸阳城,王宫。
对于此事,百官讨论不断。
这一次又不可避免地,分出了两派意见,李斯等人认为这是难得的好事,而赵高则觉得此事不妙。
“陛下,这些国家的人,将我大秦文字都学了去,后面他们自然能看懂我大秦的典籍,这样一来,岂不是我大秦的成果,都给他们轻松地学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