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果,让李世民惊喜若狂:
“这么小的东西,居然有如此威力?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东西好不好做?天赐做了多少?”
大家终于没再多嘴,将发言权留给翟青鸾。翟青鸾红着脸说:
“此物要是放在以前,我墨家弟子也难做,一个人,起码要五六个月才能制作一支。现在殿下制作了冲床等设备,三百人,每天可以做二十多支。殿下也没做多久,我们带来一些。”
打开一口木箱,里面满满一箱。杨妃说:
“这怎么不一样?箱子里的手箭要大些?”
“母妃拿的是翟姐姐她们亲自打造的,用的全是玄铁,自然不一样。”
长孙皇后也很兴奋,拿起一支:
“大也大不了多少,这要是每个士兵绑一支,近战几乎所向披靡。陛下,寿儿他没夸张,此物以后的确会是我军第一利器。”
这些不用长孙皇后说,李世民很清楚。他的脸也因激动而涨红:
“如此重要的东西,怎能只在广州弄?将广州的所有人和设备,全搬到京城来。朕要大力打造此物,要让所有将士,都能配备上它。”
李寿早就有准备,要不然,也不会让众公主知道。柳风铃递给李世民一封信:
“父皇,这是天赐给你的信。”
李世民边拆信边说:“无论他怎么说,朕一定要在京城打造手箭。”
就这样李世民也有些不爽,现在才拿出来。他打开信一看,更不爽。
长孙皇后见李世民没说话,凑过去看信,上面写的东西,让长孙皇后也有些发呆。
信上说李世民可以将东西搬到京城来,但要绝对保密,一定要控制在自己绝对信任的人手里。
保密性,必须要胜过酒精。
包括李承乾几弟兄,也不能让他们知道制作之法,更不能让他们管理。
就差没说李承乾几弟兄要造反了。长孙皇后苦笑:
“保密肯定要保密,寿儿这也太小心了吧?”
一听在说李寿,翟青鸾壮着胆为自己的老公说话:
“皇后娘娘,此物是我墨家不传之密。我们交出来,也已违背祖训。此物令人防不胜防,要是传出去,非社稷之福。”
李寿在信上说得太严格,凭他做的那些事。不用问为什么,李世民选择相信他。
“你墨家有功于社稷,朕绝不会像以前那些皇帝,迫害墨家。朕封你爷爷为安国侯,让他专门负责造此物。”
……
扶余义慈登基的消息,身在卢安城的李寿也知道了。
李寿留在卢安城,也有想引扶余义慈来攻的想法。
看这样子,对方没李寿想法的那么傻。
不再耽搁时间,李寿已将燕梁宇派去落日城,接替沙友真当说客。
燕归来后方还有三千兵马,守在一些城池中。
李寿派出一支万人的兵马,由薛礼、向贤治两人带领,去攻占燕军的城池。
从卢安城逃离的百姓,陆续回来。各种救济、安排有条不紊进行。
为了不浪费城中的兵力,李寿将大半人分出去,为百姓开沟挖渠、建桥修房等等。
这些安排,为他们赢得海量的好名声。
这天,李寿正在军营门口,带着一群军医为百姓义诊。
几排长长的队伍中,男女老少皆有。
李寿治完一人,从一旁过来四人。
三个青壮带着一个身材矮壮、长得比较精神的老头。
老头还未走近,在李寿后面叫刘万才的壮年文官快步迎上:
“解夫子,你老怎么来了?”
老头扫了一眼四周:“我百济这个样子了,我就算在土里,也得爬起来看看。刘大人,可愿为我引见一下越王殿下?”
刘万才将老头带到李寿面前:
“殿下,这位是我百济大儒、泗沘城解培林解夫子。”
李寿正在把脉,闻声站起,向解培林行了个晚辈之礼:
“李寿拜见解夫子。”
百济学中原文化,也有名人大儒。
但许多名人大儒的脾气都很硬,基本不甩李寿的帐。
这些名人大儒中,最有名的就是解培林。
解培林还做过扶余璋的老师,许多达官贵人,都以成为他的学生为荣。
连高句丽、新罗也有些名士是解培林的学生。
李寿也久仰大名,可惜解培林住在泗沘城,没能去拜访。
为了笼络人心,解培林还的礼李寿也没受。
“殿下虽远在中原,早就听说过大名。没想到殿下会成为入侵我百济的主帅,有些事,想来讨教一下。”
李寿一点没发火,侧过身子:
“这里说话不方便,解夫子请里面一叙。”
李寿暗自感叹,这时候的人也很追星。
解培林进入军营,碰到的官将,竟有不少人认识,纷纷上前招呼。
有几个,一直送解培林来到主营。
“听说殿下仁心仁术,在中原灭瘟疫、救治百姓。在广州扫黑除恶,为了平民百姓。在扶桑,惩奸除恶,救天皇,平内乱,同样是平民百姓。为何来我百济,就与武力伐之?使广大百姓流离失所,身处战火中?”
被解培林这一说,李寿居然生出自豪感。他都没想过,自己已做了这么多大事。
“武力伐百济,同样是为了平民百姓。天下百姓都一样,百济攻新罗,使新罗百姓蒙受战火。我们攻百济,新罗百姓得以解脱苦难。至于百济百姓的苦难?快了,待平定扶余义慈两股势力后,他们就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这个逻辑?解培林想了想,竟找不出任何错误:
“扶余家族是百济之主,他们对新罗发动战争固然有错。但唐国以如此极端手段处理,百济受影响的百姓,远超过新罗,这就是殿下的初衷?”
李寿发现,这些文人都有共同之处、喜欢辩论。
不配合还不高兴,说不定转身就会走人。耐着性子说:
“百济的现状,夫子自然知道。国家的田地、财产掌握在极少数大户大族手中。再不改变,会引发更大的灾难。现在不是我们迫害百姓,是扶余义慈他们。我们这样做虽有些极端,一时之痛,能解数百年之忧。夫子以为是亏还是赚?”
解培林终于嘴软了,叹声说:
“虽如此,打土豪分田地太极端,为何不想个两全之策?”
李寿实在想不到其它办法,才搞出打土豪之事,他将他先前的想法说出:
“分的只是田地,富人的财富仍保留着,他们仍能活在社会上层。我答应夫子,以后执行此事时,一定严格按照我所制定的做。将所有事情,控制在官府范围以内。”
好不容易将解培林说通,说到其它事:
“百济现在这样子,保国已不可能。并入唐国后,唐国准备如何管理?”
解培林是个识时务的人,李寿难得欣赏:
“我准备向朝廷建言,将百济划分为一些州府。开始还得从当地选取官员管理,以后并不限于此。百济人同样可到大唐其它地方为官。现在我们虽招到一些官员,对于以后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夫子是百济士林之首,希望夫子能为百济百姓出份力。”
李寿最想利用解培林的就是这事,到目前为止,投他的文人太少。
他们占领的许多地方,守城将领还得政务一把抓。
李寿起身又是一礼。礼多人不怪,看样子解培林比较满意。
“殿下也知道,士族多为大户。他们是被打击的对象,对唐国仇恨不少。就算我出面,也难说通。”
这事解培林没说假,李寿没有固执:
“如他们愿出仕,九品和八品官员,一个家族成员,可占两个人的田地。七品三个人的田地,六品四个,以此类推。这些只是小利,还请夫子多多劝说。”
解培林开始还很呆,很快脸色露出佩服之色。
终于将解培林说通,李寿安排了一场丰富的酒宴。
待解培林喝高,请他写了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