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兄弟俩没在这里待多久,以做事为名离开。
李承乾回到他的东宫,仿佛变了个人,沉着一张脸。几个手下来到,也没改变。
“今天早朝,父皇已宣布,五天后官员和文人,到宫外广场去议事。原本大家都没兴趣,听说李寿又造一物,想要去看的人不少。”
陈其胜长叹一声:“越王做的东西新奇,大家有兴趣很正常。殿下的意思?”
“他主要是想提升那些商人的待遇,让他们能科举为官。”李承乾恨声说:
“将这事捅出去,那些官员和文人未必会去。到时就让商人在那里唱独角戏,看他如何提升商人的待遇?”
杜荷最积极:“我这就去办。”
“且慢,”陈其胜将杜荷叫住:
“大家不傻,猜都能猜到越王想干什么。要去的不怕,怕的不会去。殿下要是去外面传言,一旦泄露出去,反而落得吃力不讨好。”
李承乾试探过长孙无忌推荐的杜正伦,对方并未被他打动,对杜正伦死了心。
陈其胜,仍是李承乾最器重的手下:
“难道我们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他成功?此事一旦成功,他的声望,将无人可及。”
到时李寿是天下工和商的恩人,这样的声望,李世民也要退避三舍。
陈其胜想了一会说:
“可以给国子监的那些学子说,他们才是此事的受害者。一旦商人或子女可以科举为官,他们的竞争会增大不少。那天要是国子监那些人在,就算官员同意,他们也不认可。”
……
杜爱同虽是偏房所出,有自己的宅院,和母亲住在一起。
在李寿的救济下,请了一些仆人,将宅院扩建翻修,并不寒碜。
李寿和一大群公主,风风光光将李丽质送来。
热闹一天,第二天中午,越王府来到一群人。
郑孟生已在京城生活两年多,对京城的人物十分熟悉。
前两天李寿让他去办一件事、联系京城的大商户。
今天到越王府这些人,全是真正的民间大商人,后面没有官贵的影子。
郑孟生指着一个身板大、精气神十足的老头:
“这位是神马堂的沈方舟沈东家,这位是千丝坊的刘百孝刘东家……”
郑孟生介绍一通,有些人李寿有点印象,只是想不起名字。
一番介绍完,沈方舟激动说:
“听说殿下招我们来,有关提升商人待遇之事?”
一共二十多人,全是京城有头有脸的商人。这些人的影响,基本能代表京城商界。
“有些人想必已听说,我在广州几地,新建户籍,除去士农工商这些等级,允许商人科举为官。可惜,天下反对的士族太多,代表他们的官员也反对,这事朝廷没能通过。招大家来,就是商量此事。”
这些人,做梦都想能科举为官。他们可能有些不认字,但他们的后代并不差士族文人。
大家对李寿再三感谢完,奇珍楼东家董咏说出一事:
“我二子前年中举,后来被人举报是商人之子。不但考试作废,我还被罚了五千两银。不是我自夸,论对子女的教育,我们绝对不在那些士族之下。我为那几个子女,请了好几个先生。真要硬考,绝对不输给他们。”
这是属于牢骚废话一类,千丝坊的老东家刘百孝说:
“他们也知道这些,所以宁可同意工匠科举为官,也不愿我们和他们竞争。只怕再怎么做,他们也不会同意。”
“他们不同意,我们自己争取。”沈方舟说:
“士族之所以能为天下之首,并非他们有文化,更不是他们智慧过人,而是他们团结。文化我们也有,智慧也不会比他们差。就是因为商人是一盘散沙,才会受他们的欺负。要是我们也能团结起来,凭我们的财富,并不比他们差。”
李寿很惊讶,他小看这些商人了。没想到,这些人看事情,比他还要透彻。
“你们说得很不错,大家都是我大唐百姓,都在为国家做贡献,哪有谁比谁高人一等?我有一点建议,要是你们照办,应该可以达成心愿。”
众商大喜,沈方舟代表大家:
“殿下有任何建议,我们洗耳恭听。”
……
李丽质大婚完,朝廷突然变得安静。李寿感觉,有点像暴风雨来的前奏。
暴风雨来得很快,第二天早朝没多久,禁卫来报:
“皇上,有许多国子监学子,在宫外请求面圣。”
李世民好奇问:“他们所为何事?”
“不知道,只说他们有重要事,要面呈皇上。”
就算普通农民要见,李世民也不会阻止。考虑到人多,他带着众官来到宫外。
数百个国子监的高材生,全跪在李世民面前。
一个岁数达到中年的高材生,递上一份厚厚的奏折:
“皇上,听说朝廷允许商人科举为官。以后庙堂之上,士子将会与商人为伍。地方政务,也有可能是商人把持。如此一来,置士子颜面于何地?置祖宗制度于何地?我等冒死上奏,要是真允许商人为官,我等只好退居山野,永不科举入仕。”
李世民只是有些惊讶,他没想过是谁泄露给这帮人的。
“这事朝廷还在商量中,并未决定。大家都起来吧,尔等现在只是学子,政事没必要过问。”
另一个刺头壮年男顶上:
“皇上此言我等不认同,我等读书,也是为了报效国家、报效皇上。政事乃国事,岂能不关心?”
李寿见李世民无语了,将话接过来:
“简单点,你们不同意商人科举为官是吧?”
中年男是个明白人,不爽了李寿一眼:“正是。”
李寿懒得废话:“后天那些商人要来此面圣,和百官商量此事。到时你们也来反对,如何?”
没想到李寿说得如此直白,几百学生全呆住。孔颖达看样子也是个反对者:
“既然越王殿下说了,大家不必在此耽搁皇上和百官的时间,后天再来吧!”
这次李世民留了个心眼,在御书房单独召见李寿:
“那些国子监的学子,比百官更难缠。他们没功名,又年青气盛。后天一定会强烈反对,你可有把握?”
李寿猜到,有人利用国子监学生,来破坏他的大计。有些事,没给李世民说:
“把握有些,但还要准备一下,我回去准备准备。”
李寿说完,李寿民桌上的一台电话响起:
“喂喂,皇上,广州那边押运的东西到了。”
现在李寿才知道,这台新装的电话,是连接到皇宫门口的。
……
京城为之轰动,几百辆板车的押运队,在一千官兵的押送下,来到京城。
进入京城后,围观的百姓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一直滚到京城。
“这些就是从广州送来的反贼之物?天啊,这也太多了。”
京城百姓的消息很灵通,知道这些东西的出处。一个围观的老者感慨道:
“多亏越王殿下发现得早,如此规模,一旦乱起来,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岭南的百姓。”
李世民为了起到警示作用,东西就在广场,没运进皇宫。
李寿来到这里时,广场上已有上千围观的百姓,和君臣一起见证这些赃物。
最多的是武器,三万四千多件。原本铁料更多,被李寿留在广州。
一车车武器、盔甲、珍宝等摆在广场上,看得大家惊声四起。
就算已知道数字的官员,也被这么多的东西惊到。
尉迟恭拿起一副盔甲,检查过后说:
“全是仿制的隋军盔甲,这些盔甲,已能作用将军甲衣之用。”
李世民除了兴奋,更多的是心惊。赵家的野心太大,知道拼人数难和朝廷抗衡,拼精锐。
将士兵装备得如此好,要是对方不投降,李寿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给赵显祖那些孙子,选些好点的地方,让他们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