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进了店,夏炎才觉得这地方没白来。
这家店所能见到的点,摆放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砚台,足有四五百之多,而砚台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
而清代的古砚台,就占到了八成,可以说这是夏炎所见过种类最齐全的砚台店。
第一排青玉砚台,荷叶砚台、葵花砚、梅花砚,带底座的,不带底座的。夏炎一打眼就发现居然全是正宗的古玩。
第二排白玉砚台,各种样式,80%是古砚。
第三排瓷器砚,有民国近代,明清也有,甚至还有一尊唐代的。
第四排四大名砚台,端砚最多,造型一般,但却是正宗的端砚。
第五排异形砚台,有玄武龟砚台,河蚌相争砚台等等,夏炎用第六感识别了下,都是清代民国时期的物件。
第六排笔洗……
走马观花的看了一边,文馆长问道:“怎么样,这地方能满足你的要求么?”
夏炎点点头:“这店的老板有些门道,不过越是懂行的人,怕不容易捡漏。”
“捡漏你去鬼市,找我干嘛。你不是急用么,这里最起码能保证真品。”
夏炎想想也是:“得了,我自己选一方砚台顺带徽墨,笔洗也买回去凑一套。”
“行,你先看看。我去和喝点茶。”
文馆长去另一个屋子喝茶,夏炎开始在看好的几个物件旁边徘徊。 能入他法眼的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唐代白瓷砚台。
砚台呈椭圆形,无釉,因此看起来比较古朴,砚底部由兽蹄形组成镂空圈足,因这种形制好似古代四面环水的辟雍。
不懂行的人肯定当垃圾,就像这里的老板是个行家,却也只把他放在很普通的位置。
如果不是夏炎的特殊能力,知道这是唐朝的。任谁也不会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文物。
这东西,大概值个三四百万,但标价却只有18万,如果说捡漏,店里非他莫属。
难就难在,这东西不好转手,夏炎想想就放下了。
第二件是清朝乾隆地题词砚台,不仅有乾隆帝的题词,下面还有清代金石家张廷济阴刻题字。左侧阴刻“曹载奎藏于怀米山房 己亥上巳日盘溪”。
曹再奎是近代书法家,也是这件古玩的最后一段时间的主人
。
这块端砚的收藏轨迹,十分明显,且有清代近代知名人士的题字。可以上的千万的价格,而店里标的价格也是1350万。
这个价位也是符合当前的行情。
中意是中意,但这砚台磨损较为严重,可以想象最后真被人当作砚台使用过,也或者本来就是乾隆帝用废了的砚台被后人收藏。
第三件,夏炎看上了一件异形砚滴。所谓砚滴就是研墨时候用来添水的工具。
不过这件砚滴设计成了船的形状,从胎质上看细腻洁白,釉层肥厚有宜人的龙泉窑釉色光泽。其设计巧妙,是一件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龙泉青瓷精品。
夏炎保守估计也在500万左右,而且这物件通长16.2、高9.1、宽6.5厘米。尺寸大小作为礼物也是相当合适。只不过标价886万,有一点小贵。
这时文馆长走了过来:“怎么样,夏总选好了。”
“差不多了。”夏炎点点头。
“我没敢多待,就知道你一贯迅速,走吧,我帮你砍砍价。”文馆长倒是热情。
夏炎笑笑,也不多说,直接
记下了三个物件的位置编号,来到接待室。
“两位爷,您都看好什么了?”店铺的经理笑脸迎了上来,显然对文馆长也是比较熟悉。
夏炎把三个物件的编号和位置一说:“就这三个物件。“
“都要?”
“看看。”
“好嘞,您稍等,我去取来,让你仔细看看。”店里的伙计走出去。
文馆长低声问夏炎:“捡漏了?”
夏炎摇摇头:“不算,还真挺贵。要升值得放个几十年。”
其实这家店文馆长也来了好几次,以他的眼界自然是没发现什么好东西。
他这么问,心里也是酸酸的,听到夏炎这么说,心里反倒有点平衡了。
伙计去取物件的时候,门口传来一阵喧哗。
“老板新收了几个旧砚台,放哪?”
那人提着一个盒子,拿过来我看看应该放哪。
这些物件既然是打包一起送来的,证明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定价权就掌握在经理手里。
“乾隆,郑板桥。什么乱七八糟,哪有当朝臣子直呼皇帝年号。赝品,放杂货那边吧。”
自从那人进来,盒子里就不断散
发出历史文物特有的波纹,这一点,夏炎不用特意调动第六感,就能有所察觉。
夏炎喝茶的手猛然一僵,赶紧放下手中的茶杯,向会客厅外走去。
“这是怎么了?”文馆长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只得在后面跟了过去。
夏炎径直来到门口,看到那一筐落满灰尘的砚台。
“老板你这都是旧物件?”
经理点点头:“要不然呢,只不过是些不值钱的老物件。要是工艺品那可比这漂亮多了。我们家是海收,至于是不是精品需要您鉴别。”
夏炎扫了一眼,突然一拍大腿:“哎呀,我刚想起来,我儿子班上说上书法课,正缺砚台。这样,你这些我全包了,你看多少钱。”
“嗯?”经理瞪大眼睛使劲看了看夏炎,“孩子上课,您买新的,普通的塑料砚台也行啊,才几块钱。我这都是老物件,再便宜也是贵。”
“他有那么大儿子?”文馆长想问,但被夏炎一个大白眼给阻止了。
夏炎笑笑:“学习古代文化,那自然要真枪实干,只要他能学好,我肯定舍得花钱。说个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