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知逊运笔如飞,很快就在纸上写了好多字,这案子里牵扯了多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案情犬牙交错,这导致某一件事出现,办案人会被弄的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搜寻出某条线索便如获至宝,顺着追查下去,却往往会忽略其他的线索,这造成了如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始终是跟着对方的节奏走,局面越来越被动,线索越查越多,真相却越来越模糊。
受到茶盏碎片和墨汁的启发,狄知逊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将所有已知的有关联的人名或势力都列了出来,然后将他们归类,梳理他们的关系,判断他们的行为。
点横撇捺之间,几方势力的姓名便呈现在面前,李承乾、马奎尔为首的景僧、假太子、突利设、大度社、魏叔琬、魏叔琬的同伙或者说盟友,一共是七方,狄知逊列完,不禁莞尔一笑,还真够巧的,这错综复杂的程度,堪比战国七雄。
狄知逊先把比较好界定关系的几方都划出阵营。李承乾、景僧、突利设、魏叔琬。
为了将关系图简化,狄知逊用天干字符给这些人做了代指和排序。
李承乾算是一方,案子最开始的焦点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且朝野如今最关注的也是他,此案不管办到什么程度,最终自己必须要给上面一个交代,而上面也必须给朝廷和皇帝一个交代,所有的交代都必须先把李承乾的事说明白,或者说的更直
白些,只要把李承乾的下落或目的搞清楚了,自己和东方云就可以跟上面和朝廷交差了,所以李承乾当之无愧算是甲方,想到这一点,狄知逊在李承乾的名字后面写上甲字。
马奎尔等景僧虽然是李承乾的出逃的关键一环,但综合来看,景僧是单独行动,尤其是李承乾从东宫出逃后,景僧后续的行动就没有跟李承乾有过明显和直接的交集,所以李承乾和景僧很可能是合作和相互利用关系,多半是李承乾跟景僧承诺了巨大的好处,景僧才如此为李承乾卖命,但景僧说到底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在行动,本质上跟李承乾不是一条心,而且甲方李承乾在利用完景僧后,显然没有打算履行承诺,兑现好处,景僧就这样被无情的抛弃了,所以景僧就算是乙方吧。狄知逊在景僧后面写了乙字。
狄知逊又看了其他名字,在突利设的名字后加了丙字,突利设算是丙方吧,这个丙方看似是被构陷的受害者,景僧的行为明显是要将李承乾出逃的屎盆子扣在突利设头上,魏叔琬掩护景僧,恐怕也是冲突利设使劲,但突利设在被抓前有一连串诡异的举动,尤其是明知被陷害后仍不肯找官府帮忙,只是找个地方藏起来,就此来看,其来长安的目的恐怕就不止求婚使那么简单,而且他的身后还有个神秘的江湖组织,势力不小,狄知逊怀疑,突利设很
可能跟这个江湖势力暗中达成了什么协议,或是联手谋划了什么勾当,正是有了这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突利设才不敢向朝廷和官府求援。
将突利设划为丙方,紧接着,大度社后面多了个丁字,根据阿史那社尔的分析,从动机和收益的角度说,大度社最有可能是陷害突利设的幕后主使,只要干掉了突利设,大度社就可以将突利设的大片领地草场纳入自己帐下。
接下来,狄知逊在魏叔琬后面加上戊,假太子被写上了己,魏叔琬的同伙被标上了庚。
魏叔琬之所以排序靠后,是因为迄今为止,魏叔琬的一切行为都让人看不透,但甲乙丙丁四方的目的和意图都相对明确,乙是为了帮助甲脱身,丁是要陷害丙,而丙是在躲避丁的出招和陷害,并且暗中谋划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
至于戊,说他是为了掩护甲吧,这么长时间了,该掩护的早就掩护过了,这么些天足够甲脱身了,就算是逃出长安城也不奇怪。
但戊如今仍然在跟自己周旋,如果不是另有目的,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他因为暴漏了身份而不得不继续周旋,但在掩护了甲之后,戊其实是有机会撇清关系的,至少在给马周的密信后,他是有时间给自己洗脱嫌疑的……不对,就是给马周的密信,将案子捅到刑部,很可能是戊为了脱身而做的准备,但戊没想到刑部和大理寺联手,也
没想到大理寺派出了自己,更没料到自己会和东方云联手,而自己在和东方云共同“抓住”丙后,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将丙置于死地,而是发现了丙是被陷害的,继续追查谋害丙的人,自己和东方云的举动很可能跟戊原本的计划相反,打乱了他最初的部署。这种可能,按照常理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大唐穿越必读(105)唐代科举能不能在招生办走后门?能!唐代科举考试成绩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标准,除了皇帝会出面干预,宰相也会干预(宰相干预的手段我们后面另说),当然了,知贡举的主考官也有社会关系,也有师友亲朋,这些亲朋故旧去说情,不卖个人情恐怕也说不过去,所以,请托引荐之风逐渐蔓延开来,当然了,这也可以认为这是特定制度下的权力寻租。在这种风气下,托关系、找门路、走后门、拜山头就不可避免的展开了,而且越到后期,风气越盛,势头越猛,之前我们说过,王维通过岐王找到公主,最终登了龙门,这种情况在唐代一点也不会被人耻笑,反而很可能成为茶余饭后的佐酒的美谈。原本科举的初衷是“选贤任能”,公平的选拔人才,但到了唐中后期,不请托单凭真才实学而能登龙门者,反而成了罕见之事。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不光现今之中·国是关系社会,中·国
几千年来一直是关系社会,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