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云返回自己的住处武德殿后,便第一时间找到老梅,此时老梅和小翠正坐在台阶上望着门口发呆。
“老梅,我昨天让你去修的那把黄纸伞,你拿出宫修好了没。”
老梅弯着腰一脸谄媚道:“殿下吩咐的事,一直是咱老梅的头等大事,昨晚殿下熟睡时我便拿出宫了,修补的匠人说破损太过严重,估计得两日左右修好。”
李庆云点点头:“那就只能等等了”
此时小翠满脸笑容的看向李庆云,李庆云带着也笑意走上前,突然伸出两根手指捏住小翠的脸故作严厉道:
“见了主子,得低着头,宫里的规矩都不懂了吗。”
小翠吃痛,直接用手打开李庆云的两根手指,一边脸颊微微发红,噘着嘴冲着李庆云凶巴巴道
“屁哩,武德殿没有这个规矩!但有一个规矩就是男子不能欺负女子!”
李庆云闻言哈哈一笑,背着手便朝正殿内走去,小翠和老梅紧随其后,此时小翠低着头,脸上也瞬间换上了微微笑意,小声嘀咕。
“还是和以前一样呢。”
老梅听到后笑着低着头自言自语道:“确实和以前一样”不过小翠却听不到
一夜无话。
第二日卯时,天蒙蒙亮,初春的早上还带着些寒意,皇宫里面便有一群人在走动,仔细一看,都是三三两两的官员成群结伴从皇宫门口走向太和殿,今日早朝。
来的最早的官员往往是品阶最低的,这历来早朝,那有小官比大官来得晚一说,要是真有那不懂事者,怕是得坐几年的冷板凳了。
但是来的早,往往都在原地等着,毕竟品阶低就得走在一众大臣身后,免得被人背后骂不懂规矩。
此时走在最前面的有两人,两人皆是中年模样,却比一众年纪颇大的老臣还要走的更前,只因这两位便是当朝的首辅“韩闫敏”和大将军“刘定山”,一个文官之首,一个武官之首。
与永嘉一朝的重文抑武不同,天武这一朝文武相当,甚至武人略胜文人一筹,毕竟大魏与西夏连年征战,武将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且皇帝尚武,偏爱武将一筹。
代表了大魏臣子权利顶峰的两人,见了面后只是对视一笑,之后便一语不发的朝太和殿门口的广场走去,两人身后各自跟着文臣武将。
过了金水桥便到了太和殿外的广场,百官依次列队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太和殿旁已经站了一位太监,太监头冲着天,用尖锐的声音喊道
“上朝~”。
群臣闻声便走上台阶朝殿内走去。
李政已在两名太监的引领下驾临太和殿,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情却是有些散漫。吴王李庆书也跟在李政身后来到太和殿,站在下方。
百官进殿后行一跪三叩头礼,早朝正式开始。
平日里早朝时五品以上的大臣都是依次发言上奏,今日早朝的气氛却是颇为怪异,竟没有一人率先开口。
李政见状疑惑着开口道:“众卿家今日为何如此?莫不是昨晚都陪自家夫人促膝长谈了?导致今日精力不振,无心发言。”
下方官员之中一阵哄笑,论大魏历代风气之开明,君臣之和睦,无一能与天武一朝媲美。
只因李政身上有着浓厚的江湖气,早年间还是武王时便喜欢走访江湖各大宗门,常与人切磋比武。后来登基做了天子,与大臣们言语谈话间平易近人,大臣们面对李政时也较为放松。
随着李政的玩笑过后,在首辅韩闫敏的身后站出一人来,吏部左侍郎蔡荣。
蔡荣三十来岁,身材有些矮小,肤色黢黑,若走在街上任谁也想不到这是当朝正三品的左侍郎。蔡荣面容严肃,刚才官员哄笑时就他一人始终绷着脸,显得心事重重。
“臣有事启奏陛下,臣听闻魏王殿下已与近日返回皇宫,臣斗胆问陛下,可确有此事”
“嗯,魏王确实已经回宫,你的消息倒是灵通的很。”李政笑着说道
蔡荣依旧表情严肃:“那敢问陛下,打算如何处置魏王。”
“处置?”
李政脸上笑容消失,眼睛盯着蔡荣说道:“魏王犯了何罪,侍郎要用处置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词”
李政此言一出,殿内噤若寒蝉,此时李政话里已有明显的不满。
“蔡侍郎比朕还要关心朕的家事啊”
蔡荣顿时跪地,依旧拱手说道:“魏王出宫一事,并不能全算作是陛下的家事,两年前陛下赐婚魏王,欲让魏王迎娶梁国公主,两国喜结连理,梁国也能助我大魏抗击西夏,本是好事成双,可魏王逃婚出宫,两年间了无音讯,致使我大魏失信于梁国,梁国国君震怒,两国因此也种下恶果。”
蔡荣说完后额头上已满是汗水,李政只是眯着眼看着蔡荣,一言不发,脸上没有表情。
本以为蔡荣也会就此沉默,谁知蔡荣不依不饶继续上奏道
“臣斗胆,请陛下处罚魏王,以正我大魏纲法,更要以此来缓和我大魏与梁国的关系。
蔡荣言罢,太和殿内的一众官员,神情各异,大多是不解,吏部左侍郎,虽是正三品,但也不该有此言论,即便大魏如今风气再好,官员也少有越级上奏的,更何况其中还牵扯到魏王。
李政依旧不言,只是用两根手指上下轻轻敲击的龙椅的把手。但在此时落针可闻的大殿内,声音也清晰传入下方官员的耳朵里。
此时一向温文尔雅吴王已一脸不悦,稍稍侧出身,正迈步走出时,站在大将军“刘定山”身后兵部尚书陈豹国率先站了出来。
陈豹国五十有余,在永嘉年间便擢升兵部尚书,身材高大,以性格直率,脾气火爆著称,陈豹国此时脸上已有怒气,朝着李政一拱手,随即俯视着跪在地上蔡荣。
“蔡侍郎当真是大义凛然,我大魏丢失的只是中原,我魏人的脊梁并没有丢,永州前线多少将士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而朝堂之上的蔡侍郎却想着用年纪尚小的魏王去献媚梁国,以求梁国能助我大魏抗击西夏,我魏人的脸都被你蔡侍郎丢尽了。”
陈豹国为武人,说话自是没有那么客气。
蔡荣闻言依旧不卑不亢,道:“我蔡荣不为自己的脸面争锋,只为我大魏夺利,为了我大魏男儿能少死一些在战场上,为了大魏百姓可以不受战争祸乱,就算背负骂名,那又何妨?”
陈豹国朝堂之上哈哈大笑,全然不顾朝堂礼仪,随即冷哼一声
“口口声声说为了大魏百姓,却要我大魏刚刚及冠的皇子任你们摆布,难道魏王就不算是魏人?”
“我大魏朝纲清明,陛下也从未做过为难官员、百姓之事,此等风气下,你这种人顶着大义的帽子去为难魏王?当真无耻至极,你蔡侍郎也不怕遭天谴!”
似乎觉得骂的不过瘾,陈豹国抬起脚便向跪在地上的蔡荣踹去,好在陈豹国这边的一名年轻武官眼疾手快,上前一把抱住陈豹国,惊慌下嘴里还喊道
“陈尚书息怒,不可圣前无礼。”
陈豹国此状也将蔡荣吓了一跳,跪在地上连忙向后倒去,又赶忙爬起身往后退,蔡荣这边的文官也赶忙上前,挡在两人中间。
此时的太和殿,群臣有的拉人,有的出言劝解,声音之大引得门外低着头的太监都偷偷撇着眼看去。
一时间朝堂之上,好不热闹!
只有站在文武百官前面的首辅韩闫敏和大将军刘定山,两人只是回头待在原地看着两波人的一拉一劝。
坐在龙椅上的李政,看着群臣,嘴角似有微微上角,眼神戏谑,没有发怒也不言语,双手揣在袖子里,那里有天子的做派,十足像是民间街坊里有口角之争时,在一旁看热闹的汉子。
吴王此时也好像明白了什么,看了看自己的父皇,眼见父皇没有制止之意,他也只能摇摇头无奈苦笑。
过了好一会,两波人才平静下来,都看了眼坐在龙椅上李政,又默默站回各自的位置。
“我大魏的庙堂之争已到了如此地步,真是让朕大开眼界啊。此情此景,不用出宫,就能看一场好戏,这可比京都花鼓楼的戏台上精彩多了。”李政脸上挂着戏谑的笑容,言语中满是调侃。
陈豹国和蔡荣闻言同时站出来,两人跪在地上,此时倒是齐声开口
“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行了,都起来吧,一个兵部尚书,一个吏部左侍郎,朝堂之上言辞激烈,大打出手,不觉得丢人吗?朕记得上一次如此还是天武三年,韩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辅和刘将军二人也如今天一般,二位爱卿,朕可曾记错?”
李政对着韩闫敏和刘定山笑问道
刘定山尚未开口,韩闫敏率先拱手开口道:“回陛下,确是天武三年,也的确是我与刘将军二人,幸得陛下宽容,之后还能继续容我二人在这朝堂之上,臣感激涕零,大魏有陛下,是我大魏黎民和百官的福分。”
刘定山也立刻拱手言简意赅道:“陛下仁爱,陛下万年,大魏万年”
李政用手指着两人,笑道:“听听,尔等竖起耳朵听听,这才是朕的臣子,马屁都比常人拍的好。”
百官又是一阵哄笑,此时李政还能说出玩笑,说明今日之事李政并没有放在心上。今大魏天子之开明,古今罕有。
随即李政收起笑容,正色道:“魏王之事,如何处罚,容朕在思虑一番。”
“倒是今日之事,兵部尚书陈豹国、吏部左侍郎蔡荣,罚去半年俸禄,且三年之内,不可晋升,日后有过错还要重罚,一人一份万字的请罪书,明日巳时,朕就要看到。”
“还有陈尚书,不许他人代写,退朝吧。”说罢李政便站起身拂袖离去。
百官跪地,齐声高呼:“恭送吾皇,吾皇万年万年万万年……”
皇帝走后,众大臣起身依次往殿外走去,此时还是品阶高的先走,品阶低的站在原地等候,等前面的转身走了,自己才能动,能来到这太和殿来上早朝的,或许有庸才但绝没有蠢材。
大魏的早朝几乎从不商议要事,这是个惯例,毕竟有些事情涉及到国家机密,早朝上官员众多,难保泄密,早朝只是皇帝和臣子间的一次交流,凡事有要事的都是在退朝后几位朝廷重臣为代表来到正阳殿,与皇帝私下商议。
李政换上常服来到正阳殿时,已有几名大臣在等候,其中也包括吴王,之后便是真正的商谈国家大事,几人谈了足有两个时辰,一直谈到该用午膳的时候才罢休。
几位重臣退去,用过午膳后便会各司其职。此时李政站在窗边,望着殿外,当时之所以选择正阳殿来当偏殿,便是从正阳殿往外望去便能俯瞰整个皇宫。
吴王此时站在李政身后,望着父亲的背影,心生一股敬仰之意,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敬畏自己的父亲一样。
“庆书,你是否觉得朕有些太过纵容这些臣子?”李政望着窗外缓缓说道
“回父皇,儿臣愚钝,不能理解父皇的深意,确实觉得有些许的不妥,但又感觉这样好像是对的。”
“你能感受到却不能理解,这很正常,毕竟你还没有真正的坐到那龙椅上。”
“等你将来要是真的坐到那个位置上了,你会怎么做?”
吴王思虑片刻:“儿臣不知”
“起初朕也不知道该怎么当一个好皇帝,后来才逐渐明白,朕只需要当一个对当今大魏有用的皇帝就可以。”李政依旧背身望向窗外,又自顾自的说道
“从西夏夺我中原之地开始,大魏朝野上下看似有喘息的机会,实则一直是一根弦绷的格外的紧。”
“若朕在这时做一个处处讲规矩的皇帝,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去苛刻臣子,要求他们去做一些虚假没有意义的事情,那我大魏不说分崩离析,也怕是再没有收复中原的可能。”
吴王似懂非懂
李政转过身看着吴王,语气坚定的说道:“越是乱世越要讲道义,天下大道至简,唯有道义才能产生真正的凝聚力。臣子们不讲礼仪,横冲直撞,更能让如今的大魏保持活力。”
“那么当皇帝的,受点委屈又如何?”
“儿臣受教,年幼时老师也教过我要海纳百川,容得细流,方能汇流成海,海域辽阔同时也得藏污纳垢。”吴王此时也感慨颇深
李政没有理会吴王的感慨
随即双手揣进袖子,表情深沉自言自语道:“今日朕观陈尚书拳脚还利落的很呐,果然姜还是老的辣,那个姓蔡的敢当众诋毁我儿子,要不要找机会整治他一下子”
李政边走边嘀咕,离开了正阳殿。
留下吴王一脸的错愕、不解
“…………”
“说好的道义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