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汝恩携妻子花氏、儿子吴戬、侄子元宝,一家人搬到了吴家坨,此处山清水秀,世外桃源一般。村前后是两座大山,中间一片空地,几户人家散落其中。吴汝恩人称吴员外,颇有家资,与朋友打了招呼,帮忙买了一所两进的院落,十几间房,又置了四十亩良田,一家人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吴员外此人爱好广泛,粗通文墨,尤喜练武,对于道家吐纳炼丹也略有研究。其子出生在晋州地界,吴员外希望他将来能有一身好武艺,行侠仗义,于是给儿子起名为吴戬。据吴母回忆,曾梦到条金色的巨龙从天而降,钻进腹中,第二天便怀上了小吴戬,于是字取作元龙,所以吴戬也叫吴元龙。吴员外给元宝起名叫吴瑨,字还叫元宝,意思是晋州出生,美玉之意。
吴员外嘱咐家人,以后谁都不许当着元宝的面提当年的事儿,更不能跟外人说,就说是元宝是咱自己的亲儿子。吴员外想的周全,否则人多嘴杂,传扬出去都得没命。
话说时光荏苒,元宝长到了六岁,吴戬八岁。两兄弟没事就上山打鸟下河捉鱼,淘气的很。吴员外心想俩孩子这么瞎玩,久而久之就惯坏了。于是准备了束脩,把俩孩子送进村里的私塾,也不求考取功名,起码能识文断字。
另外,吴员外平时干完农活,抽空就教俩孩子练武。
话说吴戬与元宝无论是练武还是读书,都是一把好手。尤其是这小元宝,可能是天生沾了灵气,读书过目成诵,学武一教就会。好几次,吴员外高兴地直掉眼泪,心想:真是好孩子啊,他父母不在身边,我可得好好培养,将来或许能做一番事业。
没过二年,四书五经两个孩子倒背如流,讲起来头头是道;武艺上,青龙拳,伏虎拳、大洪拳,小洪拳,十八路长拳,又学了兵器,这么说吴汝恩会的全教了。
员外心想不能让他俩闲着,又教授丹经,自己不太懂,干脆就让俩孩子背诵,诸如《道德经》、《易经》、《参同契》、《大道论》、《金丹赋》甚至《黄帝内经》,凡是自己能找到的经典,都拿给俩孩子学。仗着年纪小记忆力惊人,俩孩子也渐渐都能背诵了。
这样又过去了一年。
转眼间,吴戬十一岁,元宝九岁 。
这一天,吴员外去赶集,离老远就看到城墙边上围了一群人,吵吵嚷嚷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吴员外走进一打听,原来是安息国出榜招收丹童,吴员外挤到人群前面,仔细看着告示:选取天资聪颖的小孩,要求十三岁以内,择优录取到皇宫,统一培养炼丹术和神通,费用国家全包,提供最好的丹学老师,并且承诺将来学业有成后,国家量才录用。
吴员外心想,这是好事啊,自己现在也教不了俩孩子什么了,别耽误了前途。吴员外也顾不得买东西,赶紧回家跟妻子花氏商量。花氏一听哭成了泪人,这么多年从来也没离开这俩孩子,当母亲的能不伤心么,可一想到孩子的前程要紧,只好含泪答应。
吴员外跟老伴商量,俩孩子这次出门,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该让元宝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吴员外把俩孩子叫到跟前,俩孩子看着父亲一脸严肃,母亲眼里含泪,知道有事情发生,也不敢问,规规矩矩站在一旁。
吴员外说道:“儿啊,现在国家招收丹童,到皇城里面学法术,是好事情,学了一身本事,将来也能成就大事。只是你们俩年纪还小,出门在外,比不得在家,遇到事情要三思后行,哥俩商量着来,切不能意气用事。”
俩孩子跪在地上,都哭了。最后吴员外让老伴拿出兄弟王子衿的托孤书信,交给元宝,把往事讲述一遍,一家人抱头痛哭。
吴员外止住悲声,对元宝说:“元宝啊,你以后在外人面前还说自己姓吴,等你学好了本事,再改回王姓。要记住,你的仇家是天上的九头修罗王,你以后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才有机会报仇雪恨。”
元宝叩头,说道:“孩儿记住了。”
隔天一早,俩孩子辞别母亲,跟着吴员外来到江州城内,话说这江州也是繁华去处,做买做卖、三教九流云集于此,街面铺户一家挨着一家,俩孩子是头一次来大城市,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吴员外顾不得闲逛,带着孩子径直来到知府衙门。
此处正在招收丹童,前来应考的孩子和家长排起长龙,吴员外打听清楚,也排起了队。
等了好一会儿,这才轮到吴戬和吴瑨(元宝),主考官是一长须老者,颇有风度,看了看吴戬和元宝,对着吴员外说道:“先考问文的吧,俩孩子都会什么啊?”
吴戬和元宝背了几段论语,只见他们摇头晃脑,嘟嘟囔囔背个没完。主考官打断说道:“可以了,没看出来有点学问,那会不会练武呢?”
吴戬练了一套青龙拳,元宝练了一套伏虎拳。打的是虎虎生风,周围人都凑过来看热闹,鼓掌叫好。
考官大喜,说道:“俩孩子我都要了,去登记吧。”
吴员外谢过了考官,登了记,又对孩子嘱咐再三,父子三人洒泪分别。
话说吴戬和元宝先是被安排在城里住,几天后,共有十几名丹童,都是十来岁的小男孩,坐着几辆大车,从江州前往京都业城。
这业城是天子脚下,买卖铺户极多,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小孩们车窗往外张望,十分欢喜。
穿过一条宽阔的街道,马车在一所深宅大院门口停下来,车帘一挑,十几名小孩下了车,吴戬和元宝一看,高大的门楼,大红色的围墙,门上悬着一块匾,上写两个大字——丹学,元宝对哥哥说:“这肯定就是教咱炼丹的地方。”
考官跟门卫交涉几句,又命丹童排好队,陆续走进丹学堂。有专人按着花名册,给丹童安排房间。一小道士领着众人,兜兜转转,来到后房的寝室。
一进门是灶台和水房,里屋是两个大通铺,被褥都叠好了,摆放整齐。小道士相当于领班,与丹童同吃同住。安排好各自铺位,丹童换好了新衣服,由小道士领着到食堂吃饭,虽然是素斋,但是丹童一路走来,早已饥肠辘辘,吃的是杯盘狼藉,小丹童吵吵闹闹,小道士示意大家注意仪表。
第二天一大早,小道士叫大家起床,洗漱,吃过早饭,较军场集合,等候训话。元宝一看,好家伙,较军场上起码有一两百人,都是十来岁的小孩。不一会儿,一帮道士登上高台,为首的身长八尺有余,虎背熊腰,穿了一身黄色灰领道袍,头戴五岳冠,大红的一张方脸,连鬓络腮的胡子根根直立。开口讲道:“承蒙皇上恩准,召集各州灵童前来丹学进修,实乃是国之幸甚,苍生幸甚。吾乃国师火伯强,奉圣命主持丹学事宜,尔等今后要勤于学业,发愤图强,日后为国效力,也能光宗耀祖”,紧接着几位分管道长讲话,无非是课程、纪律、注意事项等等。最后,一名年轻道士宣读时间安排:
天亮即起床,跑步打拳一个时辰;
吃早饭、洗漱、休息共半个时辰;
入丹学堂学习书本功课,从四书五经开始,至正午,约一个半时辰;
吃午饭、午休约一个时辰;
下午学习拳脚兵器,一个时辰;
学习参禅打坐,一个时辰;吃晚饭、洗漱、休息共半个时辰;
之后是自由练习,约一个时辰;
然后睡觉,周而复始。
前几日,吴戬和元宝还觉得挺有趣,可过了一个月,就感觉十分乏味。因为老师教的自己早就会了,何必这样消磨时间?
俩人在课上跟老师反映,被老师训斥道:“你们两个顽童劣性不改、自作聪明,哪有还没学会爬就想着跑的?”,说着拿着戒尺狠狠地教训了吴戬和元宝。
两个孩子觉得委屈,又十分想家,晚上自由练习时候,元宝对吴戬说:“哥哥,要不咱们偷溜回家吧,反正在这也学不到什么”,吴戬说了一声好,兄弟二人便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