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出事了,徐州牧陶谦病逝,他知道靠自己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徐州迟早会被对徐州垂涎三尺的曹操给吞了。
兄弟倪墙,自古有之,陶谦知道两个儿子的德行,自己在,尚能压制住,自己不在,两个人为争夺徐州的控制权,都有可能兵戎相见,不用曹操出手,徐州就陷入内乱。
在弥留之际,陶谦选了个继承人,刘备。
虽然陶谦万般不愿,但形势比人强,起码能保住两个儿子的小命,荣华富贵不失。再者,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迟早还要陷入战火,自己两个儿子没有这个才能,压不下徐州的世家,和平年代还好,随便挑一个担任徐州牧,但是,在群狼环伺中,还是把危险转移。
刘备也知道陶谦的目的,但是他没有推辞,他也需要一块地盘,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无根浮萍,始终不能拉起队伍,更不用说参与逐鹿天下。
因此,他答应陶谦接管徐州,相反的,陶谦也要配合他来个三让徐州,就跟韩馥与袁绍的三让冀州,来显示自己的仁德,不是自己威bi陶谦,是他,强迫我收的。
兖州,曹操看刘备轻而易举的摘了桃子,他知道陶谦的目的,那又如何,刘备还不是他的对手,他想率兵出击,趁刘备立足未稳,夺下徐州。
曹操的这个提议,遭到荀彧的反对,兖州全境还没有全部掌控,吕布还占据着数座城池,如果曹操出兵徐州,吕布在后面捣乱,到时候徐州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好不容易收复的兖州地盘可能就被吕布与袁绍给占了。
苦恼的曹操答应了荀彧,不过程昱还是提议,将吕布赶出兖州,让他去徐州,双方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这个提议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让吕布与刘备狗咬狗,自己在一边屯田练兵,等时机差不多成熟,再一举拿下徐州。
刘备也不傻,既然拿了徐州,自己又立足未稳,曹操又是数次打过徐州,都把徐州打怕了,他也没头铁到刚上任就挑衅曹操,而是向曹操的老大哥袁绍发文,想跟曹操一样,当袁绍的小老弟,袁绍当然答应,自己的小老弟曹操最近有点不听话,自己又没空出手来,先让刘备牵制下曹操。
事情出奇的顺利,吕布在兖州没有立足之地,陈宫也不想遭到曹操的反扑,既然兖州曹操不放手,那就换个地方,他也瞄上了徐州。陶谦已死,刘备只是个草根,城内的世家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刘备必然是看不上的,自己只要带上吕布去徐州,联络上徐州的世家,就可寻觅入主徐州的机会。以徐州当前的地利,安稳发展几年,兵强马壮,吕布即可一雪前耻。
寿春,被曹操打怕的袁术正在默默的积攒兵力,他准备出兵徐州,干掉刘备,以徐州为中心,逐鹿中原。
俗话说,“女人影响男人拔刀的速度”。这不,远在长安的李傕跟郭汜因为郭汜老婆的一句话两个人起了疑心,生怕李傕谋害郭汜。郭汜这厮疑心病也很重,横挑鼻子竖挑眼,两个人的矛盾很快就起来了,两个人出城外互相引兵攻打,这让长安城内的官员就差拍手叫好。哪怕是他们言听计从的和事佬贾诩出面都不好使。
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先是郭汜手下被李傕手下干掉,再就是李傕手下被郭汜干掉。这下,哪怕是第三方张济率兵来劝说都没用,还被两人在乱军中砍死。
长安瞬间大乱,朝堂上的刘协也不能坐视不管,生怕西凉乱兵冲进长安城内。因此,他下诏了,让各路大军勤王。
远在幽州的公孙瓒对勤王没什么兴趣,他在忙着清剿刘虞留下的残余势力,分身乏术。寿春的袁术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他知道勤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自己也有想法坐上那个位置,如果控制住了小皇帝,他就坐不上那个至高的位置;荆州的刘表,虽然同属刘氏一族,他如果勤王,带小皇帝回荆州,自己的位置就没了,说白了,这个天下,目前还是姓刘的,再加上荆州的位置是个四战之地,有点尴尬,他也不敢主动给自己招引麻烦,他现在只想好好守着荆州。
徐州的刘备倒是想去救援,他现在中山靖王后人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去勤王,说不定,能把名头坐稳,可惜,境内还有个不安稳的因素,吕布,外有袁术跟曹操的虎视眈眈,因此只能放弃。
勤王大军只能放在袁绍与曹操的身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两个人都明白这种红利,但是袁绍的红利比较少,曹操依赖的红利比较多。早在192,曹操刚入主兖州,毛玠就提出让曹操去长安迎回刘协,那时候董卓刚死,曹操刚刚立足兖州,根基没有稳固,他也不敢,擅自提兵去迎。边上还有袁绍在虎视眈眈。
现在,兖州稳固,控制住了小皇帝,虽然曹操不能去号令那些诸侯,但是,这个天下,现在还是刘家的,诸侯不能号令,那世家跟人才呢,毕
(本章未完,请翻页)
竟,有皇帝,那才是正统。
当时那些士族等社会精英经过多年的儒家教育、皇权教育,是十分看重正统性的。天子在曹操这里,证明汉朝中央政府在这里、天下正统在这里。汉室虽然衰微,但毕竟是过去四百年统治天下的正统王朝,是所有人唯一认可的合法政权,是大义所在。因此,这些社会精英在这里工作,才会觉得名正言顺,光明正大。
曹操自己声望有限,需要借助天子这面旗帜,才能进一步招揽大批人才,为己所用,不断壮大。
而袁绍呢,控制皇帝这个红利,对他可有可无。
第一主要是此时的天子是小皇帝刘协,刘协是董卓立的,当初袁绍极力反对董卓废掉汉少帝、另立刘协。之后袁绍逃出洛阳,还因为这个事儿,联合关东地区的豪杰,起兵讨伐董卓。在这个过程中,袁绍甚至想要立汉朝宗室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只是刘虞死活不同意,这事儿才作罢。
所以,袁绍与汉献帝的关系非常的尴尬,如果这时候他要去迎接汉献帝的话,他面子上过不去,心理负担,心里迈不过这道坎儿。
第二,袁绍在此时打败公孙瓒,拥有了冀并青幽(半州)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手下谋臣良将无数,已经成为了汉末最强诸侯。随着实力的增强,他的野心更大了,给小皇帝的进贡也渐渐少了。
袁绍已经很清楚大汉王朝不行了,早晚要完。如今群雄割据,彼此攻伐,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想取而代之嘛。
第三个名声,自己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有几个人比得上。论功劳,自己年少成名,诛除宦官集团,当选联军盟主,讨伐董卓。论实力,自己已有河北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放眼天下,谁能是我的对手。
袁绍则不太需要借此手段笼络人心,招揽人才。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年少成名、仗义疏财、广交朋友,诛除宦官集团,后来又讨伐董卓,这些都为他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望,获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源
正是有这样的底气,袁绍心里恐怕早就认为,未来扫荡群雄,统一天下,取而代之的人是自己。既然如此的话,把小皇帝弄在自己身边,自己还怎么称帝呀,稍微一不小心就要背上篡汉的名声,那自己这一世英名不就全毁了吗?所以他不敢这么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