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德三年,北胡南下,一月便夺三城之地,边境告急,朝廷火速从各延边州府抽调兵力,支援北疆。与此同时,大量北疆难民南下,涌入冀州雍州之地,二州牧对此焦头烂额,如此之大数量的难民,不论是哪个州在荒年都是供不起的呀。
冀州 永安县 袁府
“爹,近几日这城里多了不少难民,携家带口的睡在大街上,怪可怜的。”一俊朗白面青年对着天空,与一旁的中年男子说道。
“荒年碰上个胡人南下,百姓们生活过不下去,自然要逃到咱这里,哎,也不知道这次朝廷能不能打退,听说这次胡人来势很凶,一个月就拿下三座城池啊.”中年男子言罢,品了口香茗,又接着说”最近有几个长工不干了,你去看看那帮难民里有没有力气大愿意过来干活的后生,包吃住,按往常一半工钱出。“
”这价钱这么低,能有人来干么?“
”怕不是抢着干,他们现在不干就得活活饿死!“青年听后,也觉有理,就带着几个家丁出门去了。这青年姓袁名朗,是现任袁家家主袁渊长子,很受器重,又生来天资聪慧,中了秀才,现已着手参加乡试。而那中年男子,便是袁渊了,膝下两子一女。长子袁朗,次子袁朔,长女袁朎。
袁朗先去帐房先生那对过家中尚缺的工数,就去城门口挑难民去了。到了城门口,袁朗一行不免被眼前景象所惊,乌泱泱几百口难民聚集在城外,县令严令难民不得入城,他们只好聚在这里苦苦哀求,让他们回去,无疑是让他们去送死,这一路走来,他们早就没有干粮可以支撑到下一处县城。袁朗让家丁先呆在城门口,买通看守后,就近挑了几个看起来年轻力壮的就要走,可一旁的其他难民看见城里出来人招工,哪里肯让走,一个个围着他商求甚至是乞求招收自己,袁朗看着眼前这一景象,心里无限酸楚可又无可奈何,自己已经招够人了。看守见袁朗被围,抄起棍子往人群里轻甩几下,众人早已饿了数日,哪怕是轻甩这身体也扛不住,纷纷躲开了,袁朗这才脱险,感激的看了眼看守后带着家丁和刚找的几个壮汉进了城。
其实在挑人过程中袁朗留了个心眼,比这几位身强力壮的有不少,可袁朗发现这几个汉子周边无人,身上的行李看起来也就一人,他猜大概是些老光棍或者与家人走散的,这样一来的话就不需要多养几张无用的嘴,多腾几个无用的床铺,这是袁渊自小教他的,永安靠边不远,他也不是第一次招难民,自然有经验。
回家交差后,袁朗就到后院闲逛休息,可刚一落座,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幅面黄肌瘦的脸,一双双没有半点肉的脏手抓着他的手腿向他苦苦哀求,又好似听到了娃娃太饿而哭泣却无力嚎出声音的哭咽。他的心乱透了,随着年岁的增长,袁朗的同情心越发强烈,在院中跺来跺去,突然,他好似想到了什么,高兴地大笑好几声,然后跑到书房,见袁渊依旧在那里,连忙收起疯态,规规矩矩走进去。
”找好了?“闭眼假寐的袁渊微微睁眼,问道。
”回父亲的话,找完了。“
”嗯,找完就好,玩去吧,让为父再眯一会。“袁渊说好后袁朗并未向往常那般离去,而是站立不动。
”还有什么事要说的?“
”父亲,我想收留一部分难民。“沉寂了好一会,袁朗才颤颤巍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连忙低下头,不敢正视袁渊。
”胡闹,家中近几年光景本就一般,哪来的闲钱供你去发善心,快点打消你这个念头。“袁渊听到袁朗所言,立刻不淡定,索性连睡也不睡了,起身就要走。
”父亲,孩儿这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孩儿是想我们在柳河那边有一块地,有近百亩之多,可却自河道断流后一直荒废,实在可惜,所以孩儿是想在那里引水灌溉,再重新利用这百亩地啊。“袁朗看袁渊要走,一着急就一股脑把想法全说出来了。袁渊听闻此言,也不由停住了脚步,是啊,这百亩地曾经给袁家带来多少财富,可自从三年前河道突然断了流,瞬间没了浇灌的水,找公家也没用,原来此河道系早年间一位贪官受贿后在大江上凿了个口子,江水流出才有,现在这新帝登基,一个彻查天下,就给查出这么件事,然后就以防患水灾为名堵上了。
“那你倒是说说,从哪里引水。”
“大江之水自然引不得,可是我们可以引清河之水,这清河也算是条大河,可惜跟咱的地隔了一座山,故此没有半滴水过来啊,我们要是把这山口打通了,水不就来了嘛,清河也就养临清一个县,这太浪费了。”听到儿子的建议,袁渊开始思考这个办法的可行度,以前步涌这个法子自然是因为找不到百十来个青壮劳力,现在这青壮劳力上门来了,别看现在个个病怏怏的,管上两天饭,个个又都生龙活虎的了,这山也不算山,就是个高点的小土坡,百十来个青壮劳力干上了十天半个月说不定就能成,家里没这块地日子是一天不比一天了,干脆搏一搏。袁渊同意了袁朗的建议。
袁朗见父亲同意,就带着有福(家丁)出了门,望着袁朗的背影,袁渊诺有所思,嘴里喃喃道
“这小子,仁啊,好事,好事......”
袁朗到了城门跟看守一说,看守表示不能做主,要请示上面,笑话,几百口子人他一个小小的城门看守哪能说放进来就放进来,一层层请示后,县令听说袁家愿意收留,即刻大手一挥允了,他要收,县令高兴都来不及呢,怎么会不允许呢,堵在城门口多影响行人商队来往,轰走又怕影响不好,这下可不是就像来了个救星一样么。
难民们听说有人要收他们干事,一个个喜笑颜开,几个上了年岁的甚至双手合十开始念佛感谢袁朗大恩大德了,袁朗将一行人带到了柳河边上,这里原就有几间房给长工住,但现在这么多人肯定住不下,所以就让大伙不要怜惜干粮,把自己吃吃饱然后造屋,并表示这几天的饭他会处理的。说实话,养这么多人十来天,任谁都会肉疼,可这已经是最最廉价的劳动力了,要不是难民实在没有吃住,谁愿意不拿工钱帮你们干活。
也就一两天时间,几十间小屋拔地而起,人们一个个满脸笑容住了进去,这虽比不上自家房子,可起码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是难民流民,而是有固定住所的了,这要是过上个一两年边疆打赢了,就又可以回老家去了,想到这里,人人都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虽说没个工钱,可上次袁朗来的时候可说了,开好口子就种地,种出的粮食自己可以留五成,那可是五成啊,搞得他们现在就想抡起镢头镐头把那该死的土坡凿穿。这一夜,家家都在欢愉轻松中度过。可袁家这边却还是有点心有余悸,毕竟几百口人这么多天的口粮可就在他身上了,也好在家大业大,只是有点肉疼,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比花钱雇人代价还大了。
第二天,百余个青壮劳力就扛着或新或旧的农具上山了,这些农具都是他们自带的,毕竟农具就是农民吃饭的家伙,丢了什么也不能丢了这个。几天下来,效果确实显著,原本中部隆起的山峰现在反而矮了下去,照这个势头,不出十日估计也就能看到水了。大伙想想就激动啊,毕竟到时候种上了庄稼,好好料理一番,一半的收成就是自己的哩,这跟在自己家那里给地主交租没啥区别了.
而此时的袁家也没闲着,袁朗一天到晚的呆在县学里跟着老学究学习,准备迎接来年秋闱。袁朔天生不爱写诗作赋,唯爱舞枪弄棒,现在正在院子里举着个大石锁练着呢。而小妹袁朎则不过整日玩耍。要说他们的老爹上哪去了,家中土地荒废,自然得另谋个出路,就跟着几个商人朋友,到南方买茶叶去了,想来没个两三月是回不了冀州了。家中一切事务暂由袁渊的弟弟,三人的二叔袁海来代理。要说这袁海,当初袁家老爷子走的时候分家产,大的给了大儿子,只留了一座小宅院和二十亩地给了袁海,可这袁海倒也不闹,欣然接受了,他自小就没什么争斗心凡事让着袁渊,自己也醉心功名,无奈屡试不第,试了三十来年了,依旧只是个秀才,他也看出了自己中举无缘,开始把心思放在家业治理上来了,近几年成绩倒还不错,也因此袁渊才会找自己的弟弟来代管家中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