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说完,就准备走出去,一点也不像在开玩笑。
叶熙无语,这朱允炆做事还是一副愣头青的样子,必须得打击他一下。
叶熙一把拉住准备出去的朱允炆,正色道:“殿下,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城外的山贼正是为了杀你而来!”
“怎么可能?!”朱允炆一脸地难以置信。
叶熙苦口婆心地说道:“这是真的,如果你现在出去,就是等于给他们送人头。”
“我当众亮出身份,他们也敢杀我?”
叶熙无奈地对朱允炆好言相劝:“你这样贸然出去亮出身份,跟我出去大街上喊一句‘我是朱允炆’有何区别?没人会信的。殿下醒醒吧,这些人既然冲着你来的,那巴不得你自己出来呢。”
听了叶熙的话,朱允炆沉默了,似乎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半晌,朱允炆神情凝重地问道:“现在外面形势怎么样?”
“估计最多只能再抵挡一个时辰,城门就会告破。”
“怎么会这么快?仪真卫的兵呢?”
叶熙解释:“仪真县的官兵,前两天被调走了,只剩不到少量人守着城门。而攻打四个城门的山贼,加起来有四五百人,而且装备精良,明显是有备而来。”
朱允炆眉头紧锁,“到底是谁要杀我?”
叶熙将自己的猜测告诉朱允炆:“要不就是你的叔叔,要不就是你的兄弟。”
手足相残?似乎这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朱允炆愤恨道:“不管是谁,这都是死罪,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叶熙正色道:“不要怀疑,面对绝对权力的诱惑,有些人会变得丧心病狂!”
“难道这些山贼也都不怕死?”
叶熙盯着朱允炆,这个皇太孙,似乎因为从小在象牙塔里长大,有点过于天真。
“不管他们怕不怕死,既然现在已经做了,那他们必定会把事情做绝!
而且我猜,事后朝中也会很多人为这些‘山贼’开脱,说这些山贼根本不知道殿下你在仪真县,只是误杀了你。”
听了叶熙的话,朱允炆咬牙切齿,“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城门被破在所难免,现在只希望能保住尽可能多百姓的性命。
我已经派出所有衙役,去把全城的百姓接到县衙里面避难。
今夜我们就以这个县衙为据点,死守这里,只希望能守到天亮!”
朱允炆绞尽脑汁想了一会,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了。
朱允炆甩了一下手,词言义正地说道:“为今之计,只能这样了!叶知县,你做得很好。”
一向推崇仁善的朱允炆,当然会对叶熙在这种危急时刻,还想到百姓安危的做法赞赏有加。
朱允炆现在只希望天亮之后,其他地方的官兵会发现仪真的异常,带兵前来解救。
其实,这跟等待奇迹出现,没有什么两样。
叶熙心中还有一个疑惑,一直想问朱允炆。
“殿下,之前有一个问题,你一直避而不答,现在不知道能不能告诉我?”
“什么问题?”
叶熙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您之前说您在追查一个案子,不知道是什么案子?”
“如今,我们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今夜,告诉你也无妨,我在追查的是一宗贩卖私盐案。”
“贩卖私盐?!”
难怪,无论在古代哪个朝代,贩卖私盐都是死罪。
也亏黄牙他们想到利用青玉楼的房间来偷运私盐,确实让人想不到。
叶熙继续问:“可是殿下为什么只带着小林,就出来查案了?”
朱允炆犹豫这要不要把这种事情都告诉叶熙,不过想到如今生死未卜,再不说,可能都没机会说了。
再说,叶熙这人似乎还不错,说给他听,也不是一件坏事。
于是,朱允炆开始讲:
“其实这都是我自己的主意。皇爷爷一直觉得我不成事,从不把重要的事交给我做,我心中一直忿忿不平。
前段时间,我偶然得到消息,扬州这边有人贩卖私盐。
我就想,贩卖私盐可是很严重的罪,如果破获此案的话,皇爷爷必定会对我刮目相看。
所以我就带着小林,偷偷出了宫,追查贩卖私盐案的线索。
不过我得到的线索有限,只知道贩卖私盐案跟全身穿着灰袍的人有关,在仪真县出现,就来到了仪真县。
前几天,我在青玉楼外看见一个灰袍人,就跟了进去,之后的事,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了。”
叶熙听了朱允炆的叙述,额头冒起三根黑线,只想到了两个字来形容他——任性。
“殿下,先不说了,我们先出大牢吧。”
朱允炆住大牢住的挺舒服的,还真有点舍不得。
叶熙一说,朱允炆才想起来,他是被当作嫌疑人抓进来的。
出了大牢,朱允炆问叶熙:“青玉楼命案破了吗?”
“案子刚破,不过其中一个真凶跑了,一时间抓不回来。”
叶熙没告诉朱允炆,那个真凶,很可能现在正率领一群山贼攻打仪真县城。
“案子破了就好,现在这情况,也没办法去追捕真凶了。”
可怜的朱允炆,现在还没想到,青玉楼命案跟外面的山贼是息息相关的。
县衙里面,陆陆续续有百姓进来避难,几乎每个人都带着锅碗瓢盆,或是铁锹木棍之类的防身器具。
余主簿正带着一帮书吏,井井有条地给这些百姓安排歇脚的地方。
看样子,余宏义等人忙得有些不可开交,不过却没有出现任何慌乱,百姓们也遵照指引,有序地排队进入县衙。
叶熙和朱允炆一路走来,见到不少进来避难的百姓。
这些百姓一见到叶熙穿着知县官府,知道就是眼前这位知县大人下令,打开县衙的大门,供他们进来避难的。
这对于这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是叶熙给了他们活下来的机会。
因此,这一路,不少百姓们纷纷向叶熙表示感谢,叶熙一一回应。
或许在别人眼中,叶熙的做法很伟大。
不过叶熙这么做的初衷很简单,生命无分贵贱。
朱允炆看到叶熙受到无数仪真百姓爱戴的场面,心里面无比羡慕。
他幻想着,要是有一天,整个大明朝的百姓都这么对他,那该有多好!
可惜,他不知道历史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