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擦边球打不了,那干脆便直捣黄龙,岛国经济新闻社只能报道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可转型债券的报道可谓合理又合法,即使动静大了些岛国方面也不能公然违背原则。
就算要隐藏自身真实目的,也不需要闹出点动静来才是,不然还以为自己是只没脾气的兔子呢。
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看到电视机播到的节目,也彻底被点燃了"理财之心”。
可转型债券,可转成股票,涨时转成股票将其卖掉获利,跌时不转股票收回本金还有利息,条条款款写得明明白白怎样都亏损不了啊。
一时间,关于大岛水泥、小泉塑料、中途旅游这三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率激增。
可笑的是,身为这三家上市公司最大股东发的林锋,在昨天之前都没听说过这三家公司的名字,对于这三家公司的了解都不如股民。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关于三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很快便被扒出并公之于众,也知晓促成这件事的是一家名为外岛的证券公司。
虽然这家外岛证券公司成立时间如此之短,却有着难以想象的庞大背景,不仅关联着三家上市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权,还关联着一家名为山口地产的企业。
然而就是这个山口地产,居然有着8500亿日元的现金流,一笔天文数字平静如水的躺在账户上,使得股民们为之彻底疯狂。
日光之下,必有阴影。
再往下查便触及到了雷区,一般调查组织无法查询到资金的来源,但却有九大尖塔得知并警惕着这股庞大资金的来源。
这股庞大的现金流,前段时间动用美元兑换成日元,可是短暂的引起市场日元流通紧张。
或许寻常组织查询不到出处,但对于经济敏感的九大尖塔而言却是那样的"明晃晃”,若是连这样一股强大的暗流都发现不了,也未免太小瞧天下人了。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有着8500亿日元作抵押保证,善于金融投机者可谓是海面上看到了灯塔,立刻找准资金前进的方向,只等待明天开盘购买其发行的可转型债券。
遥望着远处的九大尖塔,林锋晃了晃手中的酒杯,落子无悔只看他们如何应对。
国与国之间对抗,财团与财团之间,也有各自争锋的战场,九大尖塔既是天庭在岛国最终的敌手。
岛国皇宫,乃是天皇起居之地,1590年德川幕府时代由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修建,位于今日东京中心地带也称"皇居"。
岛国皇宫的周围,竖立着九座大厦。
这些大厦分别属于三菱商事公司、三井物产公司、伊藤忠商事公司、丸红公司、住友商事公司、日商岩井公司、东洋棉花公司、兼松商江公司、日棉实业公司九大综合商社。
九大综合商社如众星捧月般,将岛国皇宫呵护在正中心。
九大综合商社却也高耸入云,将岛国皇宫一切尽收眼底。
如果说基金代表着美利坚的经济模式,那么综合商社就是岛国经济模式的核心,如果将综合商社的模式与历史相印证,其骨子里根本就是华夏传统浙商、徽商、晋商的影子。
虽然浙商、徽商、晋商逐渐没落,所谓的潮汕帮既是粤商一脉不断崛起,那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如今局面,不能否认浙商、徽商、晋商的失败。
甚至他们的模式根本不算失败,只是历史背景不适合他们在本土生存,被迫转化成另一个物种,最终与岛国现在的综合商社模式渐行渐远。
然而!!
虽然综合商社模式与传统华夏商帮渐行渐远,却与如今的天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综合商社是以海上贸易、陆地制造、空中金融,三位一体打造的财团模式,海陆空全方位使得财团抗压性极强。
天庭则海上贸易相对薄弱,用于弥补之处则是以传媒为枢纽,尽管陆地制造工业也不强,空中金融领域却后来者居上。
双方财团无法凭借目前状态谈论孰强孰弱,只能说综合商社模式抗压性更强,天庭的侵略性更甚。
现代化将商场比喻为战场,那么财团领袖既是统兵主帅,各个集团就如一支支部队,员工既是士兵。
经过这段时间的蛰伏与试探,天庭的先锋军已然抵达战场,且看岛国综合商社的财团们如何应对?
即便美利坚没有将打击岛国经济的任务交予,林锋也按耐不住想要啃食最鲜美的这块肥肉,这才是天庭此行岛国最初的目的。
”买...买大...大大,和小...小小..."
"大岛水泥和小泉塑料是吧?”
”哈依!”
今早一开市,昔日的热门股票无人问津,大岛水泥、小泉塑料、中途旅游这三个名声不显的公司,瞬间窜上大热门资金蜂拥而至。
这种操控股价的手段,当然会引起岛国的调查,但调查却也没什么卵用。
放开金融政策是铃木善幸的手笔,也是岛国金融业大势所趋,天庭不过是第一个在岛国吃螃蟹的人,钻了铃木善幸的空子而已。
至于岛国经济新闻社本就负责报道经济相关内容,报道可转型债券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即使岛国展开调查也无所畏惧,与外岛证券相关联的山口地产有大笔资金可以赔付。
如此!!
55亿日元...63亿日元...78亿日元...116亿日元,几乎每隔几分钟都会刷新账户储备记录。
仅两个小时不到,发行共计300亿日元可转型债券便被市场一扫而空,想不到还是小瞧了岛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基准利率上浮至7.8%,加息意味着岛国在紧缩市场流通货币,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增长,但岛国却显现出背道而驰的现象,由此可见岛国隐藏着多少财富尚未挖掘。
司马癸毕竟不是金融领域出身,见识了林锋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不仅感叹道:"林总!市场对购买债券的意愿强烈,是否需要增发600亿日元债券?目前出售债券的资金并不够偿还高盛。”
出售300亿债券,按照股份仅有155亿日元可用仅有0.63亿美元,如何偿还高盛用于购买三家公司的2.22亿美元?再发行600亿日元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