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策马扬鞭,没过多久,便来到了村子里。
村庄看起来规模不小,不远处,宽阔的打谷场上,堆满了麦子,鸡鸭又肥又大,在树林里觅食,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
听闻有官员前来,村长急忙出来迎接。
村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身体强健,头发胡子花白,看到宁策被众人簇拥在中间,便上前跪拜,却被宁策一把扶住。
宁策说道:“老人家莫要多礼。”
村长小心地问道:“不知是哪位大人?来鄙处又有何事?”
杨志在一旁说道:“我家大人乃是东平侯宁策,路过贵庄,想在此歇息一夜。”
听闻宁策之名,老人顿时激动地睁大双眼,“是宁侯爷?”
宁策点头,温和地笑了笑,“正是本官。”
老人顿时非常的激动,“哎呀,侯爷可是我们小王村的大恩人啊,今日见到侯爷,小老真是三生有幸!这可真是太好了哈哈哈哈哈!”
普速完问老人,“老人家,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人伸手一指后面的村子,笑着说道:“原本我们这里是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幸好两年前,宁大人组织人手在此修路,一下子,村里人就都富了。”
普速完睁着漂亮的大眼
睛,很好奇地问道:“不过是修一条路而已,村子怎么就富了?”
老人看普速完一身贵气,不敢怠慢,他记着宁策等人的目的,先是吩咐一旁的村民,赶紧给宁策等人找住处,随即才转身,耐心地跟普速完讲解起来。
老人很自豪地指着远处的煤渣路,说道:“以往修路,都是官府下派的徭役,不但不给钱,还得自带干粮干活,谁都不愿意去,
但宁大人是爱民如子的好官,给宁大人干活,不但有钱拿,还管饭!
当初修路时,我们村青壮去了很多,修了两年路,也赚了两年钱,好多家徒四壁的穷小子,都翻了身,给家里盖了大瓦房!”
听着心上人的政绩,普速完双眼发亮,
老人又说道:“不但青壮能赚钱,就是村里的妇人,也被宁大人雇佣去了,给修路的民夫做饭,也能拿到工钱,所以这两年,我们小王村慢慢就富起来了。”
普速完瞥了宁策一眼,狡黠地笑了笑,
然后问:“老人家,可是现在路快修完了,到时你们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一些村民上前,给宁策等人送上大西瓜解渴,看到西瓜,普速完有些惊讶。
西瓜在这个时候,还算是稀罕之物,价格也不菲,算是贵族食品吧
。
根据历史记载,西瓜是从西域传到了辽国,然后才传到大宋,眼下在大宋,还没有全面铺开种植。
老人指着西瓜,说道:“姑娘请看,虽然路修完了,但是我们老百姓种植粮食,也能混个温饱,并且我们小王村的土地,非常适合种西瓜,
换了几年前,地里的西瓜随处生长,吃不完只能白白烂掉,我们心疼,但也没办法,
因为道路不好,运不出去,
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就能把西瓜运出去卖钱,无论在东平府,还是大名府,西瓜都能卖个好价,算下来比种地还赚钱呢。”
杨志捧着一块西瓜,吃的一脸汁水,也凑了过来,“所以,耶律姑娘,我家大人有句话,说是‘想要富,先修路’,修路虽然要花很多钱,但是路修好之后,却能给老百姓带来便利,用大人的话就是‘促进商品流通’,
城市里的商品多了,老百姓能赚到钱,商税也能增加,并且还有过路费,慢慢地,就能把修路的成本给赚回来。”
普速完怔了怔,“你们还收过路费?这不是苛捐杂税么?”
老人急忙说道:“姑娘,不是你想的那样,过路费并不高,我们都愿意交,整体算下来还是赚不少。”
耶律普速完若有所思
地点头,
杨志又说道:“大人主政东平府这几年,每年商税都在翻番地涨,这其中就有修路的功劳。”
普速完有些惊叹,“你们汉人有句话,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宁策这一招,确实厉害,小女子甘拜下风。”
这时又有人跑过来,在老人耳边说了几句话,老人便说道:“请宁大人进村吧,里面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宁策下马,带着普速完和杨志等人进了村子,栾廷玉,关胜两将,各率一百骑兵,在村子的两头,扎下营寨。
宁策穿的很朴素,杨志也是有样学样,没有穿官服,三人走在村子里头,看起来像是书生,小姐和管家。
听闻来了大官,村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不少大姑娘小媳妇,以及孩子们,站在自家门口,好奇地打量着宁策等人。
“不是说来了大官么?村长怎么陪着个书生?”
“或许那书生就是大官?”
“看着不像。”
“那是宁策宁大人!宁大人一向没有架子。”
听闻是宁策前来,村子里顿时便沸腾起来,众人都是以热烈的目光,望向宁策,毕竟老百姓都知道,正是宁策,才让他们这个村子富裕起来,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
宁策含笑望着两侧
的百姓们,他的心里,非常有自豪感,毕竟这个地方,正是经过他的努力和规划,才会变成今天这样。
百姓们脸色红润,红砖大瓦房随处可见,院子里有鸡鸭出没,还有猪圈,房梁上悬挂着做好的腊肉,一看就是个富裕村子。
美中不足,就是百姓们身上的衣衫,还是有些破旧,不过这已经不错了,宁策记得自己修路前,曾去过几个村子,村里的百姓非常穷,甚至家里好几口人,只有一套破烂衣服,谁出门,谁穿衣,其他人没衣服穿,只能躲在屋子里。
很多人穷得家里就一套破烂被褥,甚至还有拿茅草当被子的。
但是这一切,即将得到解决。
想起制作军服的事,宁策心情稍微有点沉重,
他出奇制胜的关键,就在于高性能的织机和纺纱机,但是这两个机器,他基本一窍不通,但他知道改进机械的关键。
只要自己的思路,能和那些工匠的熟练技艺结合起来,成功制成织机纺纱机,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或许是觉得稳操胜算,那群江南布商只是垄断了布匹市场,并且在不断炒高布价,听说东平府的布价,现在也涨到了一个很高的价位,
但相比疯狂的布匹,棉花却是无人顾及,价格基本没怎么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