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各花入各眼,范成大之名声在南宋历史上绝对能排在前五,因为他完美的切合当时和后世文人的追求。
历经州县而官声赫赫,入朝拜相而光耀门楣,诗文传世而为天下传唱。
其实遍观神州数千年历史,真正主宰王朝更迭和社会发展的,从来都是文人,秦以法家大兴,汉以黄老代秦,其后儒家汲取百家精髓,成为往后两千年不变的国学。
其后夷汉之争却成道统之争,但凡披发左礽尽是蛮夷,束发右礽乃是汉家正统。
汉家入蛮夷则蛮夷之,蛮夷入汉家则汉家之。
犬戎,鬼方,匈奴,鲜卑,瓦剌,契丹,蒙古,后金都是边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冲击中原王朝,最终被先进的汉文化同化和融合,成为汉文化圈的一份子。
从这一点上来说,儒家教化之功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而儒家成为显学,在后世之人划分的封建社会对标道家,佛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并一直压制其发展,未尝不是时代的选择。
能与儒家相提并论的便是法家了,可惜时代决定了法家虽不可或缺,但也有局限性。
两千年封建社会,便是家天下,法不能一以贯之。
至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何况儒家也在暗暗挖法家的墙角,譬如亲亲相隐,也是坏法的习俗,而这一观点虽不入历朝之法典,但也是约定俗成的暗规。
不但士人遵行,就连黎民百姓也会奉行,而官府也会参考,并做出量刑标准。
杨广在御街南段继续行走,由于在范成大宅邸盘桓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此时的天色已然全黑,但街道却是亮如白昼,每个十步便有街灯照亮街道,更别提两旁店铺的灯光照在街面上,让街道纤毫毕现。
戌时的临安御街南段,正是人声鼎沸之时,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各色人等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往来不已,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又有各种形制车驾往来不休,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当年张择端绘就的清明上河图之盛景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杨广找了一家酒楼,在伙计极为热情的招呼态度下上了二楼,找了个临街的窗口坐了下来,点了几份伙计推荐的菜品,又要了一壶女儿红,手持精美瓷杯,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敲门声响起,杨广一拂袖,房门无风自开,只见一位白发紫袍老者站立与房门之外,他身后还跟着几个家丁模样的人。
老人看到房门自开,也是脸露惊容,随即敛去诧异,拱手说道:“老夫在街上看到阁下自饮自斟,特来讨一杯酒水,但愿模样打扰你的清净才是!”
杨广微微点头说道:“这个时代,你也算有资格和我对饮,请!”
老人挥挥手,几个家丁悄无声息的退了下去,他走进房间,关上房门,一撩衣襟坐在杨广对面,自顾自的倒了一杯女儿红,拿起瓷杯,和杨广一样的在手中把玩,却没有开口说话。
两人坐在桌子两边,一起看着街上忙碌的人群,各自想着心事,倒也气氛融洽,颇有几分闹中取静的味道。
一刻钟后杨广仰头饮尽杯中酒笑着说道:“浚三命为将,三致败,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此事你怎么看?”
老人先是一愣,而后苦笑:“不错,老夫正是张浚,敢问阁下尊讳?”
杨广看着街道之人群,吐出两个字:“杨广!”
张浚手中把玩的瓷杯从手中跌落,神情变得精彩无比,但是许久也没有听到瓷杯落地的声音,他定睛一看,从他手中跌落的瓷杯稳稳的悬浮在空中,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托着一般。
他连忙起身,弯腰拱手施礼:“后辈汉州绵竹张浚张德远拜见圣君!”
“张浚!你虽有惊容,但却没有丝毫怀疑我的身份,为何?”
“启禀圣君,我乃张九龄弟张九皋之后,圣君当年飞升之风采虽不见与史册,然稍有底蕴之家族,都会用秘文记录此事。而圣君给太宗皇帝的预言,太宗皇帝虽提前知晓,却也没有阻止事情的发生,可见圣君当年已是口含天宪。我张氏族规,但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日得慕圣君天颜,必须珍而重之,但有悖逆,除族!”
“你在答非所问!”
张浚连忙说道:“我张氏向来与道家交好,所以求来一道道家术法,名曰望气术,我侥幸入了门槛,今日我见御街南段有紫气云蒸霞蔚,便知有大能游历人间,可惜白日事务繁巨,无法抽身。只好于晚上碰一碰运气,我在街上见这楼阁紫气凝而不散,便知大能驻跸,所以冒昧前来拜访,却不知是圣君当面也!”
杨广点头说道:“望气术啊!倒也合理,你如今年齿六十有六,一生也算波澜壮阔,为何毁誉参半?”
“圣君当是知晓!这大宋朝重文抑武,但时有蛮夷寇边,满朝文臣九成九都是心怀偏安之念,而复我河山又是国人心心念之,先帝未尝没有北伐而定鼎中原之豪迈气度。”
“赵构啊?这个人能续接宋室国祚,也算人杰之一了,你说他又光复中原之志我也是相信的,否则也不会让你三度为将了,可惜让岳鹏举给坑惨了。”
“岳鹏举?我不否认他用兵如神,也不否认他对北伐作出的贡献,但就如圣君所言,他为个人功业,罪先帝于刻骨,所谓主辱臣死,让他以莫须有而死便是先帝对他最大的仁义了。毕竟这天下还是赵家的天下,他区区下臣,何敢妄议神器归属?而他高呼迎二帝还朝之口号一出,便让北伐之大业成梦幻泡影,因为先帝绝对不允许北伐成功,这里面虽有几分眷恋君位的考量,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国朝不出大乱子。试想一下,三帝同朝,该是何等的乱象啊!”
“嗯!说的有理!但你为何又三次为将主持北伐?既然北伐注定无果,你身为百官之首,为何宁愿空耗国力,让自己毁谤加身?”
“唉!在其位谋其政罢了!就算北伐注定无果,但先帝和今上又不得不为之,因为,大宋可以败,但不能没有丝毫血性,只有每个十数年的兵败才能给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营造出一种外敌时刻入侵的警钟。靖康之耻犹在眼前,不得不为之尔!我这一身骂名,何足道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