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海宁唯一具有的优势是荷兰人距离亚洲实在太远了,即便不是从欧洲本土派遣舰队过来,他们的消息也得花费好几个月才能传到南亚殖民地的某些官员手里。而从那里前往日本,又意味着连续几个月的艰苦航行。
而且日本如今也已经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在海上的利益诉求,在黑船开海之前应该不会有多么旺盛。这就意味着他们和环球集团发生贸易摩擦的概率本身就很小,河荷兰人对倭国的劝说,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视为唆使他们挑战一个原本根本不会招惹的敌人。
哪怕荷兰人在日本的影响力足够强大,也不太可能让幕府将军立刻就做出这种毫无逻辑可言的政策安排。而在那之前,倭国内部必然会进行大规模的内部争论,而海宁如果无法在荷兰人到达倭国之前拿下这个弹丸之地的话,利用内部争论的时间进行继续努力,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总体来讲,虽然东北亚的局势正在因为荷兰人而变得不可捉摸,在海宁似乎还掌握着巨大的优势。毕竟,在大清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候,海宁就掌握了清帝国在海外交涉的全权。这其中也包括清帝国和藩属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除了中南半岛上的那几个国家之外,日本和朝鲜也都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环球集团,也就是说海宁在这两个国家的经营已经延续了数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不可能毫无建树,利用这些昔日的成就作为基础,阻挡荷兰人对东北亚局势的搅局应该不成问题。
基于这种逻辑,乾隆皇帝很快就得知海宁已经在日本和朝鲜进行部署。甚至在欧洲的罗布西茨会战结束之后,海宁也会亲身前往东北亚补上他那脆弱的一环。
朝鲜半岛的冬天也是很冷的,在那里过冬可不是什么明智的决定。好在纳和雅的身体状况非常好,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人们时常也会面临着比这更加严峻的气象威胁,因此其他姑娘们的状态也都相当稳定。
带着这一群毫无婉转情调可言的莺莺燕燕,海宁首先来到了朝鲜半岛。相对于日本来说,半岛对于清国的忠诚更利于他完成自己的部署,而且本地对荷兰人的影响也基本不感冒。所以海宁决定在朝鲜建立一个桥头堡之后,再去处理日本方面的问题。
其实完成这一部署并不需要太浪费时间。由于朝鲜对清朝的记载始终存在,所以打的清朝信号的环球集团已经与朝鲜的高层建立了频繁的往来。在经过简单的交涉之后,海宁就获得了会见王世子李愃的机会。
李愃是英祖李昑的第二个世子——之前靖嫔李氏所生的孝章世子李緈夭折——他天资聪慧,因此英祖对其寄予厚望,并早早的付之以权柄——从乾隆十四年,也就是1749年的正月起,英祖就让李愃代理听政,培养他处理国政的能力。
此后重大政务虽然仍由英祖裁决,但小事情已经交由李愃处理,英祖李昑称“大朝”,李愃称“小朝”。
但是这样看是分工明确的理想化时代并没有持续多久,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朝鲜朝廷一直在进行着惨烈的内部党政。这段党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