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狠毒的蛇,越是会静悄悄地潜伏,直到你不注意的时候,才会猛地咬你一口,一发中的。
还好有徐叔帮忙盯着,徐叔告诉她最近一切正常,林月娇没有再出招。
随着年味渐浓,奶奶颜瑛也来叫腊梅一起上街采买年货。
可怜的腊梅,家里也没个母亲来操持,颜瑛只能自己辛苦一些,把孙女带出去采买了。
腊梅和奶奶到街上,才发现简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县城最热闹的农贸市场上,只能够步行,自行车在里面都很难穿行了。
大家买肉、买鱼,买成捆的青菜,不论是有钱没钱,都要好好过个年。
这样的喜庆氛围让人觉得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
腊梅是吃过苦的人,特别喜欢这种氛围,拉着奶奶的手,一路走一路看,买了不少东西。
等出了农贸市场,二人就觉得提不动了,腊梅见农贸市场外的路还是通的,便打了徐叔的呼机,让他来接自己。
十分钟后,车就到了,腊梅和奶奶把东西都往后车厢上塞,空着手上了车后坐,顿时觉得整个人轻松无比。
徐叔把他们带到新家的楼下,帮他们把买的东西拿到了楼上。
腊梅送他下楼时,顺便问他最近林月娇有什么动静。
徐叔说估计是过年了,她人不在这里了,应该是回家了。
他叫的人去临县的法院查了,不过因为过年,工作人员都放假了,所以恐怕得过年后才能够查得出来。
腊梅稍放下心来,说:“那就等节后再说了。”
徐叔点点头。
腊梅谢过了他,就乘电梯回家了。
才回到家,腊梅就接到了郭虢的电话。
郭虢说下午要过来找她,庆贺她的乔迁之喜,还说要带朋友一起来,问腊梅欢不欢迎。
腊梅笑说,有多少人你都带来,当然欢迎了。
放下电话,腊梅只觉得两手提东西的酸麻劲上来了,便去洗个澡,洗去菜市场的一身烟火气息。
随着春节逼近,吴启智又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做了生意,应酬多的不得了。
尤其是节日需要打点的人很多,作为地产商,那些打点的人物又都不是普通人,不可能派一个员工过去就完事,都得他亲自登门拜谢。
吴启智都快累趴了,但为了家庭,为了女儿,他只能够支撑着。
每次做不动的时候,他就想想之前在化肥厂做底层搬运工的苦日子。
那时候的他胆子没那么大,想法没那么多,要不是为了女儿,他也不会跳出来做生意。
一想到腊梅,他全身就充满了力气,又能折腾了。
下午两点多,郭虢如约登门拜访,还带着她说的朋友来了。
让腊梅开心的是,郭虢带来的朋友正是王钊和魏凉。
王钊和魏凉几天没见,也没啥变化,只不过放假的缘故,二人都穿得比较休闲,都穿了一套现在挺流行的卫衣套装。
王钊是白色带帽子的卫衣,魏凉是蓝色无领卫衣,两个青葱少年朝气蓬勃的,让腊梅这颗老阿姨的心也感受到了青春气息。
时尚果然是个轮回,腊梅离开上一世的时间节点上,正重新开始流行卫衣,但大家一般不成套地穿,而是卫衣上衣配牛仔裤、工装裤。
王钊说没想到腊梅新居是这里,原来他也住在容桂小区,但在一期,一期和二期是两个不同的进门方向,难怪二人没有在这遇到过。
三个人还有模有样地买了一个水晶花瓶,当做腊梅乔迁新居的贺礼,把腊梅高兴坏了。
王钊的家境显然不错,爷爷和父亲都是做电信公司领导的,母亲是医生,从小家境优越,所以住在容桂小区也不稀奇。
倒是腊梅能住容桂小区,让魏凉暗暗吃惊了一把,原来听刘艳红在年段到处贬低腊梅,说腊梅父亲是个小工人,父母离婚了,家境很差。
所以见她还能搬进被戏称为富人小区的容桂小区,魏凉还是挺吃惊的。
当然,他也为腊梅感到高兴,毕竟都是朋友,谁都希望朋友过得好,而不是朋友过得差。
郭虢参观了腊梅的新居,羡慕地说:“腊梅,我回头也叫我爸买这里,到时候我们就做邻居了,多好!”
“你家那房子不挺好的吗?”魏凉道。
“单位分的套房,装修过时了,也不是电梯房,我还是喜欢住电梯房。”郭虢道。
“那行啊,你们如果都住在容桂小区,离我家也不远了,我家就在前面的福泽花园。”魏凉道。
福泽花园是县城最早开发的居民小区,也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听魏凉这么一说,腊梅也不惊奇。
虽然她从来没问过王钊和魏凉的家世,可是看他们的衣着打扮,应该都是出生于不错的家庭。
魏凉主动说他爸是在做批发生意的。郭虢这才知道,原来县城最大的批发商魏如平就是魏凉他爸。
腊梅请他们了喝茶,吃零食。
郭虢特别羡慕腊梅的新居,回去便让郭永坚也要来这里买一套。
最主要的是,腊梅说了,在这里买房不会亏的,因为国家以后货币化买房是大趋势,这边环境好,周边有成熟的农贸市场,还有一中和小学,以后这叫学区房,买这里绝对不会亏。
听腊梅分析得头头是道,郭虢回家有话学话,郭永坚觉得还颇有道理的,于是拍板也到容桂小区买一套。
可是当郭永坚来问时,才知道容桂小区第二期已经卖完了,要买只能等第三期了。
郭虢甚为遗憾地说:“等第三期竣工,腊梅都去上大学了,不能和她做邻居。”
郭永坚就笑话她,说:“那么想做邻居,腊梅去哪,你也考去哪,你们不就能永远做邻居,做好姐妹了嘛?”
没想到,郭永坚这句话还真给了郭虢动力,到了新学期开学,她果然豁出命的去读书,又有腊梅和王钊他们的帮助,成绩提升得很快,这是后话了。
大年三十这一天,吴家的人是在老宅子里过的。
因为祖宗牌位全部都放在了老宅子的公厅,大家每一户都做了几个拿手的菜,在中午十二点前放到公厅前的八仙桌上,供奉祭拜祖宗。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国酒茅台
烧香祭拜这些仪式当然是由奶奶颜瑛主持,祭拜完了祖宗,烧了香,放了鞭炮,大家便把菜拿回主屋的餐厅,该热的热,该炒的炒,坐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
这一个顿团圆饭吃得幸福中带着些许的遗憾,因为老大和老四都离婚了,未免让老人家觉得有些不完美。
吴振东也在二九那天从京城飞回来,正好赶上了大年三十的团圆饭。
有他在,倒不用怕席间太冷清了,不时说一个、两个笑话逗爷爷奶奶开心。
有吴振东这个出息的孙子在眼前,再看看腊梅,同样未来可期,老三家的吴俊学习虽然平庸了一些,但是也踏实稳重,不像吴小明那样在社会上瞎混,爷爷奶奶心里略有安慰。
一家人和十个手指一样,有长有短,不可能大家都一样优秀,只要平安健康就好,二老也只能接受不完美的现实。
还好今年家里生意做得不错,竹器社的订单多得做不完,吴栋梁还准备扩张厂区,把附近的一个印染厂也吃下来,扩充改造车间。
腊梅地产公司如今声名鹊起,县城已经鲜有人不知道腊梅房地产的了。
盘点一年,算是有得有失,奶奶颜瑛是经历过世事沧桑变化的人,对家里的现状接受得还挺快的。
想想她原来的父母也是书香门第,流落到这里之后,平凡一生,藉藉无名,但还好他们的优秀基因并没有流失,吴振东和腊梅身上或许就体现了他们基因的优越性。
吴启瑞和蔡芳芳算是家里最平庸的一对了,但他们好就好在稳健,虽然蔡芳芳有点小心眼,但也没有掀起大风浪,此时在饭桌上,也是只顾埋头苦吃。
大年三十,一家人凑在一起忍不住要喝点酒,吴启智照样信守对女儿的诺言,不肯破戒。
都是一家人,大家也就不逼他了,不过吴启智自己不喝酒,却拿了两瓶五十三度的茅台给大家喝。
不管在什么年代,茅台都是国内最高档的白酒,何况吴启智拿出来的是外销的500毫升土漆木彩盒珍品茅台酒。
吴启智说一瓶要170元,今年干部的工资有提了一些,现在每个月工资高的能领到300元,两瓶茅台酒就是一个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大家看到吴启智拿出茅台,都为之咂舌。
腊梅看着父亲从包装精美的木盒里把茅台拿出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想:
等日后有钱了,也可以买些茅台酒的股票放着。
至于储存茅台也是可以的,茅台酒身价的增长总是超过物价的增长,当然是在手头有余钱的情况下。
但腊梅现在投资的行业已经超出了一般人赚钱的速度,若是普通人,稳稳妥妥地以囤茅台酒来理财,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式,象三叔和大伯,或许可以买些茅台酒放着,从中获利。
因为他们都不是做生意的,只不过现在靠竹器社的股份分红来增加收入,要想资产不贬值,确实得想一些投资的渠道。
腊梅于是道:“茅台酒涨得挺快的,现在普通的375毫升的一瓶65元左右,听说马上又要再涨价了。
酒这东西啊,只会越喝越少,我看这趋势还是会涨,如果有人懂得事先买茅台放着赚差价,那应该能赚不少钱。
而且茅台酒其实要放三、五年才是最好喝的,有年份的茅台酒比当年生产更值钱。”
“哟,腊梅,有你这主意不错呀,我过几天要载一车货到茅台镇,到那里买几箱茅台酒回来囤着,原产地的酒可便宜多了,你看这市面上买的六十几一瓶的,在它那里一瓶能省十几块呢!
至于四弟开的这种高档茅台,我看一瓶能省几十块呢!”
吴启明听了眼睛一亮道。
“差这么多啊?大哥,你帮我多带几箱回来,我平时宴请客人经常要用。”吴启智道。
“大哥,那你帮我带几箱回来吧,我们现在竹器社也经常要找人办这个证那个证,拿这酒送人也有面子。
象那些登记窗口,还有日常市场管理的小股长、小科长,送两瓶茅台给他们就能搞定了。”吴启亮大大咧咧地道。
一家人交流生意经,在座的都是自己人,倒也不怕随便说话。
“好,我也反正回来也是空车,到时候干脆就载一车回来好了。多的也不卖了,就放在家里了,等酒涨价了再卖出去赚一笔。”
吴启明也从中窥到了商机。
腊梅点头夸大伯说真有经商的头脑。
吴启明喝了点酒,有点上头,脱口而出道:
“我最近在想着从公司辞职,自己买辆货车来运货,这样赚得比较多,你们大家觉得怎么样?”
随着酒足饭饱,一家人进入了闲聊的阶段。
“大哥,你早该有这个想法了,要买就不要光买一辆货车,买了个四五辆,自己组个车队,你只要管理,不要再出车了,买车的钱嘛不用愁,我这里帮你出一些。”
吴启智慨然道。
虽然他自己资金需要周转,但那可是上千万的钱,和大哥买车这几十万比起来就显得毛毛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