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晚上陆爷爷回家后,陆奶奶就和他说了大孙女今天看完房子后的意思,陆爷爷听了之后想了想,也同意了李友桂说的那个价格。
因为李友桂把李建明家的鸡汤给关进房间里上了锁,所以李友桂得赶紧在陆家吃完了饭赶过去开门,让他们晚上吃鸡。
吃饭的时候,李友桂就把自己的打算给两个老人说了。买这房子是为了这两年李建文和李友柳上高中住的,然后等他们高中毕业之后,估计那会儿全家就得搬到市里来了,所以这房子价格合适可以买下来,连续修修整整,方便以后来住。
而且,日后两家离得近了,来往方便,又可以互相照应,也是那房子买下来的好处之一。
李友桂还对两个老人透了底,要是今年这房子买上了,过几年要是再有其他的房子,她也不是没有钱再买其他的,房子她还真不怕多。
真的一点也不多。
除了李友桂之外,底下的弟弟妹妹就有四个,要是一人一个房子,必须要有四个房子呀?再加上她自己那份,五个房子妥妥的。
听完了李友桂的话后,陆爷爷和陆奶奶就不说话了,两个老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完全没想到李友桂的心这么大。并且,他们突然真正的意识到了,李友桂是真的这样想,也打算这样做的。
陆爷爷:“那我们给你去砍砍价,就七百块。”
李友桂想了想,又给了个底价。“七百至七百五十之间,过了这个数就算了,没有就慢慢找慢慢等,我就不信两三年之内就没人卖房子了。”
第324章 老实了
对。
没错。
陆老爷子听了不住的点头,他发现自己现在还没有这个干孙女胆子大,没有她敢想敢做敢闯,以及冲劲呢。
当下,老爷子激动的道,“那我也去打听打听,就不信没人卖房子了。”
自然,最好是离他们近一些,近了的话,李友桂就可以来陆家住,反正李家人多。
显然,陆奶奶也想到了这一点,连忙点头附和,打算明天之后再去探探价。
俩个老人都挺急切的,哪能不希望李家搬到市里来住,突然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念想,他们都特别的积极。
在陆家这边吃完了饭,李友桂就抱着小弟往灯泡厂走,在她下午出来的时候就和李母他们说过了,她和小弟吃完了饭再回去,不用煮他们俩的饭菜了。
到了灯泡厂后,李建明他们也刚好在吃饭,饭菜也很简单,竟然只炒了一个青菜和一碟的香菇肉酱,一人一碗大米饭。
李友桂也没说什么,先让小弟自己坐下来,她就去把房间的门给开了,然后把那锅鸡汤给端出来热。
估计中午的时候,李友桂已经一战成名,在灯泡厂的职工宿舍扬名立万了,当她热鸡汤时,就算鸡汤和中午一样香飘飘,也没人敢过来讨个没脸了。
鸡汤顺利的被自己人全部吃完了,李友桂和小建业都没吃,因为在陆家吃过了。
晚上自然是李母留在大儿子这边睡,李友桂去陆家住的,结果没想到小建业非要跟着他大姐一块去陆家。然后,李友桂直接二话不说就把小弟给带走了,她怕李母照顾不了那么多,顾不上小建业了。
小建业也很精,小小就知道跟着大姐比跟着他妈妈要好,所以在外面都爱和大姐在一起。
因为是专门送陆珍珍母女俩来市里的,哪儿也没去,然后第二天就要回来。
李友桂和小弟在陆家吃过了早饭,和两个老人说完了房子的事儿后,她就领着弟弟走了,因为中午要回老家了。
而陆珍珍和李建明商量了一个晚上,到底是让李母过来帮忙带孩子?还是陆母?如果是李母过来,估计他们夫妻俩不花几个钱,但是陆母过来帮忙,就得给陆母一个月十元。
然而,李建明不敢做主,要是让李母过来的话,不给钱说不过来,因为能给陆母带娃的钱,难道就可以不给自己的妈吗?这怎么也说不过来。
他大妹李友桂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他,李建明彻底领教了他妹妹的厉害,不敢挑战李友桂的底线。
而且,家里的弟弟妹妹多,李母在家里虽然只是放牛挣点工分,确实是很悠闲的。可,那也是干活了呀,年底也能分到钱啊,家里也需要李母啊。
夫妻俩商量了好久,根本就没有主意。所以,等李友桂过来把李母接走回老家时,夫妻俩都决定不出来。
李友桂肯定是不管的,回到家里后,生产队就开始准备插秧的工作了。
插秧的这段时间是很忙的,不过再忙也顶多忙活一个星期而已,忙完之后就没有什么地里活是特别急的了,可以慢慢来。
插完了秧才过了那么几天而已,李建明就亲自回来了,而且手里破天荒的提着不少的东西。
面条,面粉,糖饼,一块布,简直堪比过年带回来的东西了。
李建明这次回来是想让李母上市里帮忙带大孙女的,陆珍珍就要上班了,孩子没有人带。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商量了十多天的结果就是,还是让李母帮忙。
李母去给带孩子也不是白带的,一个月给她十元。夫妻俩两个人每个月一共有近八十块钱的工资,出个十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并且,李母过来帮带孩子也是有好处的,难道李友桂来市里时,能不给李母带东西吗?而且,李母来帮忙,自己也不可能一分钱不花。
思来想去,李母才是最好的带娃对象了。
既然李建明愿意给钱李母照顾孩子,李友桂是没有意见的,她只是让李母自己决定,不过小建业就不必带去了,因为李友桂她也是不放心的。
不带小儿子去,那小儿子谁看呀?
难道,让小建业跟李父去鸭场上工?那更放心不下,鸭场可是在水边呀,一个不小心掉水里了都不知道。
李母其实放心不下的小儿子,顿时就犹豫不决起来了,要是她自己想的话,她是想把小儿子一块带去市里。
“妈,你要是去的话,正好下学期我就让小弟去上学了,你也不用担心他。”李友桂也想好了,早一年上学和晚一年上学也没什么区别,一点也不差。
小建业也不想跟他妈去市里,倒是愿意留在家里去上学,所以事关到他自己,小孩自己就在一旁猛的直点头同意他大姐的话。
“妈,我听大姐的,去上学。”小孩用力的点头说道。
李母和李建明没想到还能这样,特别是李建明,这种情况对他来说简直是欣喜若狂了,因为李母更能全心全意的照顾他女儿。
既然是这样,那李母想来想去也只能她自己去了,不提给钱,老人帮儿子带孩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过来的。
说走就走,李母当天由李建明和李友桂陪着去和罗中华说了这事儿,交出了放牛的活,并且得到了罗中华的同意和开具的证明之后,李母就开始收拾东西了。
李母大概带了三身衣服,一些生活用品,又带了三十元在身上以防万一,她大部分的钱都已经存好了,存折单放在房间里的木箱里锁着,这东西她就不带去市里了。
一大清早,李母和李建明就要赶最早的那个车子回市里,除了行李之外,还带了些青菜和鸡蛋,以及两罐的香菇酱。这回,李友桂领着小建业只送到了公路边看着母子俩上车才回。
从现在起,小建业就归她管了,小孩很听话很乖巧,一点也看不出来上辈子的渣样。这时候也上不了学了,李友桂想了想先把小孩领去牛棚,先让他和小方睿做个伴,看看一段时间的情况,她再做决定。
第325章 李友桂的另一面
一个孩子是看,两个孩子也是看。
小建业比小方睿还大了两岁呢,哥哥弟弟的节奏。
不过,小方睿是个很安静的孩子,小建业则比较好动。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坐到一起,李友桂专门挑了六本有图画的儿童书带给俩小孩,又一人发了两块饼干,一张纸和一只笔。
怕他们俩打架,李友桂还专门特意叮嘱了,要是打架就没有饼吃也没有糖,也没有书看,更不能去市里玩。
俩小孩一听赶紧直点头答应,真怕他们大姐再也不领他们玩耍了。
李友桂这才放心去上工,俩小孩就在牛棚里的凳子上坐着翻小人书,很认真的样子。
中午的午饭都是由李友柳和李建环姐弟俩做的,因为他们俩都先放学,然后李建文去找番薯藤回来剁和煮。这时,李友桂和关晓英她们才收工回来。
因为有过李友桂这个大姐的警告了,所以这一个上午,俩小孩都很乖巧,没有打闹,不是看书就是画画,写字。俩孩子见到李友桂时,还求表扬呢。
然后,小建业自然是被李友桂往家里领,到家时刚好可以吃饭,吃完再帮忙喂猪,然后才可以午休。
这样连续过了一个月,五月快过一半了,李母也去了市里一个月了,李友桂想去看李母,也想去看看房子的事儿。
要是房子真能买下来,还得趁着得空的时间修整呢,不然紧接着李建文和李友柳就要去市里上高中了,有房子要方便得多。
幸好,现在不是最忙的时候,李友桂请假也好请,生产队谁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李母去了市里也成了新闻在生产队传了一个遍呢,这次李友桂要去市里看李母,大家都觉得挺顺理成章的,李母没了李友桂还真不行。
最近,李家的事儿真的是多,最近是个个月都往市里跑,最勤快那次还一个月跑了两次。要不是罗中华看着李友桂得带着她小弟,知道她小弟是跟着她的,不然罗中华顶多只批一天。
李友桂拿了证明就带着小建业早早去了市里,她提了二十斤大米和二十斤番薯,十斤青菜,大概三十来只鸡蛋。陆家一份,李建明这边一份。
没错,还真让李建明给算对了,李友桂还真不会舍得让李母在这边不闻不问。只要是有好东西,一定会送过来。
结果,还真的是这样呢。
李建明下班回来就见到了家里多了十斤大米和十斤番薯,好几把青菜,以及二十只鸡蛋了。
虽然这点东西抵不了他的那十元,可多少也回来了些。要是让陆母过来,说不定还得拿他的东西回去呢。
自己的妈就是不一样。
李友桂懒得和李建明这个大哥计较,她不是不知道他的心思,看在兄妹一场的份上,看在他还算做个人,她也就算了。
这一个月来,李母过得还行,陆珍珍上班她就在家里带孙女,除了带孩子,李母还帮忙洗菜做饭打扫,还帮小孙女洗尿布。陆珍珍只要买个菜和洗夫妻俩的衣服,下班再带带孩子。
因为李母在灯泡厂也没有认识的人,她一个乡下来的也不敢去和别人说话,所以就整天窝在房间里,哪也不去。
李友桂来的时候,见不得李母一个人忙碌,只好帮忙扫地洗菜做饭。
既然还没到饭点,她在得知李母来了这么久之后一次也没自己下过楼,李友桂就抱着小侄女领着李母和小弟去灯泡厂逛一逛。
然后,接下来,李母就马上见识到了自己的女儿的脸皮有多厚了。
李友桂是逢人就叫,满面笑容,很是热情,而且声音还很甜,阿叔阿姨姐姐哥哥,那是张口就来。
不一会儿,短短的一段路而已,她就和好几个人聊了一会了,还给人家介绍李母和小弟,怀里的小侄女。
直把李母看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她大女儿居然还有这么一面,她是一点儿都不知道也没发现呢。
等回到李建明的家里时,她们母女俩已经认识了几个同住一栋职工宿舍楼的人家了。
李友桂在李建明这儿吃过了午饭,又领着小弟去陆家。因为出来时还是午休时间,所以到陆家时俩个老人都在家里,这点恰得刚刚好。
俩个老人见着姐弟俩都乐了,一个月没见着了,他们有好多事情都没法和李友桂说,一直盼着她来呢。
“友桂,那房子降到八百了,还是没几个人买,都是嫌太小,我看再过一个月,恐怕能降到七百。”陆奶奶首先兴奋的和她汇报这个消息,她也去谈过,可是那户主死活不降价,直到过了一个月,才死心少了五十。
八百,当然贵。
陆爷爷也把最近打听到的消息说给她听,“暂时没有要卖房子的消息,主要是现在都是兄弟姐妹多,房子都不够住,没人卖房子。”
李友桂听了想了想,下了个决定,然后才对俩个老人道。“这样吧,我想去和户主谈一下,要是降到七百五十,我今天就直接买下来。不行,就继续等。”
那样也行。
陆爷爷表示同意,买房子是特别大的事情,俩个老人也呆不住了,赶紧和李友桂姐弟俩去找户主。
户主并没有住在这边,而是住在棉纺厂,人家住的是个有三个房间的房子,儿子也分到了一套两房的。他要卖这个房子是因为够住了不需要,而且也看不上这么小的房子,宁愿卖掉拿钱。
并且这个年代,大家都更愿意更喜欢住单位宿舍楼职工楼,不太看得上那些自建的房子,觉得配不上身份。
李友桂一见到户主,就直接说要不是嫌弃房子太小,八百她是愿意出的,可房子又小又旧,买完之后还得花钱大修整,现在她出七百五十买那小房子,就问他卖不卖。
要是卖的话,马上交钱马上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