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王不以为然:
“我昂藏七尺,胸怀锦绣,难道要倚靠裙带关系,才能成事?母妃不答应,我这就去求父皇!”
“不许去!”
贵妃怒喝道,
“更换世子非同寻常,总得有合适的理由!玉儿母子有何过错?!我看你是被猪油沁了心了!”
隽王黑着脸,桀骜不驯。看样子,他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
徐贵妃怕他闹到天晟帝那里,事情更加不好收拾,因此咬咬牙,决定各让一步,息事宁人:
“一个王府,两个正妃,天晟朝从无如此先例!不过……音宛为叶家开枝散叶,也算于皇室有功。本宫就腆着脸,去求求皇后吧!”
贵妃瞪了眼隽王,神色像铁一般刚硬:
“更换世子的话,永远都不准再提!”
看隽王心有不甘地离开,徐贵妃咬紧了牙根,对音宛也是心生嫌恶。
她觉得隽王此举,一定是受了音宛的迷惑怂恿。
不顾隽王的前程,只为自己的名位争斗,致使家宅不安,实在是不顾大局。
她必须得站在姚玉儿这边,保住她和世子的地位,任谁也休想撼动!
提升音宛妃位一事,贵妃怕隽王生事,只得答应了。
可她怕姚玉儿寒心,特意传她进宫,好言安抚一番。
姚玉儿却表现得格外宽容大度,反过来还劝贵妃不要担心。这识大体的举止,让贵妃愈发心疼,喜欢。
皇后听贵妃禀报后,欣然同意音宛晋升正妃之位。
她下了懿旨,盖上凤印,还亲自为音宛主持了册封仪式。
音宛接过了金质册文,也觉得很开心。
她其实并不在乎这个,但这是隽王的一番心意,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能让姚玉儿大大地不痛快。
确实如她所预料的,姚玉儿为了这件事,气得半死。
册封音宛为正妃?!
这分明是在折自己颜面,逞那妖精的脸!
她抱怨皇后、徐贵妃糊涂,在房里破口大骂,说音宛是魅惑的骚狐狸,下蛊吃人的妖精。
可事已如此,她除了咒骂,却也没有一点儿办法。
转眼,叶承嗣满一百天了。
徐贵妃老早就铺张造势,广邀亲朋,积极筹备,要将庆典搞得排场又隆重。
她要借承嗣的百天庆典礼,给姚玉儿涨势,也向众人昭示承嗣的尊贵地位。
当然,她也想暗中弹压一下音宛,让她明白自己的立场,放弃非分之想。
世子百天庆那天,王府门两边贴上了大红的喜联,悬挂着鲜艳的宫灯,彩绸缎带结成花朵,挂满王府内外的墙壁、房檐。
到处都贴着烫金的“囍”字。天鹅绒毯边缘织着万字不到头图案,一直扑到昭阳院的厅堂前。
宫廷仪仗队在王府门口奏着喜乐,鞭炮“噼里啪啦”响彻天空。
院里,穿着粉绿襦裙的侍女忙碌穿梭,宾朋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太后、皇后和妃嫔们,都被邀请来了。
贵宾们来瞧世子。
这个说他“面相富贵”,那个赞他“仪表不凡”,一个个嘴里跟抹了蜜似的,争着说谄媚吉祥的甜话儿。
“来,宝贝儿,让伯母抱抱哦——”
裕王妃从一个妃嫔怀里,把承嗣接了过来。
“啊呀,瞧这小脸儿,胖嘟嘟的,真可爱唷!伯母好好瞧瞧你!”
她仔细端详着承嗣,对众宾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眉眼之间的感觉,还是像娘亲多一点。”
“对对!”
姚夫人赞成道,“我看第一眼的时候,也是觉得像玉儿。”
见自己的话受到认可,裕王妃颇受鼓舞,继续评价:
“眼睛是圆的,下颏这里有点儿宽,他娘亲是杏眼儿瓜子脸,这点倒不像娘亲。像父亲?”
她下意识地抬头环视一周,想找生父对照一下,却没有见到那个生父。
不过她对隽王熟悉得很,于是“闭卷做题”:
“不对。隽王下颏是尖的,嘴唇也薄,鼻梁秀挺,承嗣……不像他父亲那样标致,看上去稍微粗犷一点儿。”
“小孩子能看出啥?长长就好了,变化大着呢!”
姚母神情不大自然,假笑着从裕王妃手里接过了孩子。
因为提到了隽王,宾客们这才留意到,从进门到现在一上午了,貌似没见到隽王露面。
只有徐贵妃清楚,隽王来过了,是她派人将其拉过来的。
不过他魂不守舍地站了会儿,就又不见了踪影儿。
隽王对承嗣漠不关心,不理不睬,就像当年对嘉羿一样。
不过贵妃听说,他一散衙就飞驰回王府,抱着叶祺百般戏耍,就好像只有叶祺才是他亲儿子似的。
这当爹的,实在是太偏心了。
徐贵妃看不惯儿子如此行事,又无可奈何,只能尽其所能,将更多的偏爱给了承嗣。
她三天两头地赏赐玉儿母子,什么貂裘山珍、古玩玉器、东珠珊瑚、参茸补品等,源源不断地从宫里送到昭阳院来。
一个多月后,叶祺也要百天庆了。
徐贵妃怕隽王极力操办,压了世子百天庆的风头。就去请了天晟帝的谕旨,吩咐庆典规格不得超过世子。
这使得隽王满心不快,赌气说“不办了!”
可也不是他说不办,就能不办的。
天晟帝、太后那里都不能答应啊。
而且,叶祺百天之前,宗室、命妇、官眷们的礼品都送过来了,哪能只收礼不办筵席呢。
音宛向隽王建议道:
“不让操办过度也好,倒也省心省力了。王爷若真疼祺儿,就照我说的去做,能让他的百天庆更有意义。”
隽王听了音宛的提议,连连点头,说:“就这么办。”
很快就到了叶祺百天庆的日子。
这次,隽王府将庆典办得非常简朴。
只贴了红联,放了几挂鞭炮。但筵席无法俭省,就置办得很丰富,款待了众位宾客。
在筵席上,隽王向众人致了谢意,然后宣布道:
“各位亲朋嘉宾,今日叶祺百日庆典,本王特地简办,要为他行善积福。
“此次庆典,本王和宛儿商量过,要把宫里的赏赐、宾客的礼金悉数捐出,建立一个“慈医堂”,用于援助鳏寡孤独贫病之人。”
宾客闻讯,掌声如雷,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