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熙天生明白见好就收。
自从皇爷爷再也不对自己起疑心了,如果再有矫情的话,也是过不了的吧!
于是,急忙俯下身来又拜了拜,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孙儿懂了!谨守皇爷爷的教导!”
“嗯!朕累死了。明早朝你们和驸马一起列阵,然后好好说说督办皇庄之事!撤!”
洗清朱高熙之嫌,朱元璋内心也是备受煎熬。
在古今中外的帝王中,他是难得重视儿孙之人。
最不想看到的,是同室操戈。
可谓太子殡天、太孙遇刺,这两点都给朱元璋以极大冲击。
加之颇为器重的一子一孙疑点重重,更是令洪武帝心有戚戚。
今晚审问朱高熙可以说是如愿以偿。
也总算可以安然入睡。
“皇爷爷是万福金安的孙子告退了!”
朱高熙一分钟都不愿再留在文华殿,一听到皇爷爷说话的声音,马上跪着安顿好。
就连也不去管也是如坐针毡似的老爹朱棣也风风火火地从文华殿走。
“老四,今天晚上您要回燕京了!前天李善长讲北元这边又动了一下,这次回去您要好好提防!”
一直望着朱高熙不见人影,朱元璋意兴阑珊地对朱棣说道。
看着老态龙钟的洪武大帝,朱棣百感交集,可就是不动摇。
他非常明白他次子说得对。
若把这大明江山给了那顽劣无能、志大才疏之太孙外甥,洪武帝披着荆棘所开创的基业势必化为灰烬。
……
不提连夜背起行囊,朱棣单就朱高熙而言。
从文华殿出来,就径直来到安庆公主宅邸,期间连头也不回。
除那一记耳光外,父子俩连眼也不交流。
非不情愿,但不可能。
直到最后除紫禁城外,完全离开朱元璋视野时,朱高熙才轻轻抹去眼角那抹潮湿。
生于帝王家的他,凡事由不得他。
今天一别就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到老爹朱棣。
当年为使安庆公主便于入宫陪马皇后出行,朱元璋专门把其府邸建在紫禁城旁。
朱高熙走着走着才片刻就到安庆公主府第门口。
“哟!就是皇孙殿下,驸马爷在等你!”
门口佣人早已经熟悉不过朱高熙,马上笑着把朱高熙引到书房。
走在连廊里,才见书房里烛火闪烁,朱高熙便听到亲姨安庆公主说:“欧阳伦啊,你是个疯子啊!那么多钱,如果让皇兄知道的话,非要治死你才行!”
听到这句话的朱高熙忍不住眯了眯眼。
满腹经纶之差他与欧阳伦虽有中饱私囊之时,但是人数实际上是在控制之列。
据其估算,欧阳伦即使再拿点钱,顶着天不过千两白银。
安庆公主难道就不会为这一点钱而那么恐慌吗?
旁边的佣人也很自然地在书房听着谈话,一脸不好意思,不知要不要把朱高熙又带到里面去。
““你们先退后啊,刚才王妃说的,听见没有?
““小耳朵坏了,没有听公主的话呀?
佣人挺精明的。
朱高熙也颇为满意自己的成绩,顺手就打赏五十两白银。
等到佣人退下来的时候,才皱着眉走过来。
在历史上,洪武三十年欧阳伦确实因监督皇庄贪墨巨款而终因事发而遭朱元璋的开刀问斩。
为告诫天下,洪武帝又专门写了一篇檄文《大诰》。
朱高熙原本认为,欧阳伦加入自己阵营之后,会因后来的兴趣而收敛。
不料这姑父的贪财本色竟也早早迸发。
作为己方阵营里颇有分量的一员,是万万不能出问题的!
下定了决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径直推门进去。
““阿姨、姑父啊!
“呀!这就是高熙!”
朱高熙忽然现身,几乎没有吓到安庆公主,慌了神,竟然直接撞倒了桌子上一个精致的木盒。
里面宝钞立刻散落一地。
朱高熙暗中一扫,最小面额全是千两白银!
“咳,高熙你过来咋没打招呼?我跟你阿姨还为你着急!”
欧阳伦亦十分为难,不得不以咳嗽来遮掩。
“姑父!缺钱了吧?”
朱高熙并没有对欧阳伦马虎眼置若罔闻,径直直奔主题。
“高熙啊,看你这句话,堂堂驸马啊,哪有缺钱用啊!”
““你缺什么钱我都不认识!可我认识你生命,就一条路!
在安庆公主面前朱高熙丝毫没有让欧阳伦颜面尽失。
道理很简单:有一些事情不该马上就去办。
此言一出欧阳伦面色大变。
而安庆公主更被吓到了,手发抖。
洪武帝是个怎样的人物,她这当儿闺女在心里一清二楚。
“姑父啊,告诉您吧。只要我们买卖成,钱就得几斤几两!到时刨去必要支出,所剩盈利我一分不要,都交给您!但这笔朝廷资金,奉劝您还是不沾边为妙!”
“高熙啊,我居然不要了!可是西番使臣,地方官员都愣是塞到我这里来了。这里还藏着四川指挥使翟能千两!”
欧阳伦心里也有一丝不平。
在官场上,谁又能洁身自好呢?
你们不是同流合污的,你们将受到排挤压制。
他虽贵为驸马,却不可高清高。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真若洪武帝走了,下朝谁能卖脸?
若不是趁现在多捞了一笔,将来用啥打点掌权的官呢。
因此,欧阳伦的这一举动也为他铺平了一条后路。
当前形势复杂多变,他不敢担保燕王终将能上位。
在这一点上朱高熙同样是非常了解的。
但是了解归了解他无法同意。
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以安心的赚很多的钱,为什么不不顾一切!
“高熙!瞧着阿姨,得帮姑父了!”
看到朱高熙并没有向欧阳伦告发,安庆公主心中的害怕渐渐平息下来。
快为老公说情吧。
“阿姨,如果我不愿意帮忙的话,刚直接转头走人!请您放心,阿姨一定不会有事!”
朱高熙一边说话,一边把安庆公主从书房里扶出来。
有的事,还不可能被她一妇道人家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