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赵无忌在家中摆宴,请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喝儿子的喜酒。满百日,更是在家里大宴宾朋和亲友,一直乐呵了整整三天。
赵重阳一生出来,他的父母就感觉到他的不平凡:
一是出生时,他脖子上居然吊了一块绿得发亮的玉珮,上面无任何字迹,也看不出有何奇异之处。这个接生婆每年都要接上百个孩子,几十年下来,也不下两三千,可从来没有见过身上带着玉出生的孩子。“莫非这孩子是天上的什么心宿下凡?”接生婆心里这样想。刘夫人也认为那块玉能随着孩子降生,决非凡品,就吩咐接生婆不准声张。所以,要求夫君一给就是二十两银子的封口费。
二是三天后,父母第一次给他洗澡,就发现了他右脚心有七颗痣,呈北斗七星状排列。刘夫人当时就对赵无忌说:“老爷,莫非那话儿要应验了?”“也许。”赵庄主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句。
由于其父母已经有了心里准备,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有时表现出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奇异之事,他们也认为很正常……
赵本川赵重阳穿越之前,本来是重点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士博生,分在大型国企干了三年工程师。意外的车祸,让他穿越到了北宋末年。
从三岁起,赵重阳前世的记忆慢慢恢复,时有惊人之语出口。五岁进私塾启蒙读书,学习新知识,竟然比七八岁的大哥哥们掌握得快,每天都是他最先完成作业。
七年那年夏末的某一天,和一干小朋友来学堂读书,先生有事外出未归,众孩童就在学堂嘻闹。学堂与先生家院子仅一墙之隔,院内的一株桃树上,果实累累,桃子鲜红可爱,果香诱人。
孩子们看到满树的鲜桃馋涎欲滴,有一个孩子看见围墙的一处有个排水洞,就试着钻了过去,摘下桃子就开始吃。其他孩子争相效仿,每个人都摘了几个拿到教室里来吃。
不一会儿,先生回来了,看到满地的桃核,以及孩子们满脸的桃汁和果肉,又好气又好笑。大家自知理亏,一顿戒尺在所难免,一个个坐在坐位上低头弄衣服。先生拿出写字的黄泥,在黑板上写出了一幅上联:
今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让学生对下联,说谁对上了,先生就可以免去对大家的惩罚。学友们都把眼睛看向几个年龄较大,学业优秀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对上先生出的对子,以免除先生的惩戒。几个十四五岁的学长中,有两人平时才思也较敏捷,但这次绞尽脑汁,硬是想不出满意的下联。这时,只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赵重阳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先生说:“先生,我已经想出了下联。”这时,邻村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叫胡淘书的学生讥笑道:“我们这么多学长都没有想出来,你一个才入学不久,识字不多的黄毛小子,懂得什么叫对子,别在那里丢人现眼了?”
先生道:“有志不在年高,似你这般蠢笨的东西,学十年也赶不上重阳学一年。”
“先生何故厚此薄彼,长赵重阳的志气?”胡淘书不服气地嘟嚷道。
“非是我厚此薄彼,你说你比赵重阳大了不下六岁,哪次背书你比他先记住?哪次写文章你比他写得快?这次大家都不行的情况下,唯有他对上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他比你们大家都才思敏捷吗?”先生陈永福反问道。
“他也只是说说,并没有说出来呀。”胡淘书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赵重阳只是想哗众取宠,其实并没有想出来。
“报告先生,我如果上去把下联对子写出来了,那就让胡学长当着大家的面承认自己是蠢才,如果我写不出来或者是对得不工整,我就当众承认自己是蠢才。”
先生说:“行!就这么办,谁输了谁就当众说自己是蠢才。”就这样,陈先生根本就不管胡淘书是否答应,就同意了赵重阳的提议。
于是赵重阳故作老验地度着方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下联:
它年攀桂步蟾宫,心定有我!
“好!好!好!”先生叫好,同窗叫好。先生高兴地说:“那我们就预祝你它年蟾宫折桂,金榜题名。”先生一高兴,连连竖起大姆指夸奖道:“神童!神童!不仅对得巧妙,而且立意新奇,志存高远,志向不凡!怎么样,吴生,你服气了吗?”
“弟子心服口服,与赵学弟相比,弟子确实是蠢才。”胡淘书低头说道。
陈永福老师对胡生道:“你学习虽然刻苦,然悟性差,今后还要向你的这位学弟虚心请教,千万别仗着年长,就自以为是。”
“是,弟子受教。”
这件事给胡淘书的警醒很大,从此以后,他一改浮燥的习惯,潜心学习,后来终于以中等之资,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三等进士的功名……
八岁那年春天,先生带孩子们外出踏青,看见青蛙在水田里快乐的鸣叫,便让学生们作一道咏蛙的诗。赵重阳一时也没有合适的佳句,便想起后世太祖爷的那首巜咏蛙》诗,当着大家的面便吟了出来:“独坐龙盘如虎踞,绿树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面养精神。春天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一时,又搏得学友的喝彩之声。先生听听,更是大加赞赏。望着年幼的他,先生心里暗忖:此子长大后,绝非池中之物。肯定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英雄豪杰。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他,使他成为一代英才。
这一天,骤雨初晴,一道彩虹从远方的山腰升起。先生带着大家在外面看彩虹。几个有些才华的学长看着彩虹不由诗兴大发,开始摇头晃脑的吟起彩虹来。其中一个叫谢正元的学生吟道:“谁把五彩线几条,和云混雨挂山腰。”
先生一听,还不错,鼓励道:“还可以,请继续来下文。”
谢正元站在那里想了半天,敝得脸红脖子粗,再也没有了下文。
老师望着众弟子,问道:“谁能够把下一句继下去?”众人尽皆摇头,面带难色。唯有赵重阳走上前来,恭身对老师道:“弟子愿意一试。”
老师点头应允,众人也把欺望的目光看向他。只见他从容不迫的念道:“欲跨天堑平胡虏,万里碧空架长桥!”
“好!好!好!”“妙!妙!……妙!”
一连串的赞美声此起彼伏,陈老师也为有这样优秀的弟子而感到骄傲。他高兴地度着方步,捻着胡须对自己的得意门生说道:“重阳啊,希望你允文允武,乘长风,破巨浪,长大后率领我大宋儿郎平辽灭夏,保万里疆土不被异族践踏!保亿兆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赵重阳向师尊鞠了一躬,郑重地答道:“弟子一定不负师尊教诲,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自此,赵家庄少庄主赵重阳之名日渐响亮。
教赵重阳他们的先生陈永福本是一位饱学之士,他见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奸臣当道。像苏大学士这些有学问有能力的正直之士都遭贬谪,而征讨西夏的一代名将狄青,更是被皇帝猜忌,被一批无耻的文官迫害至死,就无意仕途,在乡下教几个学生聊以度日。
北宋一朝,重文轻武。北有大辽,西有西夏,随时骚扰边境,给国家带来无穷的边患。使边境的百姓,谁时处于战之中。近些年来,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人,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正在不断摆脱大辽的控制,慢慢地崛起。
陈永福不像一般文人看不起武将,反之他认为,文人都应该像范仲淹、韩琦那样,在地方能安抚百姓,造福一方。在边关能统兵御敌,保境安民。所以,他希望赵重阳文武并重,长大后成为一个治国安邦的治世能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