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给李世民讲完所有的道理之后,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今天李佑说的每一句话,在他看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不是来自李佑的话,他又是一条都不会相信。
见到李世民陷入思考,李佑自然是小声地说了声告退,接着在李世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溜出了御书房。
回到王府,李佑便招来了刘基等人,把今天的事情说了出来,接着便让他们开始准备了起来。
别看李佑早就为今天做足了准备,但是真正行动开始,还是让王府上下好一阵的手忙脚乱。
在王府上下一心之下,《贞观半月谈》的第五期终于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上市这天,长孙无忌早早地便派人去书局买了一本回来。
“《贞观半月谈》正确的打开方式!”
简简单单的几个大字,构成了这一期杂志第一篇文章的标题。
“燕王不是说这一期的主题是南市么,怎么换成这个了啊?”
带着浓浓的疑问,长孙无忌认真地看起了第一篇文章。
然而,看完之后,长孙无忌却更加迷惑了。
平心而论,这一篇文章是非常具有鼓动性的。
它将一个简单的东西讲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角度。
就拿《贞观
半月谈》来说,在这篇文章中就以前面四期为例子,发现了其中那些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却被证明非常重要的东西。
就比如第一期,唐军大捷和新律法的预告,在一般的人眼中,或许那就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新闻。
但其实其中的商机却是空前的。
要知道,在有《贞观半月谈》之前,民间是根本不可能了解到唐军是为何胜利的,那些战争的细节除了老兵的口耳相传,基本上是不会流传到民间的。
但是现在,通过这本杂志却是透露了出来。
而在这些细节中,便出现了很多新的名称,比如马蹄铁、比如棉衣。
这些信息被大部分人给忽略的,但是有人却能从中找到商机。
他们开始打听这些东西的出处,到产地学习技术又或者是直接购买,然后借着杂志的宣传,回到家乡售卖。
在如今短短的一两个月里,两个新兴的产业便出现了。
又一批新的富人出现了。
在看第二期,其中关于律法的解读中,便有许多朝廷支持的行业。
一些原本无业或者即将破产的人,果断地投入到了这些行业之中。
虽然现在因为时间还短,财富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至少这些人不
再为生计发愁了。
还有第三期、第四期……
一个个案例就鲜活的摆在面前,有的已经通过时间被证实可行,而有的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是听起来也像模像样。
最终,文章得出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结论。
那就是《贞观半月谈》除了是朝廷政策的解读,更是一本百姓的致富经。
只要能认真阅读这本杂志,了解朝廷的动向和原因,再多动脑筋,就能从中分析出商机。
而相比其他的杂志,《贞观半月谈》有着最大的优势,便是它的权威性。
这本经过尚书省背书的杂志,才是唯一真的能代表朝廷意志的杂志。
看完之后,长孙无忌虽然还不明白这个和南市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李佑重新定位《贞观半月谈》的行为却是极为认同的。
在找到最大的差异之后,不但是和其他的杂志拉开了距离,更是定下了这本杂志的基调。
“哎,看来在做杂志上还是燕王厉害啊!”
“如果舅父在前面几期就定下这样的基调,我之前两期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滑坡了!”
长孙无忌一面感叹着,一面继续看了下去。
而看到下面的文字,长孙无忌对李佑的佩服之情又提升了不少。
在接
下来一连三篇文章,李佑对于南市都是只字未提,但是却不难从文章中分析出一个信息。
那边说,长安目前东市和西市的格局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在这个变化中,将会涌现无限的商机。
长孙无忌相信,只要是读出这个信息的商人,定然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尽快赶往长安。
只要这些人汇聚到长安之后,南市开张的动静自然会被这些人给打听到,然后想尽办法钻进去。
那么等到李佑的南市开业的时候,想不热闹都难了。
“这个燕王看来也是个玩弄人心的高手啊。”
“还好他并没有对帝位有什么企图,要不然还真就是承乾的一大劲敌啊。”
对于太子李承乾,长孙无忌的态度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无限看好,到李承乾因为腿伤颓废而选择战术性保留意见,到现在充满了期望。
大起大落之后,长孙无忌也算是看清楚了现在的局势。
在众多皇子中,李世民最爱的还是李承乾,但是最看重的却是李佑。
不过现在的事情表明,李佑对帝位是真的没有想法。
无论是帮助李承乾医好腿伤,还是主动退让出户部尚书的位置,从不参与军务,都
将他的立场表现的淋漓尽致。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孙无忌对李佑也是越发地友好,之前的那一丝敌意也早已荡然无存了。
在这三篇文章之后的文章,在长孙无忌看来就有些不痛不痒了,其中有八卦,有连载的小说,更有一些简单的一句话新闻,以及稿件征集。
在长孙无忌看来,这些内容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吸引读者继续读下一期。
这种做法,在其他的杂志中也有人试过,就目前来说也还看不出效果来。
看完整本之后,长孙无忌不由得又担心了起来。
这一期杂志在他看来,虽然内容不错,但弱点也很明显。
那就是缺少了大的爆发点,似乎吸引人的地方不太足够。
就这样的内容来说,想要战胜其他的本地杂志,实在是有些艰难了。
然而,三天后,从全国各地传来的信息却是让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这一期的《贞观半月谈》卖地非常好,原本的十万册在开始销售的第一天便售罄。
为此,李佑还特地加印了五万册。
而这加印的五万册,在第二天也是被抢购一空。
“大唐民众这是怎么了?”
“难道赚钱,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