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认真地想了想这个问题,但却仍然想不明白。
然而这个时候李佑开口道:“前日里,本王在整理阴家大宅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一件外公的遗物,细看之下却是和杜尚书有关。”
“所以,这一次我特地带来,还给杜尚书!”
听到这话,杜淹也是有些吃惊。
他在隋朝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对于当时位高权重的阴世师虽然满满地仰慕,但是却并没有太深的交情。
此时突然听到居然有东西留给自己,心中居然还有些惶恐。
很快,杜淹便接过了李佑拿出来的东西。
这是一封书信,看信封和纸张,的确有些年头了。
“外公写给杜尚书的信件,本王没有拆看。”
“不知道杜尚书可否看过之后,让人告知内容,也让本王知道更多外公的事情。”
听到这话,杜淹自然明白李佑话语中的意思,开口道:“楚王稍等,这是阴大人遗物,待我看过之后,便交还与你。”
说完,杜淹便当着李佑的面拆开了信件。
激动的心,颤动的手。
杜淹打开一看,脸色却是一变。
这信上,居然是阴世师对杜淹的满满期望。
从信上的口吻来看,这是阴世师自知长安不日就会被攻破时写下的。
也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并没有传到自己的手上。
阴世师觉得杜淹留在御史台其实是对他才华的埋没,他觉得杜淹在识人上有过人的天赋,无论将来如何他都应该去国子监为朝廷培养人才。
还说,只要杜淹能静下心在国子监待上三五年,便应该进入吏部,继续为朝廷选官。
接着信上还有不少的鼓励之词,鼓励他大胆地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君王,都不应该埋没自己的本心。
此时杜淹只觉得阴世师信上的每一句话都写到了他的心坎上。
他觉得自己兜兜转转半辈子才悟出的道理,原来在当年便被人看出来了。
他非常遗憾,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看到这封信。
看到杜淹表情的变化,李佑适时地解释道:“杜尚书也知道,破城的速度超过的大部分人的想象。城破之后,阴家的遭遇,让当时很多信件都没有来得及发出去。”
杜淹沉重地点了点头,淡然一笑道:“多谢楚王,现在能看到这封信,真是让我感到无比的惭愧啊。”
“我真的是愧对阴老大人对我的厚爱啊。”
说完,杜淹将信还给了李佑。
李佑拿过信,也是装模作样地读了起来。
【这还有什么好读的啊,这信本
就是我写的。】
【虽然是假借外公的口吻,但是这也是为了大唐的未来嘛。】
【外公仁义忠厚,定然是不会怪我的!肯定还会夸我一句,干得漂亮。】
这书信用的纸张的确是在阴家老宅找到的,在分析出杜淹的心理之后,李佑便大胆地写下了这封信。
看到信件的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李佑差一点就没有忍住自己得意忘形的笑意了。
假装看完了信之后,李佑也是感慨道:“杜尚书如今身为吏部尚书,也正是印证了外公当年的断言。”
“杜尚书现在为大唐举荐多位良才,我外公在九泉之下也应该是感到欣慰啊!”
看完信后,杜淹原本对李佑的那点怨念早已烟消云散,现在看李佑只觉得满是欢喜,而且是越看越喜欢。
听到李佑的夸奖,杜淹连声说着愧不敢当。
李佑自然是打铁趁热问道:“杜尚书定然知道本王的新学,还请杜尚书指教一二。”
新学这件事,其实便是杜淹对李佑怨念的根基。
但是现在,在杜淹对李佑改观之后,他对新学的态度也变得大为不同。
其实作为吏部尚书,杜淹对于输送后辈官员的国子监一向也是非常重视的。
对于李佑的新学,他也有在特别的关注。
这
一次新学开学,杜家子弟也有在其中的,杜淹也是多次召集这些人前来问话。
平心而论,杜淹在新学上看到了不少的闪光点,他觉得这些可能都会在未来对大唐带来突破性的变化。
但是同时,杜淹也对新学有些意见。
这些意见中最多的就是知识太过繁杂,虽然新颖但却并不深入。
他觉得就比如四书五经一道,其实很多人一生钻研也难以了解其中的奥秘。
在李佑诚恳发问之后,杜淹便提出了自己这个想法。
李佑诚恳地点了点头,对杜淹的担忧表示了肯定。
接着李佑沉声道:“杜尚书可有想过,大唐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只是钻研一道之人,真的可以在地方上独当一面么?”
这个问题一出,却是把杜淹给问住了。
作为吏部尚书,杜淹想得最多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问题。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不同的岗位其实是需要不同的人才的。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大部分的基层官员来说,并不需要在四书五经上有太深的造诣,足够教化一般百姓那也就够了。
而对他们来说,其实最需要的除了一颗爱民如子的心,更多的却是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这
种能力是对风土人情的了解,是对水文地理的熟悉,是对四时变化的洞察。
如此种种其实都是之前在国子监学不到的。
想到这里,又想到新学里那种类繁多的课程,杜淹一瞬间便明白了。
新学并非是一所学堂,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基层官吏的训练场啊。
“楚王果然高见!”
“这样看来,大唐所有的基层官员都应该去新学学习一番啊!”
李佑也没有想到杜淹居然如此上道。
不过既然杜淹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他便顺着杜淹的话说了下去。
“杜尚书的话和本王真是不谋而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上面,却是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啊。”
杜淹此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快速地让全国基层官员过来学习,听到有问题立刻开口道:“楚王有什么问题啊?”
“如果有什么用得上臣的地方,臣、吏部和杜家一定全力支持。”
一句话,杜淹便将京兆杜家给牵扯了进来。
李佑等的就是这句表态,立刻开口道:“杜尚书也知道,如今新学就在神策府中,不光是规模不大,如果让全国基层官员都来神策府一趟,估计流言蜚语立刻就传开了……”
李佑的话还没说完,杜淹已经明白了过来。
顿时杜淹便笑出了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