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佑这一觉并没有睡多久,朦朦胧胧中他就被人给摇起来了。
“四哥,快醒醒,别睡了。”
李佑睁开眼睛,李丽质的小脸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小荔枝怎么了?”
由于两兄妹关系好,李丽质也成为了唯一一个李佑选拔可以不用通报直接进入王府的人。
但李佑也万万没有想到,李丽质会这么早就来找他。
“不好了,不好了,思怡表妹要挨训了!她急得都哭起来了。”
见到李佑仍然睡眼蒙眬的样子,李丽质又摇了起来。
“别摇了,小荔枝慢慢说。思怡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四哥来想办法。”
李佑撑着床,强行坐了起来,安慰道。
“四哥这一次真的要靠你了!”
小荔枝让李佑坐好,接着说了今天过来的事情。
原来自从李佑等四个大一点的皇子进入六部实习以来,崇文馆那边就冷清了许多了。
闲来无事的孔颖达和李纲便向李世民建议,让长安城中那些国公大臣的子女都可以崇文馆学习。
李世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大笔一挥便同意了这个请求。
于是乎,长孙思怡作为长孙无忌的女儿,自然也进入了崇文馆。
一开始,两个女孩还挺高兴的。
作为闺蜜,能手牵着手上学,放学一起聊天谈心,对于能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两
个女孩都很开心。
然而两个兴致勃勃的女孩来到崇文馆之后,却发现这里一切都变了。
这一次来的人很多,不光长孙家来了长孙冲和长孙思怡,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直,杜如晦的小儿子杜荷,更为可怕的还有程咬金的两个儿子程处默、程处亮,以及尉迟敬德的儿子尉迟宝林这三个活宝。
这些国公之子,一开始的时候还因为父辈的叮嘱而规规矩矩。
但是一堂课还没有结束,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便很快混熟了,接着课堂秩序一度失控。
为了压制住这群混小子,平日里还算和蔼慈祥的老师们严厉了起来。
不仅教授的文章难度提升了不少,留给他们熟悉的时间也变得少了起来。
而今天一早,长孙冲便因为功课没有做好而被李纲打了手心。
明天便要轮到长孙思怡背诵课文了,但是文章太难了,长孙思怡已经努力了一上午,但是有些字还是太难了。
看着一脸着急的姐妹,李丽质便想到了自己的李佑。
之前李丽质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总是向李佑求助,所以这一次她第一个想到就是李佑。
于是李丽质难得的逃了课,跑到了楚王府。
对于李丽质没有去找自己的亲大哥,而是逃课跑来这里,李佑也是一阵的感动。
“四哥知道了,你把思怡带来
吧,我来教她,一定让她明天可以顺利通过!”
“多谢四哥,我就知道四哥一定有办法的。”
接着李丽质便欢天喜地地跑了出去,她要立刻回到崇文馆,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长孙思怡。
李丽质走了,李佑却是也没有了继续再睡觉的兴致了。
李佑起来,让小樱开始为自己准备早餐,考虑到昨天没怎么睡好,李佑还特意让小樱帮自己泡了一杯咖啡。
吃过早饭,李佑便关在书房,开始准备教授长孙思怡了。
其实长孙思怡和李丽质一样,都不是天资愚钝的人,而是在这个时代识字确实有些难了。
先不说繁体字笔画更多,字形也更加复杂,写起来难了很多,单就是识字很多人都做不到。
而且由于汉字本身表意不表音,还有的人因为看得多了而认识字的意思,但就是不会读。
由于没有拼音,这个时代的人要准确的读出一个不认识的字其实是很困难的。
古人为了能准确的读出汉字,以便让文化流传下去也是煞费苦心。
最早的人们发明了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
曰悦”来进行注音。
在这个两个方法上,很复杂的字可以用简单的字来注音,大大的扩展了识字的量。
但是这两个方法都有他先天的不足,并不能完美地将汉字的读音准确地流传下去。
就读若法来说,虽然音近,但是毕竟不同,一个字在流传过多次之后,很有可能便会形成和之前完全不同的发音。
比如说岩石的“岩”字,在有的地方发音偏向“Yan”,而有的地方就像“ai”,就是因为在使用读若法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字来注音从而造成的差别。
而直注法的缺点就更为明显,那就是能使用的地方受到了限制。
例如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
基于两种方法的缺陷,在汉末魏晋时期,中原学者受到了梵文的启发,发展出了反切法。
对于反切法具体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是它却是真真正正的改进了汉字的注音方式。
反切,又称“反”、“切”、“翻”、“反语”等。
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
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
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不过,反切虽然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但同时也有无法弥补的缺陷。
其中最为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反切是用汉字去拼汉字。
这就相当于那个经典的游戏大鱼吃小鱼。
小鱼在通过不停的吞噬同样或者比自己小的同类之后,身体慢慢变大,然后可以吞下更多,更大的鱼,同时自身也慢慢变得更大。
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往往积累越多的人,继续下去就会越发的轻松。
在反切刚刚产生的时候这种方法是非常容易学习和掌握的。
因为当时去学习反切法的人,都是名士,都是有名的读书人。
他们手里的都已经是大鱼,自然可以靠着反切快速长大。
在快速精通了反切之法以后,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反切认字,制造反切来注音,而且还能用反切来打哑谜、说隐语。
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那些初学者手中,非但没有大鱼,甚至连小鱼都没有。
他们拥有的只是鱼钩,或者是一颗想要成为大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