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日,马尚镇九级村的袁瑞兰,其子女在一家大酒店为其举行了百岁寿诞庆祝仪式,这天上午袁老的晚辈、亲戚、朋友及九级村、付家镇房家村的村干部代表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共庆袁老百岁华诞。市老年大学艺术团为其奉献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浓厚的氛围,热闹的场景,使人难以忘怀。
吃苦耐劳能里能外
九级村是袁瑞兰的娘家所在村,她是在娘家所在地安家落户的。她曾有过两次婚姻,前夫是付家镇房家村的房先生,他们生有两儿两女,后因感情不合离婚。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她与河南省民权县哨口村的李清河结婚(当时李清河在淄博当兵),他们生有一儿一女。1956年李清河转业到莱阳县油质公司任保管,袁瑞兰随夫去莱阳工作,1958年李清河辞职后,他们选择了来九级村定居,自此成为九级村人。袁瑞兰一直和三儿子李洪生、儿媳张玉玲生活在一起。
袁瑞兰吃苦耐劳,家里地里都能干,拾的起放的下,是个敢想敢干的大气之人。初来九级村时借房居住,1964年在娘家兄弟的帮助下艰难的盖起了两间土坯房,1979年拆旧建新,盖起了五间土坯房,配备了东西厢房等,1991扒了土房建瓦房,一次性建起了五间砖瓦房,东西厢房大门、栏圈等一应具全。三次建房,袁瑞兰既操心又下力,所付出的艰辛另人难以想象。特别是第三次建房时她已76岁,白天忙碌一天,晚上吊上电灯筛沙,睡在一张小铁床上替儿子看架子。“俺公公是当兵的,不会干庄稼活,家里这事那事的全由婆婆干,她很能干,四邻八舍都夸她”。儿媳张玉玲自豪地说。
1982年李洪生家分了8亩责任田,一年种两季,小麦玉米轮作。为致富李洪生买了辆大车,购置了一头骡子,早出晚归,天天和妻子外出拉沙、运土、拉砖等,有时晚上很晚才回家,这样一干就是11年。其间家里的事情全由袁瑞兰承担,她带孙女、洗衣、做饭、晒麦子、扒玉米、喂猪、菜园里浇菜等。袁老78岁时有了小孙子,她天天照看孙子,直至把小孙子带大。
不是闺女胜似闺女
人的长寿因素至少有三,一是要有长寿基因,二是有豁达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情,三是要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袁瑞兰三条全占,她的母亲活了103岁,她除有长寿基因外,还摊了个好儿媳,几十年来她一直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张玉玲的孝顺在2000多口人的九级村无人不知,无人不赞。袁瑞兰的大儿房梅昌在房家村担任过多年村主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3月1日在母亲的百岁庆典仪式上,他对弟媳张玉玲三十多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孝敬母亲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杨。
1981年12月张玉玲进的李家门,三十多年来,张玉玲和婆母的关系一直处得很好,二人从未拌过嘴、红过脸。张玉玲说“俺娘是个急性子,平时她好说好管好叨叨,我是个憨厚人,她说啥我听啥,从不和她计较,免得让她生气,让她天天有个好心情”。
三四年前,袁瑞兰和家人一样吃饭,家人吃啥她吃啥,挺粗拉。近三年来,随着年龄增长,袁老掉光了牙,吃馒头、火烧等干饭成了难题,为此,张玉玲想方设法给母亲做好爵易消化的软饭,早晨、晚上给母亲下面条、琪子、水饺,每次下面条、琪子都为母亲打上个鸡蛋,母亲喜欢吃馄钝,张玉玲便利用星期天给母亲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起来,每天上午给母亲下15个。为给母亲增加营养,张玉玲将韭菜、白菜等蔬菜叶躲碎,磕上鸡蛋、放上葱花、味精等做成饼子,母亲每顿吃两小块。给母亲做肉炖地蛋、茄子时,张玉玲把肉、地蛋等切成玉米粒大小的方块,炖的稀烂后让母亲吃。给母亲炖鸡时把鸡肉躲成馅子,让母亲不用爵就能咽。为方便老人晚上喝水,张玉玲为母亲买了把小暖瓶,放在她的床头橱上,让她啥时喝啥时到。为防止老人上火,张玉玲还为母亲备下了弥猴桃、西瓜、葡萄、梨、萍果等,母亲随时可拿着吃。“我在附近小区干保洁员,月工资1300元,别看工资少,主要考虑离家近,能随时回家照顾母亲,离家远的工作,挣钱再多也不能干”。张玉玲说。
生活规律讲究卫生
袁瑞兰老人中等身材,腰不弯背不驼,穿戴整洁,眼睛有神,头发干净顺溜,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落。
袁老的生活比较规律,按时吃饭休息,注重个人卫生。她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晨5点多钟起床,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两年前她能拿着马扎子到楼下小区里晒晒太阳遛遛弯,现在腿脚不灵便了,每天只能在室内走走,在客厅里晒晒太阳。
近年来,袁老站在洗手盆前洗刷感觉有点累,对此张玉玲就在母亲的卧室里放上了一把椅子,椅子旁边放了个马扎子,每天早晨为母亲端一盆洗脸水放在椅子上,让母亲座在马扎子上洗脸。袁老挺注意个人卫生,洗完脸后她再用湿毛巾反复擦前胸后背等,每天一次,从不间断,洗刷完毕,再用托把把洒在地板上的水托干净,别人替她托她不同意。
“自去年俺娘的耳朵有点聋,两眼长白内障,视力不大好,气管炎好多年了一直不好。心脏、大脑、肝肺等主要气管没问题”。李洪生说。在送记者出门时,袁老拄着手杖,边慢悠悠的走边客气的说:“你说,还得麻烦你”。“大娘,甭客气,祝您健康长寿”。
(王立文王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