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创始者说》,关于这本书,可以说从生产机制方面建构了整个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史。本书是对这些网站三十余位创始人、管理者的访谈整理稿,以直接、深入对话的方式回顾和总结了各文学网站的创立和运行及其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其中既有历时性的脉络梳理,也有共时性的文学生态展示,具体地勾画了网络文学的样貌,呈现了立体、丰富的发展图景,也为中国网络文学留下了若干生动的“江湖传说”。
其实我看这本书的读后感,没有上面说的那么冠冕堂皇。我只是认为,创始者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爱好当成事业来做,这真的是一种幸福。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个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又很骨感。大多数的凡夫俗子,就只能怀揣着一份曾经的美好理想,做这一份自己不怎么喜欢的、用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为五斗米折腰。那些年心心念念的一些东东,在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里,渐渐地湮灭。只留下星星之火,但永远不可以燎原。
其实在中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格格不入,所以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大多数也相看成厌。自古文人相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像现在如此这般南辕北辙的,还当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但我以为,真正传世的佳作,必定会是传统文学,而不是网络文学。因为一天能写几万个的文字的,是谈不上真正的千锤百炼,甚至连信手拈来也做不到。明明只能写一百万的文字,偏偏要拖拖沓沓地写上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甚至五百万。请问这样的文字,真的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吗?就好像原本好好的一锅鸡汤,色香味俱佳,却偏偏要兑上一大缸的水。请问这鸡汤还是原来的那味鸡汤吗?
这好像就是网络文学一个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精品的网络文学,自始至终都是凤毛麟角。即使曾经创造出一两篇精品的网络作家,在后来却往往超不过以前的自己,再也写不出更上一层楼的作品。真的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在网络创作里,从来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些无意中间写的作品,往往可以一鸣惊人。但后来那些刻意写的文字,才情总是无以为继,没有出彩,也就没有精彩。当一个人背负太多的目的去写文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走进了文字的死胡同。真正的好文字,应该是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发自肺腑有感而发。
文学之殇久矣,有人说,其实文学本身没有错,兴趣也没有错,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一种定位。定好了位,文学就是一壶茶,氤氲着淡淡的香,否则文学就是“毒药”。真可谓真知灼见!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是面对人生,面对文学创作最好的态度,尽人事而听天命,或可相对轻松,这也许是所有文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