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刘氏迎着崔晴柔的娘就进到了会客厅,崔氏不在,也只有她陪着了,吩咐了人上了茶后又道:“母亲好长时间没见着小叔了,着实想得紧,所以才会趁着小叔派人来京里送东西时,跟着一起去秦南看看小叔,估计过些日子也该回来了。”
崔晴柔的娘端着茶杯,摆着长辈的谱,道:“这些日子你母亲不在家里,这一家子上上下下也都靠着你在打理,按理说我一个外人不该多说些什么,可我若不说,就怕这府里任意一个人都能骑到晴儿她头上去了。”
刘氏一惊,道:“婶子这是什么话?不管母亲在不在家,弟妹的吃穿用度上,可从来没有亏待过一分。”
崔晴柔娘道:“你是个贤惠的,自然做不出苛待弟妹的事来,只是这家里下人些该约束的时候还是要约束。晴儿她姑不在,小四也不在,难保有些下人看菜下碟,若不约束、敲打一下,以后岂不爬到晴儿头上来了。”
刘氏忍着怒意,看向崔晴柔直直的道:“弟妹,可是有人在你面前无礼了?”
崔晴柔幽怨的说道:“大嫂不是每日都能见着家里的下人是怎么对我的!根本就没拿我当主子!”
刘氏也不想当着崔晴柔的娘说家里的事,但也没承认崔晴柔说的话,只说道:“这个我倒未曾注意到过,不过弟妹若是觉得家里下人有谁没敬着你,自己教训就是。你是主子,咱们家还没有主子不能管下人这一说。”
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道:“弟妹就算忍着自己不管,也该找我给我说一声,虽然母亲不在家里,但下人犯错,该处置的,我总归不会包庇着,不然这个家岂不乱套了,也免得让亲家婶子为了这一点事跑家里来一趟。”
崔晴柔继续幽怨,道:“大嫂每日里事情多,我在家也是闲着,正好回家陪陪我娘说说话,只是我娘舍不得我,非要送我回来一趟。”
刘氏一听忍着把本来要说成‘既是婶子想弟妹了,我就不打扰婶子和弟妹说话了’改成了“原来是婶子想弟妹了,都在京里,也不远,婶子以后多来看看弟妹就是。”
下半晌,等着崔晴柔的娘走后,刘氏就回到了自己的屋里,喝过丫鬟递上来的降火茶后冷笑道:“看她还能作到几时!”
想着王子瑜专门让人送信回来让崔氏过去相看那姑娘,就看得出他对那姑娘的用心,等以后回来有的她好受的时候。她甚至还想着他们回来时怕都不只他们两人。不过刘氏也不同情崔晴柔,这就是活该!
丫鬟站在刘氏一旁,等她把茶杯放下后才问道:“太太可要召了丫鬟婆子前人来训话!”
刘氏把手中的茶杯一放,“家里都好好的,我喊她们来岂不是耽误大家做事!”
丫鬟又道:“可二太太不是说家里下人不敬着她。”
刘氏嘴角勾起一抹讥笑来,“她能做出那样下作的事来,不但让小叔和家里生了一场气,还搅得家里都不得安宁,这样还想让人敬着她,美得她了!”有了今日这事后,让原本对崔晴柔还有些同情的心也跟着淡了去,她好不好过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随后又接着说下去,“今儿我迁就她娘是长辈,忍着些,要再有下次,管她长辈不长辈的,没道理让一个外人还跑到家里来指手画脚。”
丫鬟也瘪了瘪嘴说道:“搅事精。”
当然这事并没有因为崔晴柔的娘走了就完了,等到崔氏回来后,刘氏把家里的事原原本本都和崔氏说了一遍。
崔氏听后自然是没有好脸色,在崔晴柔来请安的时候便直接让人打发了她回去,顺便还让人带话出去,让她明日再来请安,顺便把以前给王子瑜做的衣衫一并带来。
崔晴柔万万没有想到崔氏还要让她再拿衣衫过去。摆明了想要收拾她,这让崔晴柔除了有些不知所措外更让她生气,压抑的回到自己的屋子后一把就把桌上摆放着的东西推翻到地出气,嘴里还吼道:“她就是想让我难堪。”
杨嬷嬷是陪着崔晴柔去的崔氏处,本想着进屋后好好劝着崔晴柔明日一早再去给崔氏认个错,以后也多忍着些,可进屋还没来得及说,她又开始发起了脾气来。
等她吼完,杨嬷嬷才扶着她坐下来,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太太这样气着自己不说,要是闹得动静大了免不了又传到夫人哪里去,到时吃亏的还是太太。”
崔晴柔死鸭子嘴硬道:“传过去就传过去,反正他们都看我不顺眼!”可一说完就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杨嬷嬷道:“不管怎么说你现在已经嫁进了王家,已经是王家的媳妇了,除了孝顺公婆,帮着婆婆料理家务,夫君的起居饮食也是要照顾到的。”
崔晴柔委屈道:“可是表哥他都不要我,我还怎么照顾?”
杨嬷嬷见她好歹听了一些,又接着往下说道:“成亲的事,当时二爷也是在气头上,加上又一直在任上,也难免冷落了你,你心里再有抱怨,当日也不该剪了给二爷的衣衫。”
崔晴柔听了杨嬷嬷说到剪烂了的衣衫上了,顿时又激动了起来,“她都在外面找野女人了,我为什么还要给他做衣衫!”
杨嬷嬷耐着性子继续劝道:“这小妾就是个玩意,以后回来了还不是要看你的脸色过日子,你犯不着为了一个玩意来气自己,更犯不着为了这个玩意和二爷夫人他们把关系闹僵。”
崔晴柔脸色又缓和了些,“可衣裳已经被我剪了丢了,还要怎么拿去?”
“明儿你早早的就去等着夫人起来,哪怕是夫人说你骂你你都好好受着,再说些好话哄着些。太太是夫人看着长大的,多说些好话,也才能软了夫人的心。”顿了一句,又接着道:“以后太太还得多靠着太太,才能把二爷的心笼络回来。”
杨嬷嬷为了崔晴柔也正是费尽了心思和口舌,但最终她进去了多少,杨嬷嬷心里也是没个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