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颐入城之后并无任何波澜,丝毫没有一位学宫之主入玉陵科举而该有的动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于王羲颐这个名字所知甚少,另一方面是王羲颐实在是太过于低调。此刻的他和寻常儒生入京赶考一模一样,就连浑身的气机流转也被他掩盖的几乎不可察觉,所以别说是普通百姓,就算是此刻玉陵城内的一品成势高手也察觉不到他的存在。
他和高甲两人入住于一寻常客栈之内,干净还算是干净,就是有些杂乱拥挤,不过正值科举,此刻玉陵城内寻常客栈也大都是这一光景。
好的客栈自然是有的,但是相应的银子也要多掏不少,王羲颐觉得没必要便选择了这么一家,其实说到底他还是有些心疼银子的。按理说不掏银子也可,依他的身份自然不会缺住的地方,但是他不想那样做,觉得也不能那样做。
他王羲颐只不过是一个读书人罢了,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无论是穷书生王羲颐还是野萍书院之主,他都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一直这样觉得。
一夜休息之后王羲颐读书一卷,之后他便想要去杨王府看看,他想要看看他的老师给他收的那个家世显赫的师弟是个怎样有趣的人,可是犹豫再三之后他却没有去,其实这玉陵城此刻他是不该来的,他的那位小师弟他也不该见,可是他还是来了,因为他不想等。
当年他的先生走的时候他曾问过他的先生何时可见,当时他的先生让他等,他等了很久没有等到于是不惜违背先生的话提前出世,那一次他最终见到了他的先生。
原本按照他先生的话来说他还应该等,先生的原话是:“见贤者出,世变者出,”可是他实在想不出他先生口中的贤者到底会不会出现,至于世间所变在他看来应该不远了。
出门之前他按照自身所学推演自身命数,最终推演所得结果只有“叵测崎岖,福祸自知”这八个字,如此谶语自然不是什么什么好事,可是冥冥之中他觉得这次他必须来。
在早市上吃了一碗香气四溢的豆腐脑之后王羲颐便向着翰林院的方向逛去,原本他是打算先去了国子监再去这翰林院的,岂料在他吃那碗豆腐脑顺便感知这整个玉陵城的动静的时候在那翰林院处感知到了他那位先生留下的气机,所以他还是打算先去那里看看。
翰林院在那场动荡之中所造成的损伤已经被完全修复,毕竟这件事传出去实在是有损皇威。立足于翰林院之前的王羲颐轻轻闭上眼睛手指搓动,他虽然做不到他先生那样可以汲取光阴片段但是看些支鳞片爪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他的意识之中看到那抹熟悉的身影王羲颐有些唏嘘,当某个瞬间看到他与那个负剑而立的少年并列而行的时候他不由热泪盈眶,因为当年他也曾这样和自己走过了千山万水。
王羲颐长长叹了口气,在他叹气的时候身旁同时传来一声长叹,王羲颐觉得有些好笑,于是他转头去找声音的来处。
那是一位少年,衣着并不富派堂皇,典型的寒门子弟读书人,虽衣着简单却干净利落。少年那声叹气落地之后便要离去,而不知为何,王羲颐竟然忽然对这位少年有了些许兴趣,于是他主动开口道。
“敢问公子为何在这翰林院前唉声叹气,可是为今科科举而犯愁?”
听到王羲颐的话少年愣了一愣随后神色有些不自然,但随即似乎是想通了什么便笑着对王羲颐行了个礼。
“犯愁倒是谈不上,只不过心中有些不痛快,恰巧看到了这些圣人碑文上的道理有些感慨罢了!我刚才也听到了先生的叹息,却不知先生在叹息什么?”
“这些道理都是好道理,和当年我的先生教我的道理一样好,看到这些道理我便想到了他老人家,于是有些睹物思人了。”王羲颐平静的开口道。
这儒家虽由他先生这一脉而起倒是却不仅仅只有他们这一脉,后来分裂出的那些学说道理当然不乏歪门邪道,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好的居多,所以儒家一脉所出的被天下认可的圣人也最多。
“确实都是些好道理,只可惜,可惜这些道理都不是我的!”少年摇了摇头神色有些复杂。
“要是有一天,我可以讲些对这个天下颇有裨益的道理那该多好啊!”少年自言自语道,随后似乎是想到这句话的分量太重而身旁又有个陌生人不由有些脸红,他对着王羲颐到了个别随后便离去了。
看到少年离去的身影王羲颐不由哑然失笑,这才多大年纪就想着当圣人了,看起来现在的读书人不知道书读的如何,志向却不可谓不大。
对于这样一个奇怪的少年王羲颐并未过多在意,原本他是想入这翰林院一观究竟的,但可惜的是还未进门便被人拦住。按照守门人和街边百姓的话便是这翰林院可不是读书人想入便能入的,既然无法入内王羲颐也没有过多纠缠,摇了摇头又去了国子监。
和翰林院不同,国子监倒是没有什么禁忌,似乎只要是读书人便皆可入内观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王羲颐眼前既有蕴袍寒酸的读书人,也有鲜衣怒马的富贵公子,此情此景让王羲颐心里不由轻松了许多。
国子监每月有三次讲学皆由国子监内学问高深的先生进行,甚至于连国子监那位当朝阁老兼任祭酒的程大人也曾亲自讲学,可惜今日并非国子监开课的日子于是来此地之人大都是报着观摩诗文而来。
国子监无论是广场之上还是回廊亭台皆有诗文,而这些诗文著作要不就是那些先贤的微言大义,要不就是早些年得中科举的一些好文章,例如上一届殿试状元如今的礼部左侍郎晋心安当年拔得头筹的那篇《经世论》也被收录于此,另外如今的文华阁主也是这国子监大祭酒的程珏所撰写的《谏君上十疏》也可在此地读到,如此一来那些家境贫乏的寒士也可借此机会得以抄写读阅。
王羲颐游走于这国子监之中看过了很多不错的文章和道理,其中有让他感觉有些不很妥帖的,但是大多数还是让他非常认可。
另外,在此地王羲颐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读书人,他们皆身怀正气而意气风发,此刻的国子监和玉陵城皆被这些读书人的正气包裹,若是这些正气皆流于玉陵朝堂之上,那玉陵天渊又如何不日趋强盛呢?
王羲颐离开学宫这一路走来在这天渊之内见到了很多场景,虽然这天渊国比之战国之时要好太多太多,但是却依旧有它的症结所在。
保暖果腹大多数百姓皆已得到,但人人心怀叵测,人人向往唯利是图,人人善恶动辄便不去分明,这样的世道在他王羲颐看来和战国时期比并未好多少,只不过一个谓之身死,一个谓之神死,如此而已。
如今的这些读书人皆踌躇满志的想要入朝为官,他们如今也都满身正气,如今的玉陵朝堂上的官员当初又何尝不是这些年轻人的模样,只不过时隔境迁之下那些浩然正气已经全都化为如今天渊朝堂的污浊之气,这让他王羲颐实在是痛心疾首。
他面露苦涩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而与此同时身旁又同时传来一句同样的叹息声。
“天地有正气,我心亦光明,满眼清明梦,何苦负清明?”
王羲颐猛然心惊随后急急望向那个叹息而低声唏嘘的年轻人,一席蕴袍,一张熟悉的面孔。
是啊,既然天地还有正气,既然我心中也还光明,那么这个世道变得如何,我又如何能去辜负这片清明呢?这少年所说,所感不正是他王羲颐的大道?
王羲颐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仿佛看到了他自己当初一般。见贤者出,这位和他的大道相契合的少年不正是他王羲颐的贤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