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亲兄弟都下得去手的人,还是远离为上。”
临时起意的冬猎落了一个扫兴而归,州来庄主后院的内书房门窗紧闭,沈渊紧锁着眉,神色郁郁道。
尹淮安负手立于桌案后,脸上是同样的阴沉表情:“我只怕来者不善,是冲着你的。”
“嗯?”沈渊眼皮一跳,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冲着……我的?”一双桃花眼愕然睁大,她实在没法理解,为何尹淮安会如此说,“我久居高楼,连这次出来都是背人而行,东宫的那位与我更高无瓜葛,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屋子里之前点过沉水香,淡淡一点余味未清,恰好能够缓解二人之间紧张的气氛。自打回来路上,沈渊就瞧出,尹淮安心里不太平。
本来玉瑕山的支脉清净,向来是个游玩打猎的好去处,遇上达官显贵的家眷也属正常。下人查探回来,居然说是宫里的贵人——照理天家出行,无一不是声势浩荡,戒备森严,如此悄无声息还能被平民偶遇,实在不合常理。
州来一行人当即便决定退避,整齐行装,立刻返程。尹淮安刚刚上了马,一个宦官打扮的人远远叫停,请他们留步,七八个宫装侍从挂着矜持的笑,身段放得倒恭敬,请州来庄主前去一见。
“殿下久闻州来美名,不意在此遇见,遣咱家来请一请。”
那宦官自称姓曹,是东宫太子的贴身内官,看面相约莫不到四十年纪,两鬓却已发白,一张方方正正的脸,五官平平,瞧上去有几分踏实。
许是因为在外,曹内官的衣着从简,尹淮安一上眼便瞧出来,的确是大内的针线不假。沈渊没有作声,也在悄悄打量判断,后头跟着的那几个人,虽然作仆役打扮,一举一动却是实打实的练家子。
尹淮安道,贵人传唤,本应当大礼待之,奈何随行有女眷,不便见外客,只好自己只身前去,望贵人莫见怪。曹内官微笑谦卑,口称无妨。
早许多年的时候,宫里的主子外出巡幸,也曾路过州来山庄,觉得渴乏,进去歇脚。彼时尹老庄主刚刚娶妻成家,膝下还没有子嗣,自己掌管庄务也是初出茅庐,面对贵人突然造访,颇觉得力不从心。
好在凭着少年行走江湖的胆识,加之自幼跟随父辈经商历练出的从容,虽然起初略有慌乱,最后都完美应对了过去。这桩事儿一出,尹老庄主狠狠记住了教训,自尹淮安出生,便有意引导他朝着世家大族贵公子的方向发展。尹淮安不负其所望,虽是商人出身,举手投足却一点都不输官家儿女。
得益于尹老庄主远见卓识,有了这一着,尹淮安通身的气派压得住场子。到了那位贵人跟前,他表面恭恭敬敬,实则心里并不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为了有关“北岱”的见闻,对皇族的行事做派还有些鄙夷。
二人之间没有很多交流,全都是浮于形式的客套。州来山庄从不涉足他人争斗,明哲保身的程度在陌京内外都是出了名的。对方有没有拉拢的意思,尹淮安暂时不好下定论,答话一字一句都分外谨慎。
这一带地势开阔,野物无处藏身繁衍,不是行猎的上佳之选,二三十号人都只佩短弓,为首太子竟还着阔袖长衣,摆明了不是正经来打猎的样子。
如此一来,是什么意图似乎欲盖弥彰。尹淮安心里难说不打鼓,努力不让自己眼神表现出异样。好在对方不曾发难,留下一句“来日再叙”便放了州来庄主离开。
回到歇脚的小村落,尹淮安感觉自己后背汗津津的,风从外裳领子的缝隙一丝一丝钻进去,刺得皮肉愈加发凉。沈渊见状顿了顿,想问怎么了的,碍着秋筱在场,恐多有不便,硬是忍了下去。
一回到山庄里,秋筱仿佛感受到气氛古怪,自觉提出久居城中不惯远行,已经疲累不堪,先行告退。沈尹两人心照不宣,径直拐进了内书房。
尹淮安将对方的言行悉数告知,沈渊没觉得有何不妥,只是看不惯皇子之间手足相残的恶性,隐隐约约觉得这位东宫之主脱不了干系。
乍一听闻是太子,她就是不屑的,为自己不必前去参见而庆幸。只因为他是太子,这个身份是荣耀,也是一重原罪。
即使没有刘掌柜的传话,沈渊也记恨着天家用人不明,折损了沈家上下。封疆大吏,分量何其之重,那位国公爷再愚蠢,怎就至于明目张胆去坑害,全然不计较后果?
这背后是否有人授意……沈渊不寒而栗。
长生观后,梦回西北,丧家之痛分外清晰,几乎将她周身淹没,顺着肌肤纹理一寸寸侵蚀而入,直到深深刻进骨肉,焚烧着三魂七魄。长日里诸事可思,沈渊勉强将愤懑压下,可当一个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人近在咫尺,她无法让自己冷静,唯有拼命克制,不至于当场失了仪态。
等待尹淮安回来的时间里,沈渊已经开始烦躁,表面且还稳得住。盛秋筱看上去坐立不安,几次试图和她说说话,她也没有心情附和,还是绯月和绯云解了围,拉着秋筱到小屋里宽坐,好声安抚了几句。
旧年恩怨早就尘埃落定,牵涉的人盘根错节,许多事情被埋没,已经无从查证起。盛氏是与之毫无瓜葛的一个人,沈渊没办法对她开口,也无谓让自己的身份过早暴露。
尹淮安则不同,沈渊愿意将所顾虑对他吐露一二。而没等她整顿好言语,尹淮安率先说出自己的猜测,这一下沈家姑娘深感意外,再次陷入了茫然。
“我与那曹内官言明,女眷不便见外男。常理来说,太子贵为储君,要以身为民作则,更应该主动避嫌。可我与他交谈不过寥寥十数句,他却两次言语涉及内宅,一问是否婚娶,二说羡慕与美同行。”四目相对,尹淮安眼色凝重,“这都不是最紧要的……他,提起了西北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