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老李原创:浅谈东北方言的发音特点
东北方言接近普通话,但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由于东北方言覆盖东三省和内蒙东部地区,各地总会有一些差异,如果全写出来,怕是得出一本书了,化繁为简,这里仅以本人熟悉的东北方言谈几点感受,当然了,文中总会有一些明睁眼漏的错误,限于本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水平,也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难免的事"。
闲话少说,套用评书的话,咱们书接正文,捞干的唠!
ai、an、ao、ang、e、en、ou以本音标注时,在前面增加声母n,如:爱、袄、按、昂、鹅、摁、殴等字;
i、e、ou、ang、ong前有声母r时,将声母r替换为y,如:日、热、肉、让等字;
声母zh、ch、sh常常与z、c、s互换,如:只、吃、师、滋、次和丝等字;
uan、uang、un、uo音常被an、ang、en、ao替换,如暖、乱、晃、炖、弱等字;
ve音常被ao替换,如曰、乐、月、跃等字;
v音有时被iu替换,如取、宿等字;
声母n与ong组合时,ong会被eng替换,如农、弄等字;
ren读作yin,如人、忍、任等字;
reng读作l(n)eng,如扔、仍等字;
yong读作rong,如拥、永、用等字;
街、秸读作该;
别读作败或被;
嫩读作len(四声);
俊读作zun(四声);
现世、陷马坑里的现和陷读作xuan(四声);
含(有放在嘴里不咽下意思时)读作痕;
干啥读作尬蛤;
哼哼叫或者哼哼唧唧中的哼读作neng(一声);
学读作崤;
叔读作收;
棉花读作niao(二声)花;
来客、请客中的客读作qie(三声);
起来、起床中的起读作qie(三声);
那读作内或耐;
邋遢读作勒te儿或lang(一声)趟儿;
媳妇读作媳份儿;
碍读作害;
割读作ga(一或二声);
这读作zhei(四声)或zei(四声);
摔(shuai一声)读作zhuai(一声)或zuai(一声);
得在有得劲儿、就得、还得含义时读作dei(三声);
没mei(二声)表强调及疑问时读mei(四声);
雀读作巧儿;
逮读作dei(三声);
亲家读作庆家;
论读作赁;
我们读作吻们儿或母们儿;
你们读作nen(三声)们儿;
怎么读作nen(三声)么;
那么读作nen(四声)么;
在(有处于什么方位意思时)读作lai(三声);
扯、拉、拽有时读作lai(三声);
责、择读作zhai (二声);
侄读作zhei(二声)儿;
披读作pei(一声);
稀罕中稀读作xie(一声);
撞读作chuang(二声);
墨读作mi(四声);
谁读作shei(二声);
比读作pi(三声);
……
俗话说光练不说傻把式,既然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就按照上面的规律来上几句东北话,让我们一起感受东北方言的魅力吧!
先来一首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接着来一段东北绕口令:日头热,晒人肉。
最后再来一段农民感言:要说过去我们农民啊,那可是真困难啊,真正的弱势群体呀,小时上不起学,长大了也说不上个媳妇,更别说是谈情说爱了,家里穷的,苞米秸上落个家雀都得含着眼泪瓣儿走,吃不上穿不上,想做件棉袄都买不起棉花,你们看现在多好啊,家里来客,或是亲家来了,连熬菜都摆不上桌了,想吃肉就吃肉,冰箱里的东西有时吃不了都扔了,小年轻的就更不用说了,没事都不在街里呆着,干啥去了?都出去打工、做买卖了,打架斗殴的一个都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