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这事情就大条了!”听到这话,朱高炽不由得叉腰叹了一口气。然后对着面前的说道:“现如今局势这么紧张,我不建议大家都回去。我也知道大家都想念家人。可现实摆在这里是吧?”
“留在这里总比变成路边野鬼好吧,当然我也清楚你们这里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想打仗了!而我们这边呢又不养闲人,所以担心日后的生活,但是你们可以放心!”
“我可以向你们承诺,我会为你们提供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留下来等靖难结束后再走。要是坚持离开,那我也不会阻拦!我会给你们路费,但路上的安全,我不会做任何的保证!因为现如今朝廷奸臣当道,我也没法给你们做保证!”
“现在是三选一,你们自己做选择,要么加入燕军!即为大明而战,为天下苍生而战。要么选择留下来我给你们工作建设大明。最后一个选择就是拿钱回家!就这三个选择。你们好好想一想吧!”
说完朱高炽便起身离开。
众人思来想去之后一半的人选择加入燕军。毕竟他们都是职业军人。让他们干其他的事情他们也不习惯也不会。
剩下的大部分都选择留在北平,准备接受朱高炽安排的工作。剩下的一小撮人决定冒险回去看看。毕竟他们有些不相信李景隆这家伙会干出这么丧心病狂的事情。
朱高炽完完全全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愿意加入燕军的朱高炽让朱高煦领走。至于留下接收工作安排的朱高炽也非常的欢迎。
送走了那些不愿意留下来的俘虏后。朱高炽先让那些留下来的战俘继续在战俘营里面进行休整。派并且派了老师和医生检查了他们的身体并教授他们文化知识。
随后朱高炽返回北平布政使衙门,跟姚广孝郭资袁珙商讨未来北平城的规划。
按照朱高炽的计划,未来靖难成功后,他们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将大明的都城从应天迁到北平。这个工程量有点大。所以必须提前进行规划。
对于朱高炽的想法,姚广孝等人不由自主的翻了翻白眼。这哥们对未来的形势也太乐观了吧。
不过现如今不乐观也不行。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已经被燕军击败。朝廷元气大伤一时半会儿组织不了大军前来围剿。
虽然朱棣这边伤亡也非常的惨重,但好歹也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根据历史记载,李景隆战败之后。应天整整八个月未主动发进攻。直到八个月之后应天那边才慢慢的恢复元气。重新派遣大军围剿。
但是他们再也组织不起六十万大军这种规模的大会战了。朱棣面对他们也相对轻松的许多。
而朱高炽也必须得利用这短短八月的和平时期。大力加强燕军的实力,提升北平的工业能力。
看着朱高炽兴高采烈的模样,郭资不由得扶额对着朱高炽提醒道:“殿下,现如今最重要的事情是粮食!北平以南虽是平原且产粮多。可现如今又要支撑大军征战又要养这么多的工人。我们手中的粮食远远不足。所以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是粮食不足!这才是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不解决粮食问题,我们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朱高炽只能暂时放弃自己的空想。
于是立刻派人将战俘营里面的俘虏组织起来。一个部分派去开荒,另外一部分去整修河道疏通沟渠。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增加北平布政司的粮食产量。
就在朱高炽为了提高北平粮食产量,忙东忙西的时候。
此时的应天一片死气沉沉。李景隆战败的消息传了回来。瞬间让整个朝堂变得一片死寂。
怎么可能呢?六十万大军呢,六十万大军完完全全可以碾压燕军啊!
他怎么可能战败呢,他凭什么战败呢?每个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李景隆手中掌握如此强大的军队,却被燕王朱棣给轻松打败了。
面对这现实,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和烦躁。
愤怒的御史们,竭尽全力的压制住自己心中的怒火。要求朱允炆严惩李景隆。李景隆必须得对战败负全部责任。
而看着前线送回来的战报,朱允炆也非常的愤怒。自己给了他这么多的支持,他却把这些事情搞得一团糟。
要知道朱允炆唯一继承朱元璋的优点就是。无条件信任前线的将领。李景隆前两次失败,朱允炆都压下弹劾李景隆的奏折。为的就是不让这些奏折扰乱李景隆在前线的思绪。
可李景隆表现太让他失望了。掌控着六十万大军的李景隆兵力上对朱棣有着绝对的优势。可就这样李景隆居然败了。居然战败了!这让朱允炆气不打一处来。
他有些后悔甚至还开始憎恨李景隆,但沉默良久之后,朱允炆决定不追究李景隆的责任。特别是看了平安的奏折之后。朱允炆决定放弃对李景隆的追责。
李景隆的指挥可以说得上是无可挑剔。给燕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过于急于求成。决战时间和地点都没有选对。导致最后自己心态崩溃抛弃了大部队逃跑。
平安之所以要给李景隆说情,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决战失利,他清楚的知道。要想快速的剿灭燕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朱棣实在是太能打了。跟他对垒免不了失败。
如果朝廷要是不正确认识这一点。觉得只要一战败了,就可以撤掉指挥官。或者搞出其他各种各样的花活。那事情就大条了。
必须得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场持久战。胜利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根本无法避免。否则的话任由他们搞这些花活。朱棣迟早会打到应天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允炆没有处理李景隆。只是让李景隆回到应天担任一个闲职。李景隆能够获得一个这么样的结果,朱允炆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