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观一句,担心大唐的江山。
让刘仁轨彻底的哑口无言。
他决然不相信,立下如此泼天大功的李安,会因为家眷的事儿,真的会带兵侵入长安。
可是这莒国公的小公爷,如此笃定此事。
就连所带的两百军士,也尽皆认同他说的话。
这让刘仁轨即便是不信,也不敢再擅做主张了。
万一,就因为他的倔强,而大唐真的就此灭亡的话,那可就成了千古奇闻了。
怕不是自己,要被钉死在耻辱柱上,几千上万年。
有了如此预设的立场之后。
再看唐观发觉此事之后,急着北上与苏烈商议。而不是南下去给李安报信,就非常的好理解了。
估计这人,是怕一说自己的推测,直接惹得李安大怒。而促使李安放弃突厥王庭之地,而引兵入京,血洗长安。
自己有这个顾虑。
那么唐观,当然也难以承担此事。
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案,便是让苏烈,派兵护卫了。
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刘仁轨再也不敢耽误。只能伙同唐观,以及护卫的军士,踏着黎明的光,再次北上了。
行军大总管,在后世来说,相当于方面战事的总司令。
权利极大。
只要一旦任命下去,就连皇上,也难以擅自插手军务,更不要说一众大臣了。
因此。
对于战事方面,无人能够置喙
。
所以。
玉华山上,一众伴驾的文武百官。看着山下的战事,即便是心急如焚,也没有任何插手的余地。
只能看着犹如蚂蚁一样的俘虏,和不计其数的牛羊,军马,流口水了。
而更让这些人,心惊胆战的是。
经过了一夜的发酵。
一个流言,瞬间传遍了整个离宫。
那就是,背叛的铁证,已经被找到。
那人似乎笃定,皇上要完。
大唐的军队,要丧师突厥人的铁蹄之下。
所以,竟然胆大妄为到,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到了突厥人的手中。
而让这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曾经的左武卫中郎将,如今的关中道行军大总管李安,居然敢假扮成契丹人,混入了南下的突厥人当中。
曾正面,且亲自接触过颉利可汗。
不但与叛徒派去的使节,正面交锋,甚至还在颉利可汗的注视之下,拿到了那封书信。
这种巧合到极致的事情,让无数人倍感荒唐。
甚至是在军中,又了一种这是天意的说法。
更加神话了李安。
让这人,在不少人的心中,恍若天神。
可这毕竟是普通士卒的说法。
这些升斗小民,又能左右什么?
而朝中的大人物,却是无一不再担心,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若是为真的话,书信该怎么办?能拿回来吗?要如何与李
安交涉,才能让他放弃继续追究此事?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这些人,也有背叛的嫌疑。
而是事后,大家只要仔细的想想,都不用什么证据,也能大概的圈定此事,是某些人做的。
叛徒必然是出自其中。
而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让暴怒的皇上,拿到证据的话,他必定会大做文章。
叛徒自然死不足惜。
因为就是这狗贼,差点儿也要了自家的性命。
可是,只是因为叛徒的关系,进而牵连到自家,那就得不偿失了。
只有把铁证,切实的拿到自己的手中,才能进退自如。
或是平息皇帝的怒火,或是让那人被迫畏罪自杀,到时候,自有余裕。
而这,便是满朝的朱紫贵当中,近半人的想法。
为今之计。
就是如何接近李安?
如何让他同意此事?
旁人干涉不了大总管处置军务,但是有一个人能信。
那就是录事参军。
这一职位,虽然实权不大,但是确实是有监视行军总管的职责。
皇上对于李安的任命,是在仓促之下下达的。
因此,对于属吏的配备,并不齐全。
如今。
他的麾下,属于朝廷的人,也就只有权长史刘仁轨了。
若是等之后,皇上回味过来,将李安属下的官员,全部配齐的话,那就再也没有百官插手的余地了。
因此。
只能借着皇上还不知道这事儿的时候,率先敲定此事。
有了念头之后。
百官之中,世家出身的几位,只是稍微商议的片刻之后,几人,便齐刷刷的出现在了离宫寝殿之前。
“哒哒哒!”
细密的脚步声响起。
还不等众位大臣走近。
侍立在外的大太监冯德宏,已经迎了上来。
有隋炀帝江都的前车之鉴,內官在外官面前,根本就没有任何面子。
任谁看来,不过家奴而已。
因此。
冯德宏在宫中权威极重,但是在外官面前,却只能像是初入宫城的小太监一样,赔着小心,迎了上去。
“萧仆射!”
“诸位大人!”
“皇上还在休息之中。”
“不知道诸位,来此何事?”
这些人之中,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萧瑀。
当日。
李安初出茅庐的时候。
在与长孙无忌,有过利益交换之后。
便是他,率先对着李安发难。
可惜,事有不谐。
非但没有把李安扳倒,反倒自己被皇上厌弃。
因此,惹的皇上下令,让他闭门读书,自思己过。
可这,毕竟正儿八经的朝廷事务。
而就算是李世民,再怎么讨厌萧瑀,也没有将当朝宰相,一直囚禁在府里道理。
所以。
在闭门两月之后,
他便服软。
皇上也是找了个台阶,把人给放了出来。
还是继续担任尚书右仆射一职。
可职位没变,但是经过这一事之后,却让他在朝中的名望大跌。
让百官不再服膺于他。
这对于一个宰相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满朝的文武,还能指的动,只有来自江南的寥寥几个官员。
那朝廷,怎么可能还会让他继续担任宰相?
可以想象。
一旦回到长安之后,便是萧瑀卸职之时。
他正发愁,要如何挽回自己的形象呢。
可才刚起床,就听见众臣们议论此事。
这瞬间让萧瑀,欣喜若狂。
若说家世,若论世家,这朝中,谁能忽视兰陵萧氏?
就算此事涉及的,多是关中贵族,山东贵族,但萧瑀也绝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可以想象,一旦真的拿回书信,那对众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恩惠!
经此一事,他必然名望大涨。
这不就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吗?
同样。
关中出身的另外一个宰相长孙无忌,以他昨夜,力排众议,一力推举李安为突厥可汗的卖力模样,实在是让人难以放。
很多人事后都在猜测,这其中有什么猫腻。
现在,有人既然抢着出头,这不同样是雪中送炭吗?
双方一拍即合。
因此,便有了寝殿前的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