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杨夏月再醒过来的时候,觉得头脑清醒了,只不过全身还是软绵绵的,没有半点力气。
她张了张嘴,喉咙有一些沙哑:“杜鹃……”
话还没说完,杜鹃就连忙走了过来,开口道:“咱们的小小姐,已经让夫人抱走了。”
话音刚刚落下,沈氏就抱着孩子走了进来。
她见杨夏月醒了,脸上就带起了浓浓的笑意:“小夏,你感觉怎么样?”
杨夏月期待地看着沈氏怀中的孩子,开口道:“我没什么大碍,娘,孩子……”
“孩子好好的呢,我在村子里面给孩子找了个奶娘,喂了奶,刚吃饱。”沈氏笑道。
奶娘不是旁人,正是那荷娘。
荷娘在杨夏月的照顾下,恢复得很好,如今孩子也健康了起来,至于荷娘,奶水也充足,现如今杨夏月刚刚生产,人很虚弱,没办法亲自哺育,荷娘当然愿意帮忙了。
因为当初如果没有杨夏月的话,她就是一尸两命。
如今能帮到杨夏月,她这心中也高兴呢!
沈氏轻轻的把孩子放在了杨夏月的跟前,杨夏月这才瞧见孩子的样子,她紧紧地闭着眼睛,虽然小小一只,可是睫毛却如同鸦羽一样的。
是个粉嫩的,讨
人喜欢的小团子。
在这一瞬间,杨夏月觉得自己的心都要化了。
之前杨春兰生孩子的时候,杨夏月就很喜欢,等着自己真的有了骨血,她的这种喜欢,就更明显了。
她伸出手来,想要碰碰孩子幼嫩的脸蛋,但是又怕惊醒孩子,试探了一下,这才轻轻地把孩子抱在怀中。
孩子似乎感受到母亲的气息了,甚至还轻轻地往里面拱了一下。
这个孩子,虽然未足月,但到底没差几日了,再加上杨夏月的身子,一直补得不错,整个孕期也是营养均衡。
所以,孩子出生后,除了有些不够白胖,也没什么不足的地方。
这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杨夏月的眼睛有一些濡湿,这是一种,初为人母,不由自主感动的感觉。
沈氏瞧见了,连忙道:“哎,小夏,你别哭,坐月子的时候要是哭了,是会哭坏眼睛的!”
沈氏心疼不已地帮着杨夏月盖了盖被子:“凡事都有咱们一家人在,你不要太过于忧心。”
沈氏这是觉得,杨夏月是因为陆云淮没能如约回来,所以才伤心难过。
杨夏月知道沈氏的担心,当下就笑了一下道:“娘,你放心好了,我不会那么脆弱
的。”
她相信陆云淮,一定是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耽误了。
否则陆云淮不会不管她的。
更何况,就算是陆云淮真的不管她,她也有足够的能力,把孩子抚养成人。
所以,现在想这些,都是徒增烦恼。
她低了低头,神色温和地看着小团子,觉得自己的心都要化开了,好像所有的烦忧,在这一瞬间,都被驱散。
小团子的出现,就好像一束光,照到了她的世界之中。
沈氏问道:“可有给孩子起名字?”
“这大名可以留着云淮回来起,我们先起一个小名吧。”沈氏道。
杨夏月看着怀中的孩子,思考了一下就道:“就叫舒宁吧,陆舒宁。”
杨夏月直接做主,把名字先定了下来,她希望这个孩子,可以舒心安宁一辈子。
她的日子过得虽然精彩,可是这一路走来,有过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
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去经历这些。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地过一生。
沈氏见杨夏月直接就把名字定下来了,并没有说什么。
杨夏月反而解释了一句:“这个名字,是陆云淮离开之前,我们就商量过的。”
沈氏听了这话,才安心了一些。
她知道自家女儿脾气倔强,担心杨夏月会因为陆云淮没能如约回来,就记恨上陆云淮。
她总觉得,陆云淮不是那种不负责任的人。
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儿。
杨夏产后虚弱,还需要休息,虽然舍不得舒宁,可是沈氏还是把醒了的舒宁抱走了。
转日的时候,杨夏月才可以勉强坐起来。
她也终于,可以亲自抱着孩子,喂孩子了。
杨夏月生孩子这件事,整个林山村都知道了,大家把家中尚存的鸡蛋,都拿了过来,说是给杨夏月补身子。
上次泥石流的时候,村子里面还是有一些家禽逃了出来的。
这些家禽,都被圈养在一起。
下的蛋并不多,平日里就是用来给老弱病残补身子的。
还有人下河抓了鱼,送到杨夏月的门前。
沈氏并没有拒绝这些人的好意,如今杨夏月的确需要补身体。
***
此时的杨四妮,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建安附近。
她这一路上,走得并不顺遂。
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也用不着走这么久,才到建安。
错就错在,她在路上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这一场病虽然
未能要了她的命,却让她意识彻底糊涂了一段时间。
她这是被人用极其高明的蛊术给控制了。
好在,她蛊毒发作的时候,已经离着滇南有足够远的距离了。
身边还跟着一个张三彪。
再说张三彪,就算发现了杨四妮身上不正常的地方,也是没敢反抗,因为他瞧见过杨四妮掌劈黑熊。
他对自己有很清晰的认知。
知道自己的脑壳,肯定没那黑熊硬。
所以就只能顺着哄着杨四妮,希望能把杨四妮哄到建安城。
如果能找到杨四妮的家人,那他也算是功成身退了,到了那个时候,不求杨四妮的家人能报恩。
只求他能恢复自由身。
当然,他在路上也不是没打算过逃走。
可是已经糊涂了的杨四妮,似乎只记得,最后跟自己在一起的人是他。
在张三彪觉得,自己即将重获自由的时候,就如同鬼魅一样的,出现在张三彪的跟前。
这让张三彪,彻底失去了反抗的想法。
瞧着近在咫尺的建安城,张三彪忍不住地催促道:“小姑奶奶,我们快些走,快到地方了。”
“你瞧这个地方,有没有眼熟的地方?有没有想起什么?”张三彪期待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