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箴’吏部和都察院做的不错,两位卿家辛苦了。”
“臣惶恐。”
廷议结束之后,朱厚熜留下了吏部尚书张璁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璋两个人。
对于他们的合作很满意。
张璁本来就是朱厚熜非常欣赏的官员。从登基开始,朱厚熜培养张璁的方向就是主导改革的负责人。张璁也不负朱厚熜的期待,不管是在哪一个位置上都让朱厚熜很是满意。湖广总督任上,不管是人口普查还是土地丈量都做的非常不错。在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位置上,更是朱厚熜改革最大的支持者。
相比起张璁,陈璋这名官员算是朱厚熜登基之后才认识的一个大臣。但陈璋这个人很有意思,而且让朱厚熜越来越欣赏。有原则,但不迂腐。有能力,但不骄傲。
可惜年纪有些大了。
“你们提出新的‘大明官箴’回避制度方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张璁、陈璋都明白,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皇帝最忌惮臣子什么?
结党营私。
而文臣结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以宗族、姻亲、师生、同乡、同窗为纽带成立一个巨大的关系网。朝廷制定的很多回避制度,面对这些关系网的时候,往往没有多少效果。
你总不能让所有关系都回避,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璁想了想回答道:“皇上,这个问题的根源
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口音、习俗等方面。臣在湖广处理当地卫所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朝廷派出的一些武官到了卫所,但根本无法代替卫所原来的武官。不是因为原来的武官在卫所多么得人心,而是朝廷派过去的武官,根本听不懂当地卫所官兵说什么。后来朝廷在湖广招募一个千户所的兵丁,就因为存在这个问题,结果训练发生很多问题。朝廷派遣的武官听不懂下面的兵丁说什么,下面的兵也听不懂武官再讲什么。无奈之下只能是给千户派遣一名当地出身的副千户帮忙,至于下面的百户、把总、小旗都只能是从当地抽选。朝廷卫所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这个问题。”
“张尚书说的,臣也遇到过。”
陈璋附和。
道:“臣在贵州处理一些案子,其中有一些案子荒唐透顶。朝廷派过去的县令,根本听不懂当地人说什么。结果审案子的时候,县蔚和几个胥吏联合起来,公然在大堂之上颠倒黑白。案子都审完了,县令认为的案子和实际的案子完全是南辕北辙的。”
“当地士绅和胥吏联合,糊弄朝廷派去的官员,是非常常见的事情。除了地方士绅和胥吏在当地关系盘根错节之外,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朝廷官员根本听不懂当地人说什么。所以朝廷派遣的官员,到了地方只能是倚重当地士绅。”
张璁也支持陈璋的说法。
朱厚熜静静地听着。
他们两个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结党的问题,但却把他们
认为的原因说了出来。中国很大,而且古代的交通条件导致各地交流有限。这样的结果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光是各地方言那就是大问题。
同一种方言,同一种习俗,同一种口味,同乡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更多的交流。交流多了,关系就会更加靠近,最后就会出现利益关系。
地方上密密麻麻的各种关系,排斥外来的官员,外来的势力,都跟这些有关系。
但这个问题是历史形成的。
“那卿认为应该怎么做?”
“皇上,臣认为朝廷应该下大力气推行官话。不管是在兵营,还是在地方,都要推行官话。只有官话通行,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这种事情。朝廷派遣的官员到了地方,朝廷任命的将军到了军队,才不会出现目前的问题。”
张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陈璋也是立马开口道:“臣附议。臣在西南省份参与改土归流,最困难的一个就是语言不通。不仅仅是瑶民、壮民,就是当地汉人也是如此。臣想要真实的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但如果没有当地人陪同,根本听不懂当地汉民说的话。臣后来也是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稍微能够听懂他们日常所说的话。但也仅仅是一点点。在这样的地方朝廷就算是能够压制那些当地土司,但后面的改土归流也是阻力重重。因此臣也认为朝廷一定要推行官话,让大家都能够说官话,最少都能够听懂官话,才能够根治这些问题。”
朱
厚熜静静地听着。
后世网络很多诟病普通话推广的言论。但在朱厚熜现在的位置来说,如果现在的大明朝能够跟后世一样普及普通话,那么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就像是部队军阀化的问题。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官话不普及。普通百姓说的都是当地的地方语言。光是语言不通,已经是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屏障。结果是部队当中,只能是一个地方的人在一个部队,无法让他们混编。混编之后,就连下达命令都会出现问题。
要是普及了官话,朱厚熜就可以在募兵的基础上,对各地的部队进行一些混编。北方的兵,去南方服役。南方的兵,来北方服役。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制止出现军阀问题。
“那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做?”
“臣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读书人方面,一个是军队方面。”
张璁开口。
道:“读书人方面来说,第一,全国的学堂,不管是官办的学堂,还是各地的学院,以及乡镇私塾,必须要以官话教学。朝廷要做出明确性的规定,这些学堂、学院、私塾若是不用官话教学,那么一律按照规定惩处。”
“第二,朝廷官员在衙门办公,或者出外办公,都必须要用官话。不管是有品级的官员,还是所属吏员,都必须要说官话。若是吏员不会说官话,官府要聘请先生教他们说官话。如果还学不会,就让他们离开衙门。”
“第三,官员聚会,文
人聚会,只要是人数超过五人以上,就一定要讲官话。”
朱厚熜默默点头。
这种强制性的推广官话,一定会受到一些阻拦。因为有些人不希望官话普及,打破一些不应该打破的界限。包括很多官员也会如此。
但张璁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官员。
所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璁看皇帝不反对,继续道:“另外一个就是军队方面。朝廷应该给大明军队,每个百户所配备一名先生,教他们官话。就算他们无法跟读书人一样说官话,但简单的交流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杜绝军队内部出现抱团现象。”
“给部队配备先生?很大胆的想法。不过会有读书人去部队吗?”
“考不上秀才的贫穷读书人多的是。”
张璁毫不在意。
别以为大明朝的秀才多如狗。其实能够考上秀才的,在读书人当中依旧是少之又少。多少满头白发的童生还在为了考秀才而努力。
“嗯。”
朱厚熜想了好一会点了点头。
官话是一定要普及的。
目前自己登基十来年时间。普及官话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作。
“此事你们两个人和杨师(杨慎)、王廷相(国子监祭酒)商量一下,拿出一份方案。不要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要制定一份十年二十年的方案。”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