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国家联合攻打齐国,齐国根本抵挡不了,齐湣王逃跑后,更是一盘散沙。
乐毅攻城掠地,到了画邑(yì),得知齐国的前任太傅王蠋(zhú)住在画邑,传令军将,画邑城三十里之内不许进犯,然后,派人带重金聘请王蠋,想要推荐给燕昭王,为燕国做事。cascoo21格格党
王蠋借口身老多病,推辞不肯来,几次三番以后,乐毅再次派出使者,说:“上将军有令:‘太傅来,即用为大将,封赏有万户人口的城镇给您;如果不来,带兵屠城。'”
王蠋眼含泪水,仰天长叹:“‘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齐王无道,不听忠谏,我才辞官隐退;如今国破君亡,世界之大没有我立足之地,现在又用屠城来要挟我,与其不义偷偷的活着,不如全义而亡!”说我,借口去后院交代一下再走。
到了后院在一棵歪脖树上系条绳子,踩着垫脚木头,把头伸进去,奋力一蹬,颈绝而死。
乐毅知道后,叹息不已,命令厚葬王蠋(zhú),在王蠋墓前立碑:“齐忠臣王蠋之墓。”
燕国自从出兵以来合计六个多月,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部收编为燕国郡县。
现在,齐国只剩下只有莒(jǔ)州和即墨两城还在坚守。
此时的乐毅,工作重点不在攻城上,而是开始考虑接管齐国后如何治理。
他休兵养士,废除齐王的暴令,减轻赋税、徭役,又为齐桓公、管夷吾设立祠堂祭奠,在齐国四处寻访隐居的能人贤士。
这些举措深得人心。
乐毅的意思是,齐国只有这两座城了,完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早晚是自己碗里的菜,他现在想用恩德感化他们,让这两座城主动投降。
再说一下楚国。
楚顷襄王见齐国使者来请救兵,承诺割让淮北的土地给楚国,既然有好处,那就出兵,命令大将淖(nào)齿,率兵二十万,以解救齐国的名义,到齐国接受淮北的土地。
临行前,楚王对淖齿说:“齐王急着求我,你到齐国可以见机行事,只要有利于楚国,随便你怎么做都可以。”
淖齿谢恩领令,率兵赶到莒(jǔ)州见到齐湣王。
齐湣王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来淖齿,立即任命淖齿为相国,大权全部交给淖齿。
淖齿见燕国兵势强盛,自己不是对手,就秘密私通乐毅,想要杀掉齐王,与燕国平分齐国,让燕人立自己为王。
乐毅回话说:“将军诛无道昏君,建立了不朽功绩,齐桓公、晋文公的功绩也不过如此,我支持你。”
淖齿十分高兴,找个理由,请齐齐湣王阅兵,这些兵将大多数都是楚国军将,齐湣(mīn)王到了以后,当场就被捆绑起来,有人宣读他的罪状:“齐国灭亡顺天应人,下雨血,是上天警告;地陷冒水,是大地警告;有人在城门外哭,是人警告。有天、地、人的警告,齐王不知悔改,还继续造孽,杀忠臣,废贤臣,想入非非替代周天子,现在躲在一座城内,还能做什么呢?”齐湣王低着头一句话也不吭。
夷维抱住齐湣王大哭,这家伙能力不行,忠心还可以,竟然没有逃跑。
淖(nào)齿先杀掉夷维,然后用绳子勒死了齐湣王。
杀死齐湣王以后,淖齿回到莒(jǔ)州,想要除掉齐国世子,可是怎么找也没有找到。
淖齿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除掉暴君的功劳,替燕昭王报了仇,派人送给乐毅。
齐国大夫王孙贾,现年十五岁,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与老母亲相依为命,齐湣王可怜他,让他做了官,领取俸禄养家。
好人难得一辈子都做好事,坏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一件好事,这一件好事救了齐国。
齐湣王出逃,王孙贾随行,在卫国的时候,齐湣王连夜逃走,没有告诉王孙贾,不知齐湣王的下落,王孙贾偷偷地跑回家中。
见到老母亲,母亲问他:“齐王在哪儿呢?”
王孙贾回答说:“孩儿跟随大王到卫国,大王夜里逃出,不知道去哪里了。”
老太太两眼一瞪,训斥道:“你早晨出去,晚饭时回来,我走到大门口等你回家;你晚饭过后还没有回来,我到街口等你回来。君王等臣子,与母亲等孩子有什么区别?你作为齐王的臣子,大王夜里出走,你不知道他的去处,不去寻找,凭什么独自回家?”
王孙贾被母亲骂得不敢抬头,心中惭愧,辞别母亲,去寻找齐王。
听说齐王在莒(jǔ)州,他就往莒州走,等到了莒州,才知道齐王已经被淖齿杀死了。
小伙子满腔热血,心潮澎湃,母亲的话犹在耳边,王孙贾袒露出左肩,到大街上人多的地方喊道:“淖(nào)齿是楚国人,现在为齐国效力,就是齐国的臣子,但他竟然在齐国杀死我们的国君,淖(nào)齿为臣不忠。有愿意与我共同诛讨逆臣的,跟我一样露出左肩。”
楚军本来不是来解救齐国的,来后只知道享乐,不知道施恩,平时没少骚扰、欺负齐国人,淖齿依仗自己兵强马壮,丝毫不把奄奄一息的齐国当回事。
莒州的齐国人对楚军敢怒不敢言,积压的怒火该爆发了。
大街上的人驻足相互对视,很多人都说:“这孩子年龄不大,尚有忠义之心,我们难道还不如一个孩子吗?”
一时之间,袒露左肩足足有四百多人。
楚国兵虽然多,但都屯扎在城外。淖齿占据了齐王的王宫,正醉醺醺地与妇人奏乐欢饮,只有一百多士兵在宫外守卫。
王孙贾率领四百人,全都是憋着一肚子气,凭着一股锐气,夺取了士兵的兵器,杀入宫中,逮住淖齿剁为肉酱。
城中有懂得兵法的齐国大臣,号令紧闭城门坚守,把淖齿的脑袋扔到城外。
楚兵没有了主将,一半逃散,一半投降了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