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契丹跟高句丽还是有所不同。高句丽之所以难以攻伐,主要其盘踞辽东山地,依山修建山城,又因当初隋朝及我大唐军队皆是远征,攻城略地自然有些不便。
如今契丹并未如此,他们是游牧民族,即便是修建城池,也不如我大唐的城池坚固。攻契丹之难,难于一次覆灭,若是不能一鼓作气覆灭其,便会逃之夭夭。”李嗣源对于这些契丹人并没有好感,所以忍不住开口提醒李柷,以免其轻敌。
听到这话,现场气氛顿时一凝。
这李嗣源胆子倒是大,旁人却是学不来,因为其是国丈,地位高于他们。
郭崇韬见状,并不想让李嗣源抢了风头,“雁门郡王所言虽有些道理,但也不必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
如今契丹经过天佑十六年的两次大战,实力折损不少,又有渤海余部牵制其东丹国军队。而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更是滞留辽阳府,显然是惧怕我大唐天军偷袭其王廷所在。
从这看来,契丹就落了下乘。”
李柷仿佛听不出其中的火药味,而是看向氏叔琮,“氏爱卿怎么看?你坐镇幽州多年,熟悉契丹,想
来私下也曾想过如何覆灭这个大敌吧?”
氏叔琮看了一眼李嗣源和郭崇韬,整理了一下心中所想,这才开口,“回陛下,臣倒是有一些微末之见,还请陛下点评。
在臣看来,契丹的隐患,的确如雁门郡王所说,很难一次覆灭,但不能因此就不管契丹。契丹一统草原对于我大唐有着很大的威胁,远甚于当初的高句丽,
甚至比突厥威胁更大。
突厥之强,但依然延续草原上的那一套。但契丹不同,其首领僭越称帝,这对我大唐有着极大的威胁,若是不能趁其初立,一举灭之,则我大唐将会多一个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北方强敌。”
听到这话,李柷一脸吃惊地看向对方,没想到对方有如此远见。
历史上也正是如此,契丹从建立到灭亡,两百年间都是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把剑。特别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拿下后,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处于被动。
“那氏爱卿认为当如何消除契丹的威胁?”李柷好奇问道。
“杀!”氏叔琮杀气腾腾地回答,“回陛下,契丹拥有数十万帐部族,奚族也是如此。即便是击败契丹,这一两百
万的部族根本不是我大唐短期能消化的。
即便是朝廷此次击败契丹,一等大军撤离,这些契丹和奚族等部族就会趁机作乱。所以在臣看来,唯有杀,方能永绝后患。
杀了契丹的男丁,把女眷内迁至长城以南居住,再从南方迁徙我大唐百姓至辽东,持续一二十年方能彻底控制此地。”
听到氏叔琮这建议,众人都吓了一跳。但仔细回想,若只是击败契丹大军,好像的确不能解决契丹的问题。
就算是这次击败契丹大军,没过几年,契丹又会卷土重来,没完没了,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李柷听闻点了点头,如此铁血手段,他并不反对。要知道游牧民族南下侵略,杀烧抢掠,无恶不作,屠城的事也是时有发生。
“氏爱卿认为此战该怎么打?”虽然李柷早有腹稿,但他也想问问氏叔琮的看法。
氏叔琮听闻思索了一会儿回道,“陛下定下的三路进攻已经是最好的计策。不过臣认为可以派出部分骑兵,从北安州、泽州等地北上,配合北路大军杀入契丹腹地。
北边的草原是契丹和奚族的集中放牧所在,若是陛下担心惹
人非议,可以遣抽调的部族骑兵去做这件事。
到时候我大唐主力位于中路牵制契丹主力,又有北路杀入契丹腹地,南路负责直逼契丹南京辽阳府,到时候契丹必定人心惶惶,陛下也能率领大军趁机大败契丹。”
三路进攻是已经定下的战略,改变肯定是不可能的。
之前李柷是把南路作为奇兵,如今看来,也可以在北边来一支奇兵。按照氏叔琮的建议,是想把那一万五千的安西各部族骑兵用作劫掠以及屠杀契丹部族的利器。
论残忍,这些游牧民族可比汉人强,毕竟草原上天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这些部族骑兵也不是白征,若是在正面战场损失太大,下次可就不太好征召了,送去祸害契丹人,好像也还行。
李柷最后点了点头,“这件事就按照氏爱卿的来吧,不过这事就不用禁军去做了。氏爱卿从安东大都护府抽调五千骑兵,再加上那一万五千的安西各部族骑兵,北出草原,配合李定江的北路大军,攻略契丹腹地。”
若是出现两支共六七万人只为杀烧抢掠的骑兵,想来契丹也会很头疼。
“臣遵旨!”
即便是二
月底,幽州的城楼上的风还是有些大。
回到城内休息后,李柷又召集一众将领商议了一下接下来的战事,然后又询问了一下南路大军的进展。
随即李柷下令大军在幽州修整三日,然后就像蓟州、平州等地进发。
北路大军的行踪暂时还不清楚,因为从大同前往饶乐城,也有一千五六百里。虽说那一万步兵也是骑马而行,但考虑到战马的情况,也不敢行军过快。
还有被契丹控制的那部分黑车子室韦部族也需要扫除,以免退路被人威胁。
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北路大军距离遥远,所以行踪汇总就不是那么容易。
反倒是南边的南路大军倒是很方便。
因为不管是通过陆路的快马,还是海路的船只,距离幽州都很近。
相比于北路大军和中路大军的先锋都已经跟契丹及其附属势力交战不同,南路大军到现在都还没出发。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去年天气太冷,渤海结冰了。
往年渤海也会结冰,但结得晚,化得早。这次却不同,渤海海面的冰从二月才开始融化。
因此,南路大军一直在莱州没动,等着海上的冰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