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筮法江湖术揭示与批判
上卷:先秦八卦取象筮法
第三章:《春秋左传》一书记载”以《周易》筮之”的筮例的实质内容
第一讲:解读《左传》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第一筮例的起筮方法与解筮方法
第二节
那么,《左传》记载的第一筮例,陈厉公请周太史卜筮,是怎么筮出《观》之《否》繇辞呢?虽在八卦卜筮上用六十四卦来“推断”人事吉凶,是有固定不变的六十四画符号演变成卦画符号(即卜筮工具),而通过取象的那一套方法,而迷信“神示”出人事的吉凶来。但如何得出六十四卦里的某一卦呢?这是一个起卦的方法问题。现在我们大多都熟习街头巷尾或坐馆算卦先生的起卦方法多是用三个铜钱摇出一卦来,为问卦者,算出个吉凶来。那么在春秋时期是个怎样的起卦方法呢?《周易》是讲君子之治的理论书,自然不讲卦,更无如何算卦说法。《左传》一书记载的筮例里,也没有讲述如何起卦的。我们就得从《系辞传》里寻找。因《系辞传》是对今本《周易》有讲卜筮的理论与方法。《易传·系辞》里有一段“大衍之数”,被学者公认是讲起卦的方法。其文如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为上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时,归奇于抄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抄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与祐神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八卦推演的数是五十,但只用四十九。将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两组,以象征天和地。从一方抽出一根竖挂在天地之间象人,天、地、人三象齐全。象征天地的蓍草四根一揲数之,以象征四季,余下的蓍草,放在竖挂蓍草一处,以象征闰月。五年两闰,因此再重复上述步骤。……所以经过四次布策而推演出筮《易》,共计十八变,而后成一卦,八卦算是小成,而在此基础上引伸触类旁通,而得到丰富卦象,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包括尽了。易卦显现出神明和道的作用,所以掌握了这些,就可以完成神明的使命,就可与神祐的那般造化了。”
我们已知《系辞传》在原创《周易》一书产生几百年后,原创《周易》被再次篡改成“数字六爻式”结构文本后,而所依据的是卦爻式《周易》为蓝本而产生的一篇既有”易”理,又有论述“八卦”占筮的原则与方法文章。不过是将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与“八卦”混淆在一起而论述。当然《系辞》里也阐述了今本《周易》的义理。
从《系辞》里的“大衍之数”可知,“八卦”占筮的起卦方法。不过单凭《系辞传》里的“大衍之数”还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左传》里记述的筮例是如何起卦的。单凭“大衍之数”这段话想起个卦来,是有难度的,因为那段文字过于简单的叙述。还好又过去千年后,到了宋朝,又出了一个大儒朱熹,虽然他也认为“大衍之数”费解,但终于给解开了,他这样说:“言天地大衍之数,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详其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启蒙》备言之”。朱熹的大意是:“这段讲的算卦方法,可说的太简略了。这套东西到底怎么玩,大概只有上古那些占卜官才晓得。现在早已无从考证了。这些是如何推演的,所写的《启蒙》一书里有详细的解说,请参阅之。”(《周易本义》)
当然今天人能解开“大衍之数”所讲的起卦方法,得归功于朱熹讲解算卦的“启蒙”了。
由《左传》里记载,春秋时期诸侯逐步放弃了龟占,而用“八卦”筮术来卜筮(即后称的“算卦”)。按《系辞》里的“大衍之数”章说法,大抵是揲蓍成卦方法,即用蓍草来起卦。用蓍草揲蓍起卦是与“数”理有关。揲蓍之法里加进去数目,这又是古人习惯于天地物象比类思维有关。蓍草是一种植物的茎,古人作为起卦的推演工具,是因古人认为蓍草与龟是一样的神物,是能够通神的东西。我们先来听听古人对蓍草的神秘说法:
《洪范·五行》曰:“蓍之言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亦知吉凶者,圣人以问鬼神。”
《说文解字》:“蓍,蒿属,从草,耆声。生千岁三百茎。”许慎把蓍草解释的犹如天上的蟠桃树,蓍草生长千年长出了三百个茎,能不神么。
《论衡·状留篇》:“蓍生七十岁生一茎,七百岁生十茎。神灵之物也,故生迟留,历岁长久,故能明审。”
《史记·龟策列传》:“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蓍,断以蓍龟。”又说:“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
《白虎通义》:“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辩吉凶。”
《春秋繁露·奉本》:“其犹蓍百茎而共一本,龟千岁而人宝,是以三代传决疑焉。”
《博物志》:“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这古代里的儒者们把一种植物说得如此神秘,而一般人能不迷信这种神物呢?蓍草被卜筮者看做神明之物,而用于卜筮上的演算工具(即起卦工具)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帝制时代里初的汉代,是个迷信横行的时代,把算卦的蓍草看成是通神媒介。
而到帝制时期的宋代,朱熹撰《周易本义》一书的卷末有一题目为“筮仪”,却是专一讲述卜筮时的规距与起筮的通神仪式。
“筮仪
择地洁处为蓍室内,南户,置床于室中央。
床大约长五尺,广三尺,毋太近壁。
蓍五十茎,韬以纁帛,贮以皂囊,纳之椟中,置于床北。
椟以竹简,或坚木,或布漆为之,圆径三寸,如蓍之长,半为底,半为盖,下别为台函之,使不偃仆。
设木格于椟南,居床二分之北。
格以横木板为之,高一尺,长竟床,当中为两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许,下施横足,侧立案上。
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掃拂试,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东上。筮者齐洁衣冠北向,盥于焚香致敬。
筮者北向,见《仪礼》。若使人筮,则主人焚香毕,少退,北向立。筮者进立于床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许诺。主人右还西向立,筮者右还北向立。
两手奉椟盖,置于格南炉北,出蓍于椟,去囊解韬,置于椟东。合五十策,两手执之,熏于炉上。
此后所用蓍策之数,其说并见《启蒙》。
命之曰: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质有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于椟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右两大刻。
此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
……
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
卦变别有图说,见《启蒙》。
礼毕,韬蓍袭之以囊,入椟回盖,敛笔砚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
如便人筮,则主人梦香,揖筮者而退。”
这就是后封建社会里出现的一个被认为是思想界里的巨星,后封建社会里没有人能超过的”大思想家”朱熹,生怕读书人忘掉如何卜筮,也生怕读书人把先圣创作的《周易》一书读错、用错,而特意写了《周易本义》和《筮仪》及《易学启蒙》,教人别忘了《周易》的本义是卜筮之书和如何来起卦算卦的。从朱熹的《筮仪》来看,无疑是一种通神仪式,前后封建时代里卜筮(算卦)就是巫术的特殊形式而已。
对于《左传》里记载的筮例的起卦法,现在的“易学”研究者就是依照《系辞》里的“大衍之数”章和朱熹与蔡元定合撰的《易学启蒙》里的说法,而再现春秋时期以揲蓍起卦的方法。
由《左传》里的筮例知,卜筮时不但运用八卦“取象”,而且把“数”运用到筮术里。“大衍之数”说法就是通过揲蓍起卦以“数”的加减演算与象征而得出某一“卦”,“数”在古人眼里也有一种神秘感。
我们也通过“大衍之数”章里的说法以及结合朱子的《启蒙》来演示《左传》里所记筮例的起卦方法。
“大衍之数五十”,后人研究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认为是转抄时脱去了“有五”二字,不管五十或是五十五,但只用四十九(无论是四十九个蓍草茎还是其它四十九个替代品)就可推衍起卦了。
《系辞》里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大衍之数”里出现的三个数字,即“五十”、“五十五”、“四十九”,这三个数字成为谜语,使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想。后人对于“五十”之数的说法,认为是转抄是脱漏掉了“有五”二字。但也有人认为“五十”说法是有来历的,如马融的说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马融也不过是一种联想,这种联想的说法还有多种。而《系辞》里所言的“天地之数”是“五十有五”,而这“五十”之说,是有脱漏之嫌。因古人的思维方式是比喻联想式,不懂得逻辑推理,而习惯于把“天地人”比类联想在一块。“大衍之数”章里把一至十的数说的很神秘,把一至十里的奇偶之数说成为“天”、“地”之数。把天数相加(一、三、五、七、九)共二十五,地数相加(二、四、六、八、十)共三十,天地数共为五十五,五十五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数”。“天地数”大抵是取自十进制的十个基本数,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一至十之数相加之和为五十五。古人所认为卜筮是通神的一种渠道,而卜筮又离不开“数”。揲蓍之法完全与“数”相关联。是通过“数”联想比类到天地万物,“数”是通神的神秘力量,古代里的“数”也就披上了神秘色彩。
古人没有科学的“数”学观念,特别是早期对数目变化之规律,不能科学的去认识,就以为“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古人不能正确揭示“数”之原理,只能用神话和迷信来代替。古人认为“万物莫逃乎数”、“一切皆有定数”,古人对“数”的迷信于崇拜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知,《系辞》里所言的“五十五”(天地之数),正是把十进制的十个基础数字符号,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做是支配“天地人”的神秘力量。所以十进制里的十个基础数字符号就是“天地之数”的理论依据。而对于大衍之数“五十”的说法,也有人认为“五十”是“大衍之数”,而“五十五”是“天地之数”,两者不是一回事。那么,“大衍之数”五十,有没有依据呢?也却有说法,也不过多是联想之说,如马融的说法。但有一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是从占卜的乌龟身上的龟甲块数联想启发得出的块数正好与“大衍之数”五十相同。“大衍之数”是占筮之数,“衍”在这里解释为开展、排列的意思。殷商时期是用乌龟壳占卜(“卜”是灼龟为兆,取象兆纹之变,以为神示之兆,以此联想、比类、附会卜问之事之吉凶。而“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蓍推断卦,以得神示的卦辞,按照卦辞来联想、比类、附会所问人事的吉凶)。有卜到筮,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用蓍草来代替龟甲壳占问吉凶,但是要用多少根蓍草才能通神呢?巫史长期用乌龟占卜,大抵观察到乌龟甲壳的上甲块数数量为38块组成(龟甲边裙块数是25,中间块数是13,共38块),和乌龟壳内甲有12块甲板组成,整个乌龟甲壳的块数相加就是50片。大抵“大衍之数”五十是从乌龟的身上的块数启发而来,因认为用乌龟占卜能通神,那么比照乌龟身上的块数来起筮岂不同样可通神么?古人经过比类联想就找出了根据。
至于“五十”不用,而用“四十九”是何根据呢?前人也有说法“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太极也。”
看到了吧,这古人筮卜时,如何起卦是有讲究的,是有依据的,这就是学问。
总之,无论“五十五”或“五十”,但在起卦时只用四十九个数,即只用蓍草茎四十九根来作为认为起卦的通神媒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