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十)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十)(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章鱼哥和小妖妹的警察爱情故事 斗罗:我!黄金圣龙王 神霄道尊 龙婿崛起 领主的装备辨识系统 气荡沧溟 爹地:妈咪她火遍全球了! 致富从1978开始 一醉韶华 和顶流男神互穿,花瓶女星爆火了

《周易·益》篇里也讲到“中行”这一原则。“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益》篇中出现了两次“中行”,前段的内容是:“收益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年景,没有过失。体恤百姓,并居中行事,告诉诸公,用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这种美德昭示于天下”。后一段的内容是:“居中行事,告诉诸公,顺从有利于效法先例,做迁徙国都的大事”。这里的“中行”行为显然是告诫君主的。《益》篇里是讲增益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经济发展问题,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而对“君子”来说,遵循了“中行”这一行为准则,才能办举国上下的迁都大事。

《夬》篇里也讲到“中行”。“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苋”即苋属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觅草生长在道路上,会被很快地除去(这是“隐喻”),应中正行事,则没有过失。

《周易》里有一篇文章,其名为“中孚”,“孚”本是《周易》里建构的另一个政治理念,即“民本”思想的实质内涵。“中孚”就是中正不偏的去爱民行政。

《周易》为“君子”设定的“中行”行为准则,类同于后儒的“中庸之道”。但如何把握中行呢?这就在于君子自我把握,总之是别偏,别倚,不上不下的行为。

6、”好遁”。《周易》里还为“君子”设定了一个道德范畴里的东西——“好遁”。“好遁”应是个道德层面上的东西,因为“君子”好遁与不好遁在乎“君子”的个人意志行为了,而不是政治法律上的强制行为所调整的内容。

《周易》“遁”篇就是为“君子”讲述了属道德上的一个行为准则。“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这里的“遁”意指隐退,从位置上隐退下来,或隐去之意。

所以隐退对“君子”(在位的统治者)来说是好事情,而对劳动人民(“小人”)则没有必要。“否”指行不通的事情,当然隐退不是“小人”的事。劳动者是处于最底层,是被统治的对象,统治者是“君子”,“君子”是在位者。在位者做好及早的隐退,就会带来好的结果,这确实是王制里的经验之谈。所以《遁》篇里讲的“遁尾,厉,勿用有攸往”。意思是“隐退在后面,有危险,不可再继续下去,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应该遵循的是“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即“美好的时候隐退下去,前景吉祥,功成名退,没有不合算的”。《遁》篇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君子”讲述“隐退”的利害关系。“隐退”应属个人的行为道德范畴,而这里是让“君子”应遵循的一个行为原则。因“隐退”与否,却关乎到“君子”政治生涯上的利害关系。

7、反观自省。《周易》还为君子讲述了一个应遵循的道德性原则,即要时刻反观回顾自己的行为,而不断的修正自我,《艮》篇讲述了这一道理。

《周易》“艮”篇全文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艮其身,无咎。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敦艮,吉。”《艮》文用现在的话说是“回顾走过的背后,没有留下自身的错误。行走在朝廷上不显露自己,没有过失。回顾自己走过的脚步,不会失误,利于永远的坚守正道。回顾注意自己的腿脚,而不可

随心走动,其心情虽不愉快。可回顾注意其行走的界限,看行列位次其远近,鞭策,近朱者赤,而就心念正道。回顾反思其自身,没有过失。回顾反思,其辅佐的行为,说话言论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敦促不断的自我回顾反思,自然带来的是吉祥如意”。

不断的回顾反思纠走自己的行为,也是“君子”应遵循的一项行为准则。

《周易》里还从“节制”与“安逸”的行为上,让“君子”去端正自己的行为。

8、节制。《周易》“节”篇里讲述了节制的问题。“君子”不但生活行为上注意节制,而且还应节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越过规范。“安节,亨。甘节,吉,往有尚”。即“心安理得的节俭克制,亨通。甘心乐意的节俭克制,吉祥,这种行为必受到人们的崇尚”。

《周易》“豫”篇论述了如何对待“安逸”这一问题的辩证关系。若过度的追求安逸就会对“君子”造成过失与悔恨。历史经验告诉“君子”因安逸而丧志,是无益于“建候与出师”。“君子”要节制自己,而应反对安逸,这也是君子应遵循的一个行为准则。

《周易》为“君子”设定了种种“道德性”建设,“君子”之道德性之目的,成为关乎政治上成败的关键。

9、忧患意识。《周易》一书还充满着忧患意识,这是让“君子”时刻心存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不但体现在“君子”的政治生涯,而且还体现在“君子”的人生命运上。因为“君子”是在位者,“君子”的人生命运与政治生涯相伴而行。

《周易》既是一部政治哲学,又是一部人生哲学,是其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东方人的忧患意识特强,这与东方地域文化有关。因地缘文化逐步形成的政治文化更强化了这种观念。忧患意识又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意识反映。东方哲人把政治险恶与生命无常转化成忧患意识,以缓解其苦难与焦虑。而西方哲人则把生命无常与苦难人生转化为宗教意识,人们皈依到宗教的怀抱,以缓解人生的苦难与焦虑。

可以说,忧患意识在《周易》里每篇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周易》是为当时统治者,即为有国有家的君子们提出的安邦治国的政治谋略,而在治国方略里无不蕴涵着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周易》通透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即平安时不忘危险,生存不忘危亡,治理时谨防祸乱,兴盛是预防衰败。《周易》中的忧患意识,也成为历代王朝统治者的警示。

《周易》里所体现的忧患意识:

如《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愓,若厉,无咎”。这是说“君子每天自强不息的进取,而时刻又要警惕自省,这样就没有祸害。这是“君子”应常保的一种忧患意识。

《乾》“亢龙有悔”。此句是寓意物极必反,登高必跌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忧患意识,让“君子”警惕“高处不胜寒”的后果所带来的悔恨。

《坤》“履霜,坚冰至”。这是隐喻,也是一种忧患意识。

《屯》“即鹿无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舍,往吝”。这是比喻。以打猎而没有向导,贸然追入山林,会发生危险来劝谕“君子”为政中不可贸然行事的道理。这里的“几”是指隐蔽,特指事情的苗头或预兆。“君子”在政治上若不能见微知著,那么就危险了,这也是讲的忧患意识。

《蒙》篇是阐述对儿童的培养教育问题,其内容不凡透出忧患意识。

“困蒙,吝”。这是说“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人不受教育,不学习,而愚昧无知,只能人云亦云,自然会受到他人的愚弄,而遭受耻辱。这也是一种忧患意识。

《需》篇已然充满着忧患意识,“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需于泥,致寇至”。“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周易》里的忧患意识是让统治者主体,即“君子”在政治上有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能力。应时刻自觉的保持危机感,使命感。

《讼》“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这又是一种忧患意识,是让“君子”认识到爵位上的无常,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师》篇中讲述了不少军事上的忧患意识。“师出以律,否臧凶”,

“师或舆尸,凶。师左次,无咎。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这里的“凶”或“无咎”,是指事物危险及避之的判词,《周易》里的内容无不显透着忧患意识。

《比》“不宁方来,后夫凶,有孚比之,无咎”。这是讲述邦国之间结盟的忧患意识。迟迟不结盟的方国,会遭到凶险。而结盟之间相互有了爱,就没了害处。

《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是对农业生产上将会出现旱灾的忧患意识。“有孚,血去剔出,无咎”。即“有了爱,就会使伤害危险离去,可免去恐惧,没有害咎”。确实人与人有了爱,自然是“血去剔出,无咎”。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这又是一种忧患意识。这是用跟在老虎后面来比喻官道的险恶。如何跟随在老虎后面而不被老虎所伤,这无疑是让“君子”行走在仕途上应常保一种忧患意识。

《泰》篇:“无平不陡,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是说:“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在艰难中坚守正道,勿须忧虑,灾难自然消除,正是有了爱,这样就会亨有幸福”。这又是一种忧患意识,既然这个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现实的事物也不是随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正如这“无平不陡,无往不复”。那么如何让面对着矛盾的世界,如何克服现实中的问题,正是在忧患意识中升华出“君子修德为本”的主观能动性理念。让“君子”尚德是转危为安,及规避政治风险上的一道屏障。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 重生我只想做个街溜子 太监皇子 穿回前清,守国门万载 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 云王 寒门帝路:从采花大盗开始 重生1882年,从困难山区起家 我承认很好色,但绝不是下流皇子 无双权臣:我在古代建立商业帝国